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理論上
Sociological Theory (1) 
開課學期
108-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黃克先 
課號
Soc3002 
課程識別碼
305 40301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103 
備註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70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1Soc3002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完整課程大綱將在上課第一週的課堂上發放,請務必出席,確認修課意願。****

***本門課由於有討論課,需考量助教工作量,因此有修課人數72人的限制。限社會系大三、大四學生,及已修完社會學甲、社會學研究法的雙修、輔系之大四學生。若有多出的缺額,將在第一堂課確認加簽人選。***


理論,是我們參照現有的各種解釋後,對現象界的觀察做出的抽象或概化式的總結。它是我們解釋世界的重要工具,有它的前引,我們相信世界不是混沌不明,而現象之間的關係存在著許多可能等待我們發掘。在這工具的前引之下,我們應繼續往下走,在當前的情境下繼續使用它、並在使用過程中予以改良它、乃至於在它不太好用時棄置它以找尋新工具。我們不應把工具當成是目的本身,停下運用它、改良它的腳步,轉而把它當成偶象來膜拜、當成不破真理來背念、做為向它人炫耀的咒語來朗誦。反過來說,也請不用把前人嚴肅思索、累積多年提出的理論當成是時下社群媒體或新聞報導上的文字;閱讀理論不該一閃即過、囫圇吞棗,或人云亦云,而應慎讀精讀,在運用這工具前先真正明白它為何出現、為何被使用、曾被如何使用、使用它的優劣。綜上所述,我們希望透過本門課,我們在理解社會學理論的內容的同時,也能培養面對理論時的健康態度,建立與它的有機關係,以利未來我們繼續學習或進入社會的思考與行動。

如果社會學是一個擁有共通或相似語言、思考模式及願景的想像共同體,遙望故人斟酌其所思所想、打造集體記憶、從過去看見未來,似是不可少的,至少是值得努力的。一向自詡有反思能力的社會學修習者,免不了得在這樣的儀式過程裡重新省思什麼是「我們」、「傳統」、與大環境或其他社群的關係及界線(什麼是社會學、什麼算古典、什麼才叫理論),以及你我推崇的價值與價值的實現。這門課除了希望實現上述這類社群層次的目標外,也希望幫助每位同學增進個人閱讀經典、理論思考及提煉問題意識的能力,以在未來完成更棒的獨立研究成果。 不論從什麼方式重新省思,Karl Marx, Emile Durkheim, Max Weber, Georg Simmel, George Herbert Mead, and W.E.B.Du Bois 這些理論家對我們學習成長的價值難被忽視/略,因此我們仍將從他們開始,但我希望以更關係性的角度來閱讀他們的著作,包括他們與時代、他們與彼此、他們與其他學科思潮,以及他們與後來社會學發展的關係。

這些古典社會學理論家,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看見「社會」,發掘人與人的結合如何可能,且它又怎麼影響個體的生活及歷史的進程,也因此他們的洞見促成了社會學(「群學」)的誕生及茁壯。我們將在閱讀每個人的著作時思考,他看見了什麼樣的「社會」?如何看見?並反思在什麼樣的社會中,他看見了那個社會,並希望面對社會。這些理論家雖然關懷廣泛、反省深刻、影響深遠,他們身為歐美白種男性的同質性,仍不免限制他們對某些議題上的關注或導致特定論點背後的偏見。在閱讀這些古典社會學理論家著作的過程中,本課程十分重視思考為什麼他們會這麼想、這麼說;藉由把他們的著作置放在他們生存的時空脈絡及自傳性生命歷程裡,讓我們對他們的論點有更深入的認識及反思。因此,每一位作者的第一堂課,授課老師會先介紹該作者生存的社會環境,在後續對文本(text)的理解也希望連結文本生產的脈絡(con-text)來討論。希望在課程進行過程中,也同時反省古典社會學理論與實務、學術寫作與面向社會的寫作、理論家自傳性經驗與理論構思之間的界線及關聯;據此,增加本課程的多樣性、延續性及比較視角。
 

課程目標
待補 
課程要求
1. 每週按進度讀畢指定的文本範圍。若讀一遍不懂,請多讀幾遍。
2. 每週積極參與討論課
3. 請不要將讀理論當成讀書比賽或是蒐集勳章的遊戲。
4. 請不要不求甚解地四處賣弄理論術語。滿口別人難以理解的語言,並不代表自己更有深度,更不表示更能理解、解釋世界。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請見以下逐週課程之說明。前幾週的讀物可在ceiba上尋得。我們將集結各週讀物,送至台大辛亥

校門口斜對面的帝宇影印店印製reader,應大約可在第二週上課後起前往購買。



歷史及傳記背景參考:
 艾德蒙.威爾森,2000,《到芬蘭車站: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及發展》,台北:麥田。
 威廉.夏伊勒,2014,《一九四零法國陷落》卷一──第三共和國的美好時代。新北:左
岸。
 艾瑞克.霍布斯邦,1997,王章輝譯,《革命的年代:1789-1848》,台北:麥田。
 艾瑞克.霍布斯邦,1997,張曉華等譯,《資本的年代:1848-1875》,台北:麥田。
 艾瑞克.霍布斯邦,1997,王章輝譯,《帝國的年代:1875-1914》,台北:麥田。
 瑪麗安妮.韋伯,2002,閰克立等譯,《馬克思韋伯傳》,江蘇:人民。
 Huebner, Daniel R. 2014. Becoming Mead: The Social Process of
Academic Knowled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Shalin, Dmitri. 1988. G. H. Mead, Socialism, and the Progressive
Agend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3: 913-951.
 Calhoun, Craig (ed.). 2007. Sociology in America: A History.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Morris, A .2015. The Scholar Denied: W. E. B. Du Bois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Sociolog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程參與 
40% 
1. 討論課(25%): ● 我們將在第一週(9/10)以隨機方式完成分組,並指定各組助教;請組員們與助教討論出每週可會面的時間,原則上每位助教可參與每組討論課的時間為半小時,另可約office hour。 ● 各組與出席討論課情況 ● 討論情況(每次討論課會提供記錄表,請在每週一中午12:30以前,交至系辦內授課老師的信箱) ● 期末最後一堂課時(1/7),將發下組員互評單,以提供參考。 2. 課堂回應(15%):回應課堂提問或課堂活動的情況。每位在課堂上回答老師問題的同學,請在該堂課結束後的下課時間來台前簽名。  
2. 
期中考 
30% 
●題目型態:簡答題,題數約六題左右,每題可能有連鎖題,總分預計為130分左右。答多少算多少。考試時間預定為兩小時。 ●相關規則:可攜帶文本,考試中不可使用電子產品,回答時儘可能引用出處。 提醒:一般而言,過往期中考卷分數多半不高。若想在本課程拿一定分數者,請多在其他項目爭取加分機會,而勿對此期中考分數抱持過高期待。 
3. 
期末報告 
30% 
●形式如一般的研究計劃書proposal,原則上需具備研究源起(前言、現象背景)、文獻回顧(應高度涉及並反省本課程讀過的理論家之概念)、研究問題、研究方法、預期結果等。 ●我們將在12/31日上課時抽籤決定口頭報告順序。1/7日上課將點名。請各組員積極參與非自己組之報告的Q&A。書面報告在1/14日中午12:00以前把電子檔寄給到老師的email信箱。  
4. 
加分作業 
7% 
將在課堂上不定時宣佈,例如第一週上課時可繳交該週指定讀物的讀後心得,請見第一週的說明。倒數第三週時,可繳交「古典社會學理論的盲點」一文。(0-7%不等)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0  Week 1 (9/10) 課程簡介:如何建立理論與自己的有機關係

問題:
1. 如何面對「理論」?怎麼讀、怎麼想、怎麼用
2. 為什麼「社會學理論」是必修課?它,之於社會學的修習者有何關係?

閱讀教材(ceiba)
1. Stinchcombe, Arthur L. 1982. Should Sociologists Forget Their Mothers and Fathers?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 17 (Feb.): 2-11
2. Swedberg, Richard. 2016. Before theory comes theorizing or how to make social science more interesting.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67(1): 5-22

請有空及有意願的同學在課前閱讀這兩篇著作,並在9/10第一堂上課前繳交讀書摘要及心得,可作為加分作業(0-2分)。
 
第2週
9/17  Week 2 (9.17) 馬克思(一):德意志唯心論的遺緒及馬克思的反抗

閱讀:
 馬克思,2012,〈德意志意識型態〉節選。出自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頁141-183。
 馬克思,2012,〈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出自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頁133-13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可在此下載: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pdf/marx-engels/mes01.pdf?fbclid=IwAR2k2MFMffz-OotSslioKN3b3lRAyEH1EODAlnC0IEz5Mrdhrc4FOyrlkPc 

Keywords: 歷史唯物論、對唯心論的批判、「人」的預設

進階思考:你覺得「歷史」是什麼?若存在,是如馬克思說得那樣走?你,是馬克思預設的這種「人」嗎?若否,為什麼?

 
第3週
9/24  Week 3 (9/24) 馬克思(二):走往共產國際的階級鬥爭運動

閱讀:
 馬克思,2012,〈共產黨宣言〉節選。出自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頁399-422
 馬克思,2012,〈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節選。出自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頁668-678, 756-774。

Keywords: 階級的社會分析、國際主義

進階思考:這種共產國際主義的推廣,最大問題在哪?如何解決?對各階級之特性的描述,哪個最精準、哪個最失準?
 
第4週
10/01  Week 4 (10/1) 馬克思(三):資本主義的「科學」分析

閱讀:
 馬克思,2012,〈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節選。出自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頁49-63。
 馬克思,2004,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資本論》第一卷節選。頁88-102(商品的拜物教性質及其秘密), 207-230(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

Keywords: 異化、價值增殖過程、剝削

進階思考:你曾經做過什麼樣的「勞動」?有或如何感受到異化?有或如何感受到剝削呢?與馬克思的描述有何不同,為何不同?

《資本論》第一卷線上資源可在此找到:http://book.theorychina.org/upload/zbl-2004-1/
 
第5週
10/08  Week 5 (10/8) 涂爾幹(一):法蘭西第三共和的良心與挑戰史賓塞

閱讀:
Durkheim, Emile. 1964.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Translated by George Simps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p. 70-132
(可參照渠東翻譯的中譯本《社會分工論》,北京:三聯,2000年出版。兩譯本有落差時以英譯為準)

Keywords: 連帶(團結)、分工、利己/利他主義

進階思考:涂爾幹思考人與人結合的出發點,如何不同於以往佔據社會分析的人,包括史賓塞、馬克思及政治經濟學者。涂爾幹為什麼要以新的方式來思考「社會如何可能」?他指出的取徑,真的比較有道理嗎?為什麼?

 
第6週
10/15  Week 6 (10/15) 涂爾幹(二):爭奪詮釋權之戰與學科創生

閱讀:
Durkheim, Emile. 1982. 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Translated by W.D. Hall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p. 50-104
(可參照狄玉明翻譯的中譯本《社會學方法的準則》,北京:商務,1995年出版。兩譯本有落差時以英譯為準)

Keywords: 社會事實、方法論、常/病態、形態學與動力學

進階思考:各種環繞在我們週遭的現象該如何理解?我們有數不盡的學科在爭奪此理解權,你覺得社會學在其中應佔有一席之地嗎?想取代社會學而代之的主要對手是誰,社會學想取代的主要對手又是誰?在涂爾幹的時代,與今日的上述提問之答案,有不同嗎?為什麼社會學能活到現在而不被取代?為什麼當我們在回想社會學創立者時,往往會想到的是涂爾幹,而不是創出「Sociologie」一詞的涂的前輩Comte呢?
 
第7週
10/22  Week 7 (10/22) 涂爾幹(三):瀰漫的社會,原初的能量

閱讀:
Durkheim, Emile. 1995.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Translated by Karen Field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pp.1-18, 207-241
(可參照渠東、汲喆翻譯的中譯本《宗教生活的基本型式》,上海:人民,1999年出版。兩譯本有落差時以英譯為準)

Keywords: 康德的先驗範疇、集體歡騰、儀式與信仰、象徵與表徵

進階思考:本階段的涂爾幹所言的「社會」,與年輕時(即我們讀的前兩本書)的有何不同?他為何有此轉變?這裡所說的「宗教」,還可以在今日哪些被認為非宗教的場域中被發現?
 
第8週
10/29  Week 8 (10/29) 韋伯(一):西方文明之子的提問及根植意義的行動

閱讀:
韋伯,1989,〈資本主義精神與理性化〉、〈比較宗教學導論──世界諸宗教之經濟倫理〉,出自康樂、簡惠美編譯《宗教與世界:韋伯選集III》,台北:遠流。

Keywords: 擔綱者、轉轍器、神義論、世界圖像、理性化

進階思考:韋伯與前兩位思想家看見的「社會」有何不同?想想在如今資本主義襲捲全球的情況下,韋伯的提問及回答如何(不)適用於眼前的現象?
 
第9週
11/05  Week 9 (11/5) 韋伯(二):菁英類型學及鬥爭理論

閱讀:

韋伯,1985,《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頁25-37。
韋伯,1993,《宗教社會學》第四至六章。康樂、簡惠美譯。台北:遠流。頁59-106。

Keywords: 官僚制、卡里斯馬、例行化、支配的正當性

進階思考:看看在你生活周遭各領域內能支配他人的菁英各是什麼類型的?他們的正當性各在何時會出現危機,又如何解決?你認為在當前台灣的政壇,什麼樣類型的領袖在崛起或消亡,是什麼樣的社會條件促使這種趨勢?
 
第10週
11/12  Week 10 (11/12) 韋伯(三):文化科學及理想典型

閱讀:

韋伯,2013,〈社會科學的與社會政策的知識之「客觀性」〉,出自張旺山譯註,《韋伯方法論文集》,台北:聯經。pp. 173-242

Keywords: 價值關聯、價值中立、理想典型、文化科學與自然科學

進階思考:做為一個社會學的研究者,我們可以在研究中帶入自己的價值嗎?我們可能不帶入嗎?帶入後,我們的研究是客觀的嗎?還是,我們壓根不該在研究中追求客觀性?

 
第11週
11/19  Week 11 (11/19) 小結與期中考準備:三大家的「社會」與進入它的取徑

閱讀:

韋伯,1993,《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頁19-52。

keywords: 詮釋與解釋、社會行動的類型、價值理性

進階思考:馬克思、涂爾幹、韋伯,三個人眼中的社會有何不同?人與人如何可能結合在一起,成為「群」?其間最重要的動力又是什麼,三人對此有何不同見解?你最(不)喜歡哪一個理論家,試著自我分析為什麼你最(不)喜歡他?

 
第12週
11/26  Week 12 (11/26) 期中考

題目型態:簡答題,題數約六題左右,每題可能有連鎖題,總分預計為130分左右。答多少算多少。考試時間預定為兩小時。

相關規則:可攜帶文本,考試中不可使用電子產品,回答時儘可能引用出處。

提醒:一般而言,過往期中考卷分數多半不高。若想在本課程拿一定分數者,請多在其他項目爭取加分機會,而勿對此期中考分數抱持過高期待。


 
第13週
12/03  Week 13 (12/3) 齊美爾(一):社會學的研究範域及問題

閱讀:

Simmel, Georg, 1971, “How is the Society Possible,” “The Problem of Sociology,” and “Sociability,” in Donald Levine ed.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6-35, 127-140.

Keywords: 社會互動、形式與內容、個體與社會

進階思考:齊美爾與涂爾幹常關注同一組問題,但回答的方式十分不同,你能從文本閱讀中找出他們的共同問題及不同回答嗎?至今介紹的四大家之中,齊美爾與韋伯是唯二有實際密切交往的一對,你能看到他們相互影響的痕跡嗎?
 
第14週
12/10  Week 14 (12/10) 齊美爾(二):現代社會及文化的危機

閱讀:

Simmel, Georg, 1971, “Exchange,” and “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in Donald Levine ed. Georg Simmel: On Individuality and Social Form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43-69, 324-339.

Keywords: 主觀文化與客觀文化、個體性、生活感

進階思考:有人稱齊美爾是最具遠見、分析與當前社會最相關的古典社會學者,你覺得呢?到如今高度金融化的時代裡,齊美爾對貨幣的分析如何(有無)用?他對大都會生活的描寫,與你現前在台北生活的經驗吻合嗎?

 
第15週
12/17  Week 15 (12/17) 米德與他芝加哥的朋友

閱讀:

Mead, George Herbert. 1991. 趙月瑟譯,《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頁111-166。

Keywords: 有機體、環境、主我與客我、實用主義

進階思考:米德討論的方式,與之前四大家有何不同? 社會學漂洋過海來到美國新大陸,產生了什麼變化?這種變化如何與美國近代歷史及物理環境交織?
 
第16週
12/24  Week 16 (12/24) W.E.B Du Bois及他的白人同時代者:
兼總結古典社會學理論劈開的新路及共同的盲點

閱讀:

Du Bois, W. E. B. 2018. 《黑人的靈魂》,何文敬譯註。台北:聯經。 頁91-146。

Keywords: 雙重意識、面紗、教育與翻身、宗教

進階思考:相較於本課程其他的著作,本週讀物有何特出之處,這樣的書寫能稱為「社會學理論」嗎?他筆下的宗教,如何不同於其他作者對宗教的討論?連結上週的米德及本週的杜博依斯,美國社會學理論展現出何種不同於歐陸的風格?

加分作業:可於該週課堂繳交「古典社會學理論的盲點」一文,討論我們所閱讀的幾位理論家共同的盲點,並討論為何產生此盲點。(0-3分) [逾期不收] 
第17週
12/31  團體報告一

●形式如一般的研究計劃書proposal,原則上需具備研究源起(前言、現象背景)、文獻回顧(應高度涉及並反省本課程讀過的理論家之概念)、研究問題、研究方法、預期結果等。
●我們將在12/31日上課時抽籤決定口頭報告順序。1/7日上課將點名。請各組員積極參與非自己組之報告的Q&A。書面報告在1/14日中午12:00以前把電子檔寄給到老師的email信箱。
 
第18週
01/07  團體報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