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科技與社會研究一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Ⅰ) 
開課學期
96-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傅大為 
課號
Soc2015 
課程識別碼
305 6195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社103 
備註
A35*:世界文明、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90人
外系人數限制:5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61sts1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授課老師:傅大為(目前為社會系兼課老師)
課堂助教:朱政騏、梁秋虹、林傳凱
上課地點:社會系館103。上課時間:週一 2:20pm—5:20pm,三學分。
學生人數限制:80人。
課程性質:通識課程 與 社會系大學部 聯合列表。屬於半演講半討論課的性質。

愛迪生的高阻抗燈絲,是為了經濟競爭力才得以發明?家務勞動電器化,例如瓦斯爐與洗衣機進入家戶,原來不一定讓媽媽省時省力?核能爭議並非如「專家不得凌駕民意VS民意不得凌駕專家」的說詞中,假設了意見一致的專家,而是專家之間根本有著歧異的風險架構?拼裝車不但並非「落伍」,反而由於對於台灣農村社會產生最佳回應,而大受青睞?對於核能污染的評估,實驗室裡控制的變項,居然會比不上蘇格蘭牧羊人的田野觀察?愛滋療法的社會運動,不只是抗污名、爭資源,也挑戰了科學界雙盲試驗的黃金準則?

上述這些令人吃驚的研究成果,屢屢打破我們對於科技發展的主流想法,它們來自「科技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udies,以下簡稱STS)這個活力充沛的新領域。STS為1960年代於北美與西歐迅速發展的新興領域,結合了過去半個世紀之久的科技史、科學哲學、科技社會學等研究,以具有開創性的理論與方法,探討科技與社會相互形塑的過程。台灣近幾年,在教育部、國科會、乃至工博館的支持下,STS發展迅速;透過課程發展、STS網站的擴張、社群email網絡的蔓延、期刊(《科技、醫療與社會》)的發行、學術研討會、國際學者的工作坊以及相關STS系列書籍的撰寫,STS也在台灣日益成長茁壯。在這個科技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的時代,這個社會爭議往往也是科技爭議的時代,STS做為一發展迅速的新興學門,已為歐美世界理解並介入科技社會所看重的研究領域,相信也必然在台灣與東亞社會成為促發反思科技社會發展的利器。 

課程目標
這門課是一門開給大學部學生的STS的導論課,並特別強調日常生活。為什麼研究科技與社會要連結日常生活?這得從科技與民主的一些理念開始談起。近年來由於公眾對於科技理解(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文獻豐富湧出,對於常民理解與專家知識之間的關係,也產生了新的觀點。過去在民主社會中,科技決策者如果有意理解民眾想法,往往基於釐清民眾對科技專業知識不瞭解之處,以排除在決策過程中來自民眾的障礙。這種STS學者稱之為「擴散模式」(diffusionist model)或是「欠缺模式」(deficit model)的公眾理解,往往強調知識的流向是單向的:專家有知識、民眾要學習,以補足常民專業知識的缺乏。固然民眾對於科技知識的學習是重要的,但是上述以教育民眾為本的模式只假設專家有知識,或是只有專家的知識被認為珍貴,這對於科技決策的民主化仍有諸多限制。現今諸多科技爭議的繁多,專家與民眾觀點的鴻溝常難以化解,都顯示擴散模式的不足。 為延續本課堂討論內容,歡迎大家繼續利用STS討論區來進行,這請進入http://sts.nthu.edu.tw的討論區。包括技術版、科學版、性別版、公共政策版等等,都可能是各位可以發言討論的地方。這兩個網頁都有豐富的STS資訊,歡迎大家多多利用。由於教育部的支持,這堂課將有兩位博士班的教學助理。透過她們,這堂課的參與同學在課堂討論、網路討論與小組報告上,也將獲得更多的協助。 
課程要求
這門課的評分方式為: (1) 期中考、期末考50% (2) 課堂參與(包括參與STS討論區討論)20%:這堂課強調每一位同學的積極參與,因為教室裡的每一個人都是知識的主體。我們也將利用網路的討論區,延續課堂交流的火花。每位同學從第二週開始,將認領一週主題,在http://sts.nthu.edu.tw的左下角的一相關討論區對該週閱讀文章與上課內容,i)提出與這些主題相關之台灣現象觀察與評論、ii)回應他人之意見,至少兩次。(3)小組報告30%,包括書面與口頭報告,進行方式將另外討論。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每週進度與閱讀教材(#表示參考閱讀,但是上課一定會討論
到)

Week 1 (17/Sep.) 課程介紹
傅大為,2001,「再怎麼樣都不能—《科技、醫療與社會》學刊代
發刊辭」。
播放電影:an Inconvienent Truth (高爾主演&這是一部怎樣的
電影?)

一、打開科學的黑盒子

Week 2 (29/Sep.) 解釋科學的幾種論點(中秋節前星期一24日彈性
放假,29日星期六補課)
傅大為,2006,「回答『科學是甚麼?』的三個答案:哲學、歷史與
社會」,《回答科學是甚麼的三個答案》,台大出版社。頁17-78.
(電子檔提供)
Harding, Sandra.「多元文化與後殖民世界中的女性主義科技研
究」(蔡麗玲譯,蔡麗玲導讀),頁169-196,於《科技渴望性
別》。
#傅大為,1999,科學哲學講義(閱讀有關「科學革命及其結構」
部分)

Week 3 (01/Oct.) 從兩種文化到「科技與社會」
林崇熙,2000,從兩種文化到「科技與社會」,《通識教育》7
(4):39-58。
Edgerton, David. 2002/2004. 「查爾斯・史諾:英國科學的『反歷
史』評論者」(周任芸譯、傅
大為校訂、導讀),頁107-122於《科技渴望社會》。
# C.P. Snow 關於 _Two Cultures_ 的幾頁參考。

二、技術的社會形塑

Week 4 (08/Oct.) 技術作為一種系統
Hughes, Thomas 1979/2004「美國的電氣化過程:系統建構者」
(楊佳羚、林宗德譯,吳泉源導讀),前二節,頁19-65, 收於《科
技渴望社會》。
#Turner, Edward. 2003/2004.《不只是發明》(李佩芝譯),台
北:時報出版。閱讀「第八章:
完美書寫:文字鍵盤」(pp.246-76) #郭文華在《科技發展》上的
三篇短論文字鍵盤(電子檔)。

Week 4.5 (15/Oct.) 傅大為出國開會,助教進行議題討論

Week 5 (22/Oct.) 技術物的建構與意義賦予
林崇熙,2001,「噤聲的技術 – 拼裝車的美麗與哀愁」,《科技
博物》6(4):34-58
Winner, Langdon. 1986/2004.「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
林崇熙譯,林崇熙校訂、
導讀),頁123-150於《科技渴望社會》。
* 思考校園裡面的政治性的技術物。。。
客座主講:雲林科技大學林崇熙教授

Week 6 (29/Oct.) 科技的創新 VS. 使用
Edgerton, David. 2001/2004. 「從創新到使用:十道兼容並蓄的
技術史史學提綱」(方俊育、李
尚仁譯,李尚仁校訂、導讀),頁131-170於《科技渴望性別》。
吳泉源,2002,「技術與技術研究在台灣」,《當代雜誌》176:64-
73

Week 7 (05/Nov.) 科技爭議研究
Garrety, Karin. 1997/2004.「社會世界、行動者網絡與爭議:以
膽固醇、飲食中脂肪與心臟病
為例」(方俊育譯、林宜平校訂、導讀),頁265-329於《科技渴望
社會》。
黃婷意2007, 「電磁波安全不安全?解構電磁波爭議之風險知識」
(清大歷史所STS組碩士論文,暫訂第四章)
*小組報告分組名單確立

Week 8 (12/Nov.) 行動者網絡理論 (Actor’s Network Theory)
Latour 的鑰匙例子,幾頁英文閱讀。
Latour, Bruno. 1983/2004.「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
(林宗德譯、雷祥麟校訂、
導讀),頁219-263於《科技渴望社會》。
# 鄭琇惠(2005),「哺乳技術網絡、規訓、與性別工作─台灣母乳
哺餵網絡中的多重權力關係」(高醫性別所碩士論文)

Week 9 (19/Nov.) 期中考

三、民主社會的科技使用者

Week10 (26/Nov.) 科技使用者的觀點
Cowan, Ruth Schwartz. 「家庭中的工業革命」(楊佳羚譯,成令
方校訂、導讀),頁97-128於《科
技渴望性別》。
成令方、吳嘉苓,2005,「科技的性別政治」,《科技、醫療與社
會》第三期,前四節,pp.55-82.
*繳交一頁小組報告初步規劃分向(期中考後與助教進行第一次會
談,於11/26上課後繳交一頁規劃方向)

Week11 (03/Dec.) 科技使用者兩個案研究。Shavers & 摩托車
Ellen van Oost, “Materialized Gender: How Shavers
Configure the Users’ Feminity and Masculinity”, in How
Users Matter (2003), eds., by Oudshoorn & Pinch, pp.193-
208.
#駱冠宏 2007,「騎過半世紀:台灣機車性別文化史,1930s-
2007」(高醫性別所碩士論文,選擇部分來討論)客座主講:吳嘉
苓教授

Week12 (10/Dec.) 醫療使用者的技術
勞倫佐的油:電影觀賞與討論 (能否找到討論此電影的好文章供閱
讀?)

Week13 (17/Dec.) 科學的公眾理解
Collins, Harry and Trevor Pinch. 1998. The Golem At Large:
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Techn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Read pp.113-125, Chapter 6: “The
Science of the Lambs: Chernobyl and the Cumbrian
Sheepfarmers”).
*12/17-24各組與助教會談,並繳交五頁的初步發現,內容包含,
1. 已執行進度,包括蒐集之資料、分析、已完成之書面報告(不一
定要寫完)2. 遭遇問題 3. 課堂報告進行方式

Week14 (24/Dec.) 科技政策的公民參與
Epstein, Steven. 2000. 「民主、專業知識、和愛滋療法運動」
(程雅欣譯、吳嘉苓導讀、校訂),
頁225-256於《科技渴望性別》。
台大社會系「科技與民主」網站:tsd.social.ntu.edu.tw

Week 15 (31/Dec.) 期末小組口頭報告一

Week 16 (07/Dec.) 期末小組口頭報告二

Week 17 (14/Dec.) 期末考
* 繳交小組報告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期末考 
50% 
 
2. 
課堂參與(包括參與STS討論區討論) 
20% 
 
3. 
小組報告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