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工作與行銷
SOCIAL WORK AND MARKETING 
開課學期
95-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工作學系  
授課教師
劉淑瓊 
課號
SW3014 
課程識別碼
310 364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211 
備註
總人數上限:4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壹、課程簡介:
在變遷社會中,為達到議題倡導、社會教育、在非營利場域中競逐更多的資源—優秀的專業人員、志工、捐款等等,以落實組織使命與願景,專業社會工作者不論在公部門或在民間非營利組織工作,都必須面對「行銷」的課題。社會工作對行銷的關注可大分為三方面:一是促成個人改變與社會變革的理念(或社會)行銷;二是所生產與提供之服務的行銷;三是非營利組織的行銷。本課程的目的在引導學生瞭解並熟悉行銷學的知識技術,並能在實務上與社會工作專業運作相結合,以期創造社會工作專業服務之更大價值。

貳、教學方法:
(一)大學部課程以講述為主,以建立學生紮實的知識基礎。
(二)為強化學習效果,教師將指定選修者閱讀教科書及指定資料,並歡迎學生主動提供與行銷相關的時事或素材在課堂中發表意見與討論。
(三)6人一組,以團隊實作方式完成一份社會福利機構的行銷企劃案,並於期末進行分組報告與講評。
(三)邀請民間社會福利機構之高階管理者到課堂中與同學分享非營利行銷的實務心得與困難,以期學習者對台灣本土現狀有更深刻的瞭解與掌握。

參、授課內容與進度
第一週
課程簡介
(一) 課程架構與內容簡介
(二) 授課老師研究背景簡介
(三) 溝通教與學的期待
(四) 非營利行銷:社會行銷、服務行銷與組織行銷
(五) 釐清幾件事:
1. 行銷/公關/行銷公關
2. 行銷/銷售
3. 營利行銷與非營利行銷
第二週
行銷的基本概念
(一) 行銷的意義與核心理念
(二) 顧客價值與顧客滿意
(三) 行銷觀念的重要內涵
(四) 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第三週
策略規劃與策略行銷
(一) 行銷在策略規劃中的角色
(二) 策略行銷的動力
(三) 策略行銷的過程
(四) 目標市場與定位
(五) 行銷計畫大綱
第四週
行銷組合
(一) 4P, 5P與6P
(二) 產品規劃與服務管理
(三) 訂價
(四) 行銷通路
(五) 廣告、促銷與公共關係
第五週
兼具市場導向與使命導向的非營利組織
(一) 市場導向組織的特質
(二) 如何成為市場導向
(三) 如何堅守使命
第六週
非營利組織的行銷循環與競爭對手
(一) 非營利組織的行銷障礙
(二) 確認與研究競爭對手
(三) 行銷循環與競爭對手
第七週
非營利組織的「市場」
(一) 市場確認:內部市場/付費者市場/服務市場/轉介來源
(二) 市場區隔
(三) 聚焦目標市場
第八週
詢問市場的需要
(一) 調查與焦點團體
(二) 非正式詢問與線上詢問
(三) 容易犯的錯
(四) 詢問之後
第九週
行銷素材
(一) 常見的問題
(二) 非營利組織行銷素材的七要
(三) 非營利組織行銷素材的七不要
第十週
期中考週(小組討論)
第十一週
專題演講(一)
非營利行銷:台灣經驗
第十二週
顧客服務
(一) 顧客服務的三原則
(二) 不滿意的顧問
(三) 保持與顧客接觸
第十三週
小組討論
第十四週
專題演講(二)
非營利組織的議題倡導與媒體公關:以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為例
第十五週
小組報告、講評與分享(一)
第十六週
小組報告、講評與分享(二)
第十七週
小組報告、講評與分享(三)
第十八週
分享與討論

肆、主要參考書目:
1. 黃俊英:《行銷學的世界》,台北:天下文化,2001。
2. 劉淑瓊校譯,Peter C. Brinckerhoff著,許瑞妤等譯,《非營利組織行銷:以使命為導向》,台北:揚智,2004。(12之中譯)
3. 劉淑瓊校譯,Peter C. Brinckerhoff著,許瑞妤等譯,《非營利組織行銷工作手冊》,台北:揚智,2004。(13之中譯)
4. 陸宛蘋:<非營利組織的行銷管理與募款策略>,於蕭新煌主編:《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台北:巨流,2000。
5. 司徒達賢:《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天下文化,1999。第八章
6. Joan Flanagan 著,陳希林等譯:《募款成功》(Successful Fundraising: A complete handbook for volunteers and professionals.),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2002。
7. Larry Percy著,王鏑、洪敏莉譯:《整合行銷傳播策略-從企劃、廣告、促銷、通路到媒體整合》(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台北:遠流,2002。
8. Harry Beckwith著,劉慧玉譯,《服務行銷新視野:跳脫迷思與謬論》(Selling the invisible:a field guide to modern marketing),台北:麥田,2001。
9. Lynn B. Upshaw著,吳玫琪譯,《建立品牌識別》(Building Brand Identity: A Strategy for Success in a Hostile Marketplace),台北,台視文化,2001。
10. Peter Bartram 著,彭玲嫻譯:《如何撰寫新聞稿》(How to Books:Writing A Press Release),台北,台視文化,2001。
11. Thomas L. Harris著,吳玫琪、蘇玉清譯,《行銷公關》(The Marketer’s Guide to Public Relations),台北,台視文化,2001。
12. Peter C. Brinckerhoff.(2003).Mission-Based Marketing:Positioning Your Not-for-Profit in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World. John Wiley & Sons,Inc.
13. Peter C. Brinckerhoff.(2003).Mission-Based Marketing:An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Workbook. John Wiley & Sons,Inc.
14. Walter W. Wymer,Jr. & Sridbar Samu.(2003).Nonprofit and Business Sector Collaboration:Social Enterprises, Cause-Related Marketing, Sponsorships, and Other Corporate-Nonprofit Dealings. Best Business Books.
15. Lovelock, Christopher & Lauren Wright(2002). Principles of Service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2nd.) N. J.: Prentice Hall.
16. Gary J. Stern. & Elana, Centor.(2001). Marketing Workbook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Develop the Plan. Amherst H. Wilder Foundation; 2nd edition.
17. Lautman, Kay Partney.(2001) Direct Marketing for Nonprofits: Essential Techniques for the New Era. Aspen Publishers, Inc.
18. Woodruffe, Helen(1995). Service Marketing. London: Pitman Publishing.
19. Franklin, Bob & Nigel Parton(eds.)(1991). Social Work, the Media and Public Relation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 Weinreich, N. K.(1999). Hands-on Social Marketing: A step-by-step guide. Sage Publications.
21. Andreasen, A. R.(ed.)(2001). Ethics in Social Marketing.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2. Rothschild, M. L.(2001).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 the Use of Marketing for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Issues.” In A. R. Andreasen(ed.), Ethics in Social Marketing.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 Press.

肆、成績考核:
作業分數:台灣非營利組織行銷實例分析一篇(1000字),佔25%。
平時分數:佔40%,包括:
(一)課堂參與出席情形、課堂上參與討論之意願與能力;
(二)分組口頭報告表現。
期末報告:三千字左右之個人正式報告,於最後一次上課繳交,佔35%。









 

課程目標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