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台灣政經發展專題研究 SEMINAR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IWAN'S DEVELOPMENT |
開課學期 |
97-1 |
授課對象 |
社會科學院 政治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趙永茂 |
課號 |
PS8041 |
課程識別碼 |
322 D118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7,8(14:20~16:20) |
上課地點 |
社法研5 |
備註 |
與吳若予合開 總人數上限:1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71TWPEDevelopment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對學習政治學、公共行政,乃至於國際關係的政治系學生而言,瞭解所在社會之發展歷史,是未來應用所學,與從事更深入研究所必須之基礎。然而對此一發展歷史之認識,又不盡同於對台灣史的一般性認識。簡單地說,政治學相關學科所處理的,是人類社會中的資源分配問題,因而政治系學生對歷史的認識,主要還是著重在圍繞社會資源分配與生產的政治經濟發展歷史上。本課程之目標,即在於引導政治系學生對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歷史產生興趣,並使其在對歷史過程的基本認知基礎上,建立對當代社會現象之探索與認識能力。
無論如何,台灣的政治經濟發展歷史經緯萬端,要在短短一學期課程中將台灣數百年來的政經發展狀況盡括其中,既非易事,事實上也無必要。向前追溯,現今台灣諸多政治經濟問題之根源,既本始於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因而本課程乃以日本對台灣之殖民統治為起點,以當前台灣面臨的政經情境為結語,依產生歷史因果關係的時間軸為順序,檢選若干影響整體社會變遷之重要政經事件,藉以說明台灣之發展過程型態,並探討目前各項政經問題的歷史源由。
|
課程目標 |
討論議題:
一、 發展理論簡述
二、 日本殖民在台灣的遺留
三、 發展初期的外在因素:
(1)美援
(2)從國共內戰到國際環境
四、 發展初期的產業發展與轉型:
(1) 糖米經濟
(2) 土地改革的影響
(3) 工業化的開始
(4) 工業化轉型
五、 省籍政治與威權政治:
(1) 長官公署與二二八事件對台灣政治之影響為何?
(2) 威權的開端
六、 未來的問題與挑戰:
(1) 產業發展與全球化挑戰
(2) 國家與市場的角色應為何?
(3) 威權轉型對台灣政治的影響為何?
七、 當前的政治議題
(1) 憲政與民主體制問題
(2) 國族認同與兩岸關係問題
(3) 府際關係問題
(4) 公民社會問題
八、 總結
|
課程要求 |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一 13:00~15:00 備註: 每週一下午,請事先以電子郵件 phdcat@hotmail.com 約定時間。 |
參考書目 |
(1)發展理論的簡單回顧
Black, Jan Knippers. 1991. Development in Theory & Practic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2)日據時代的遺留
Chandra, Bipan. 1980.”Colonialism, Stages of Colonialism and the Colonial
Stat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vol. 10, no. 3: 272—283.
矢內原忠雄。1956。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臺灣銀行。
凃照彥。1992。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
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台北:群學出版公司。
張宗漢。1980。光復前台灣之工業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吳若予。2007。二二八事件與公營事業—二二八事件檔案專題選輯。台北:檔案管理局。
(3)美援與台灣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編印。1960。中美合作經援概要。
尹仲容。1963。「美援情形簡述」。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四編。台北:美援運用委會。
尹仲容。1963。「我國對外經濟情勢報告」。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三編。台北:美援運
用委員會。
尹仲容。1963。「美國對華經援趨勢及現況」。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三編。台北:美援
運用委員會。
張漢裕。1974。「美援期間台灣經濟之發展及其戰略因素」。經濟發展與經濟思想。北:
張漢裕博士文集出版委員會。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 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 。台北:自立
晚報。
Jacoby, Neil H.. 1967. U.S. aid to Taiwan : a study of foreign aid, self-help,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 F. A. Praeger.
(4)五○年代的國際環境
拉爾夫•克拉夫(Clough, Ralph)。1992。「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R. 麥克法夸爾費
正清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
高立夫(Clough, Ralph),艾思明譯。1987。海島中國。台北:風雲論壇。
艾倫•S.•惠廷(Whiting, Allen S.)。1992。「中蘇分裂」。R. 麥克法夸爾、費正清
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革命中國的興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唐耐心(Tucker, Nancy B.)。1995。不確定的友情。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
(5)米糖經濟
川野重任。1969。日據時代台灣米榖經濟論。台北:臺灣銀行。
矢內原忠雄。1956。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臺灣銀行。
凃照彥。1992。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
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台北:群學出版公司。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3。台灣米糖比價之研究。台北:台灣銀行。
尹仲容。1963。「如何平衡台灣的國際收支」。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初編。台北:美援
運用委員會。
尹仲容。1963。「台灣糖業之復興」。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初編。台北:美援運用委員
會。
尹仲容。1963。「為台糖減產問題致農復會蔣主委夢麟先生函」。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
初編。台北市:美援運用委員會。
尹仲容。1963。「台灣之糖米比價」。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初編。台北:美援運用委員
會。
蕭全政。1984。「台灣地區稻米政策之結構性分析」。中國政治學會七十三年年會學術研
討會論文。
余美滿。2007。台灣土地改革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45-1953。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
行政與政策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6)土地改革
陳誠。1961。臺灣土地改革紀要。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劉進慶。1991。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湯惠蓀編。1954。臺灣之土地改革。台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
蕭全政。1984。「台灣地區稻米政策之結構性分析」。中國政治學會七十三年年會學術研
討會論文。
余美滿。2007。台灣土地改革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45-1953。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
政與政策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侯坤宏。1988。土地改革史料。台北縣:國史館。
Yang, Martin M. C..1970. Socio-economic results of land reform in Taiwan.
Honolulu : East-West Center Press.
McCoy, Al. 1971. “Land Reform as Counter-Revolution: U.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Tenant Farmers of Asia.” in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 Scholars,
3, No. 1, pp. 14-49.
(7)工業化與農工關係
林景源。1981。台灣工業化之研究。台北:臺灣銀行。
李登輝。1972。台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台北:臺灣銀行。
沈雲龍編著。1988。尹仲容先生年譜初稿。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頁440-681。
Tenenbaum, Edward A.。1961。台灣經濟開發的轉機。台北:美援運用委員會。
Kuznets, Simon. 1979.“Growth and Structural shifts” In Galenson, Walter
(ed.),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Ranis, Gustav. 1979.“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Galenson, Walter (ed.),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 Ithaca, N.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劉進慶。1991。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8)其他工業化議題
尹仲容。1963。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續編—四篇。台北:美援運用委員會。
李國鼎。2005。我的台灣經驗。台北:遠流。
蕭全政。1989。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業強出版社。
林景源。1981。台灣工業化之研究。台北:臺灣銀行。
劉進慶。1991。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陳玉璽。1995。台灣的依附型發展。台北:人間出版社。
Kuo, Shirley W.Y., Gustav Ranis, and John C.H. Fei . 1981. The Taiwan success
story : rapid growth with improved distribu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52-1979. Boulder, Colo. : Westview Press.
水橋佑介。2001。電子立國台灣の實像 。東京:JETRO。(日文)
(9)國家角色
Amsden, Alice. 1979. “Taiwan’s Economic History: A Case of Etatism and a
Challenge to Dependency Theory.” Modern China 5, 3: 341-380.
Amsden, Alice H. 1985. “The State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vans, Peter B. etc. (ed.),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ld, Thomas B. 1986.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N.Y.: M.E.
Sharpe.
Wade, Robert. 1990.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0)產業發展方向
杜震華、薛琦。1995。亞太營運中心的理論與實際。台北:華泰。
Addison, Craig,金碧譯。2001。矽屏障 。台北:商智文化。
涂照彥。2001。「『解嚴』對台灣經濟的挑戰—從國際經濟關係談起」。中央研究院台灣
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
史研究所籌備處。
(11)省籍政治的根源
吳若予。2007。二二八事件與公營事業—二二八事件檔案專題選輯。台北:檔案管理局。
總統府。1992。「大溪檔案」。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頁1-374。
李翼中。1992。「帽簷述事」。二二八事件資料選輯(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頁375-411。
李敖。1989。二二八研究;續集;三集。台北:李敖出版社。
黃彰健。2007。二二八事件真相考證稿。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谷正文口述。1995。白色恐怖祕密檔案。台北縣:獨家文化。
薛月順編輯。2005。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上);(下)。台北縣:國史館。
(12)民主化與威權轉型
張俊宏。1989。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陳師孟等。1992。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澄社。
若林正丈。1994。台灣 分裂國家與民主化 。台北:月旦。
田弘茂等。鞏固第三波民主化 。台北:業強出版社。
Tien, H. M., 1989, The Great Transi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Stanford: Hoover Institute Press.
Winckler, Edwin A. 1984.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n Taiwan: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99:481-499.
蕭全政。2001。「台灣威權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
員會主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
備處。
劉義周。2001。「解嚴後台灣政黨體系的發展」。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
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Winckler, Edwin A.。2001。“Regime Type and Regime Change on Taiwan: Some
Conceptual Issues and Comparative Implications” 。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
推動委員會主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
史研究所籌備處。
Hsiao, Frank and Hsiao, Mei-chu W.。2001。“Economic Liber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ase of Lifting Martial Law in Taiwan.” 。中央研究
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
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趙永茂。2000。台灣地方政府與政治的變革方向。胡春惠主編,中台港三地選舉制度和民
主發展。香港: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中考 |
0% |
|
2. |
期末考 |
0% |
|
3. |
隨堂測驗 |
0% |
|
4. |
作業 |
0% |
|
5. |
報告 |
60% |
|
6. |
隨堂討論 |
4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