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國際政治經濟學專題 Seminar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
開課學期 |
100-2 |
授課對象 |
社會科學院 政治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朱雲漢 |
課號 |
PS7026 |
課程識別碼 |
322 M415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社科研2 |
備註 |
國際關係、比較政治。與左正東合開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外系人數限制:3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國際政治經濟學」可以幫助我們從全球的視野、從人類整體歷史發展的制高點來了解:有那些重要的歷史趨勢與結構條件,深刻的主宰我們的命運,塑造我們以及自己週遭社會群體的認同、價值與利益,以及限制他們的行動選擇。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與分析,與自己有切身利害關係的重要事件(例如金融危機)的背景與影響,以及影響台灣的經濟與政治前景之重要歷史趨勢及其脈絡。
狹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探討國際經濟活動與國際政治的互動關係,特別是國際經濟秩序的變遷、非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協調與管理機制的運作,以及國家對外經濟政策的形成。廣義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則試圖在全球層次上,探討我們身處世界的時代特徵與組成原則、國際社會的秩序建構的條件、過程與變遷,國際社會中主要行動者的特質與結構處境(特別是其社會建構的條件,包括認同的塑造與利益的形成)。並試圖分析所有這些全球層次的結構與行動的相互關聯性,及其背後蘊含的權力與支配關係。本課程將試圖同時涵蓋這兩類知識體系的基本範疇。
|
課程目標 |
這是一門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文獻導讀課程,課程的內容是針對國際關係專長的研究生設計。本課程將引導同學接觸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理論與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四個最主要的研究綱領: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新自由制度論(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馬克思主義(Marxism)以及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vism)。指定閱讀範圍包括這四個研究綱領範疇內的最具影響力的理論性與概念性著作,研究綱領所涉及的實證主義(positivism)與後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方法論問題,以及示範性的實證研究與個案研究,特別是將不同研究綱領應用在分析當前最重要的議題(例如全球經濟秩序與及合作體制的建構與變遷、金融全球化、美國霸權、區域主義、全球化對國內政治的衝擊等)的著作。 |
課程要求 |
指定文獻閱讀報告;期末筆試;專題性文獻回顧報告;課堂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