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歷史 IR Theory and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
開課學期 |
110-2 |
授課對象 |
社會科學院 政治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唐豪駿 |
課號 |
PS5700 |
課程識別碼 |
322 U236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6,7(13:20~15:10) |
上課地點 |
社科402 |
備註 |
本國政治、國際關係。與唐欣偉合授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40人 外系人數限制:2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102PS5700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近年來,在「中國再起」的脈絡下,中國歷史開始逐漸受到重視,如「一帶一路」的提出,便有濃厚的歷史感;中共的崛起更讓人質疑會否有「朝貢體系」的重現。對國關學界而言,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中國是否存在特殊性?」
就普適主義而言,國際關係理論是普遍適用的,不論古今中外,都應該能夠解釋國家的行為。但對文化相對主義而言,現代國際關係理論具有明顯的西方色彩,在解釋中國行為時,會出現文化隔閡,在此一脈絡下,中國的對外行為必須要透過檢視中國歷史來進行解釋。隨著中國大陸國力越強,其對外表現似乎越有「中國特色」,故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歷史之間的對話,也成為未來相當具有發展性的研究領域。
本課程擬以國際關係理論為主軸,對中國歷史進行主題式的探討,透過歷史與國關的對話,思考目前之國關理論是否有所不足,並嘗試豐富現代國關理論的內涵。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設計旨在以國際關係理論之角度,透過檢視中國歷史思考中國是否具有特殊性,故建議修課學生宜具有政治學、歷史學之相關背景,尤其對於國際關係理論宜有基礎的瞭解。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在訓練學生應用國際關係理論進行案例分析的能力,掌握國關學界對於中國歷史的不同研究觀點,培養學生對於「歷史與國關」此一領域的興趣,並能提出具有創新性的觀點與意見,最終撰寫為符合學術體例的研究論文
。 |
課程要求 |
課堂心得或課堂報告、課堂參與討論、繳交期中報告、繳交期末報告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待補 |
指定閱讀 |
吳玉山編,2018,《中國再起:歷史與國關的對話》,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平時成績 |
10% |
課堂參與討論或寄信提問。 |
2. |
繳交期末報告 |
50% |
6月14日以前繳交期末報告(6000字以上)。 |
3. |
繳交期中報告 |
20% |
5月20日以前繳交期中報告,字數不限,期中報告內容包括:期末報告題目、大綱或章節安排、摘要或研究方向。 |
4. |
課堂心得報告二 |
10% |
於「帝國之對外關係」系列中,擇一主題撰寫心得報告1000字,5月17日前繳交,或擇一主題進行10分鐘課堂報告。 |
5. |
課堂心得報告一 |
10% |
於「中國體系之國際關係」系列中,擇一主題撰寫心得報告1000字,4月19日前繳交,或擇一主題進行10分鐘課堂報告。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02/15 |
導論與課程介紹 |
第2週 |
02/22 |
現代國際關係理論與中國 |
第3週 |
03/01 |
地緣政治學與中國歷史 |
第4週 |
03/08 |
中國體系之國際關係-春秋時期 |
第5週 |
03/15 |
中國體系之國際關係-戰國時期 |
第6週 |
03/22 |
中國體系之國際關係-春秋戰國時期 |
第7週 |
03/29 |
中國體系之國際關係-三國時期 |
第8週 |
04/05 |
溫書假 |
第9週 |
04/12 |
中國體系之國際關係-宋遼金元國際體系 |
第10週 |
04/19 |
帝國之對外關係-漢帝國 |
第11週 |
04/26 |
帝國之對外關係-唐帝國 |
第12週 |
05/03 |
帝國之對外關係-唐帝國 |
第13週 |
05/10 |
帝國之對外關係-草原觀點與小國觀點(烏凌翔老師演講) |
第14週 |
05/17 |
期中報告 |
第15週 |
05/24 |
中國國際關係之特殊性-天下體系(蔡東杰老師演講) |
第16週 |
05/31 |
帝國之對外關係-明清帝國 |
第17週 |
06/07 |
中國國際關係之特殊性-天下觀與朝貢體系 |
第18週 |
06/14 |
中國國際關係之特殊性-中國國際關係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