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
中共政治簡介一:中國為何走上共產主義(明居正)
1. 近代人類社會之變遷:大歷史觀的詮釋
2. 中國變遷的軌跡
3. 共產主義的五階段論 |
第2週 |
|
中共政治簡介二:共產制度之政經意涵(明居正)
1. 共產主義意識型態
2. 一黨專政
3. 指令經濟
4. 富國強兵與爭霸天下
5. 民族主義的操控
6. 人治的不可避免
7. 特權階層的出現 |
第3週 |
|
一九九四年分稅制之前的體制、財政分權,及其政治邏輯(徐斯勤)
吳敬璉(2005)《當代中國經濟改革》,McGraw Hill台灣分公司,第七章,頁309∼326。
Shirk, Susan L. (1993)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147-166, 182-196. |
第4週 |
|
一九九四年分稅制改革與其政治經濟影響(徐斯勤)
吳敬璉,第七章,頁327-344.
徐斯勤(2004)〈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大陸的財政制度與政策:財政單一議題範圍內相關研究之評析〉,《中國大陸研究》,第四十七卷第二期(六月),頁1∼32。 |
第5週 |
|
政府與企業間財稅分配體制的演進(徐斯勤)
吳敬璉,頁321-323.
Shirk, pp. 245∼79。 |
第6週 |
|
放假 |
第7週 |
|
中國經濟發展策略的演化 – 毛澤東時期(張榮豐) |
第8週 |
|
中國經濟發展策略的演化 – 鄧、江時期(張榮豐) |
第9週 |
|
中國經濟發展策略的演化 – 胡錦濤時期與未來展望(張榮豐) |
第10週 |
|
期中考
資本主義的基礎:論中共的意識型態與文化宗教觀(張清溪)
大紀元時報(2004)《九評共產黨》,台北:博大。 |
第11週 |
|
中國經濟成長是奇蹟嗎? - 新古典成長模型的觀點(劉孟奇)
Van den Berg, Hendrik (2001),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cGraw-Hill. Chapter 4 and Chaper 5. pp. 114-188 |
第12週 |
|
中國的高速經濟成長能否持續? - 贊成與反對觀點(劉孟奇)
Whalley, John and Xian Xin (2006), “China's FDI and Non-FDI Economies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Future High Chinese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No. 12249. http://papers.nber.org/papers/w12249
Lin, Justin Yifu (2004), “Is China's Growth Real and Sustainable?”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E2004003. http://www.ccer.edu.cn/download/3024-1.pdf |
第13週 |
|
中國經濟成長中的結構性問題 - 美國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的教訓(劉孟奇)
Heilbroner, R. L. and Milberg, W. (2002) The Making of Economic Society, 11th ed., Prentice Hall. Chapter 6. pp. 96-108.
新華網 (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3/16/content_4309517.htm
新華網 (2006),儲蓄下降與啟動內需還有多遠?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2/26/content_5534013.htm |
第14週 |
|
城鄉二元制度(陳志柔)
陸益龍(2002)〈1949年後的中國戶籍制度:結構與變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2,頁123-130。
東方更夫(2005)〈中國戶籍制度:城市的恥辱〉(上)(中)(下),《中國經濟時報》,2005/4/30。
陳志柔(2003)〈中共十六大後的社會情勢分析 〉,收於林佳龍編,《憎茪什瞗G退化的極權主義》,頁75-103。台北:時報文化。 |
第15週 |
|
收入分配與社會不平等(陳志柔)
孫立平(2005)〈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社會結構演變的新趨勢〉。
李強(2005)〈「丁字型」社會結構與「結構緊張」〉,《社會學研究》,2期。
喬治-吉爾博伊/埃克-赫金伯瑟姆(臥梅譯)(2004)〈中國的拉美化〉。 |
第16週 |
|
國家與社會衝突、社會抗議(陳志柔)
陳志柔(2006) “Growing Social Unrest in China under Globalization”.
于建嶸(2005)〈轉型期中國的社會衝突:對當代工農維權抗爭活動的觀察和分析〉,《鳳凰週刊》,總第176期。
大紀元(2004)〈汕尾鎮壓傳死傷慘重 國際媒體關注〉。
郭宇寬(2005)〈京城拆遷——一個駭人聽聞的真實故事 〉。 |
第17週 |
|
期末報告(張清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