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現代經濟的建構(專題)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Economy (Special Topics) 
開課學期
100-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經濟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葉淑貞 
課號
ECON5096 
課程識別碼
323 U51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7,8(14:20~16:20) 
上課地點
經大講堂 
備註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或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02ModernEcon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主要利用一些專題的討論,論述臺灣如何進入現代經濟體系以及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政府與市場各扮演何種角色。要討論專題預計有租稅結構的演變、工業結構的演變、租約形式的選擇、租期長短的決定、地租高低的決定、蓬萊米的引進與推廣、商業化程度的變遷、貿易物價指數的估計與分析、生活水準的變遷。 

課程目標
讓學生瞭解臺灣過去經濟發展的歷程,並教導如何尋找研究題目、如何找資料、如何整理資料及如何用經濟理論分析相關問題。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0:00~12:00 備註: 電話約定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第二章租稅結構的演進
張漢裕(1955),〈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演變〉, 《臺灣經濟史二集》。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1987), 《日據時代臺灣之財政》, 台北:聯經。
葉淑貞(1992), 〈日據臺灣租稅結構之分析〉,《經濟論文叢刊》, 21:2, 頁179–228。
討論問題:臺灣租稅結構的決定因素是經濟還是政治?
第三章工業結構的演變
葉淑貞(1995), 〈台灣工業產出結構的演變: 1912–1990〉,《經濟論文叢刊》, 24:2,
頁227–274。
葉淑貞(2009), 〈近百年來臺灣工業成長型態剖析〉,《臺灣銀行季刊》, 304–339。
討論問題1: 日治時代臺灣工業成長型態為何, 參考葉淑貞2009文章。
討論問題2: 日治時代台灣工業結構的演變有何特色, 參考葉淑貞1995的文章。
討論問題3: 日治時代臺灣工業發展的重點為何一直都是糖業, 參考葉淑貞1995的文章。
第四章租約形式的選擇行為
葉淑貞(1995),〈臺灣日治時代租佃制度之運行〉,《台灣史研究》2:2, 頁87–136。
葉淑貞(1996),〈日治時代台灣租佃契約的選擇行為〉,《經濟論文叢刊》24:4, 頁
435–477。
討論問題:理性的租約選擇行為為何?
第五章租期長短的決定因素
葉淑貞(2007), 〈日治時代台灣佃耕地租期長短之訂定〉,《台灣史研究》14:1, 頁
130–190。
討論問題:何謂有效率的租期的訂定?
第六章地租高低的決定
葉淑貞(2000), 〈日治時代台灣的地租水準〉,《台灣史研究》8:2, 頁97–143。
葉淑貞(2011), 〈日治時代台灣地租之決定因素〉,《臺灣銀行季刊》, ??。
討論問題:日治時代地租是如何決定的, 何謂符合效率的地租?
第七章:三七五減租與農場經營效率的影響
葉淑貞(2011),〈三七五減租對農場經營效率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即將出版。
討論問題:戰後初期的三七五減租是否確實提高了農場的經營效率?
第八章:蓬萊米的普及
葉淑貞與張棋安(2004), 〈台灣蓬萊米稻作普及之因素〉, 《經濟論文叢刊》, 32:1,
頁97–141。
討論問題: 日治時代蓬萊米為何會普及, 參考葉淑貞及張棋安2004的文章。
第九章:嘉南大圳與稻蔗競地關係
古慧雯、吳聰敏(1996), 〈論「米糖相剋」〉, 《經濟論文叢刊》, 24:2, 頁173–204。
何鎮宇(1997), 《嘉南大圳的成本效益分析》, 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
碩士論文。
陳佳貞(1997), 《嘉南大圳之經濟效益分析》, 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
碩士論文。
討論問題1: 日治時代臺灣糖價與蔗價之間的關係及糖價的決定因素, 參考古慧雯及吳聰敏1996的文章。
討論問題2: 嘉南大圳對甘蔗供給及砂糖供應的影響
第十章:商業化程度的變遷
葉淑貞(2011),〈1918-1951年間臺灣農家商業化程度的變遷—以米作為主〉, 即將刊登。
臺灣戰後初期商業化程度與日治時代相比,有何特色?為何會有這些特色?如何估計臺灣米販賣比率?
第十一章:貿易物價指數的估計與分析
葉淑貞及俞可倩(2007), 〈日治時代台灣對日貿易物價指數之估計與分析〉,《經
濟論文叢刊》,35:3, 頁337–377。
貿易年表除了用來估計貿易物價指數之外,還可以使用來分析哪些貿易方面的問題可以?
第十二章:農家生活水準的變遷
魏凱立(2000), 〈身高與台灣人經濟福利的變化, 1854–1910〉, 《經濟論文叢刊》,
28:1, 〈日治時代台灣地租之決定因素〉,《臺灣銀行季刊》頁25–42。
張素梅與葉淑貞(2001), 〈日治時代台灣農家之消費結構〉, 《經濟論文叢刊》, 29:4,頁411–456。
臺灣從清治時代的1880年代到戰後初期長期生活水準的變遷?
張素梅與葉淑貞(1996), 〈日治時代臺灣農家儲蓄行為之分析〉,《經濟論文叢刊》24:4,
張素梅及葉淑貞(2003), 〈日治時代臺灣農家所得之分析〉《臺灣史研究》, 10:2, 1—34。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參與討論 
10% 
 
2. 
期中報告 
40% 
 
3. 
期末報告 
5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4  課程介紹 
第2週
3/02  租稅結構的演進: 經濟與政治力量各扮演何種角色 
第3週
3/09  工業結構的演變:經濟力量或是政治力量 
第4週
3/16  租約形式的選擇行為 
第5週
3/23  租期長短的決定因素 
第6週
3/30  地租高低的決定因素 
第7週
4/06  溫書假 
第8週
4/13  三七五減租與農場經營效率 
第9週
4/20  蓬萊米的普及的因素 
第10週
4/27  嘉南大圳與稻蔗競地關係 
第11週
5/04  商業化程度的變遷 
第12週
5/11  貿易物價指數的估計與分析 
第13週
5/18  日治時代農民生活水準的變遷 
第14週
5/25  學生報告 
第15週
6/01  學生報告 
第16週
6/08  學生報告 
第17週
6/15  學生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