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經濟學的沿革與內涵 二、國家、族群、與民族 1. 國家、族群、與民族在台灣 2. 國家形成的經濟分析 3. 國家形成與族群 4. 政府與族群 5. 中華民族、台灣民族、與台灣族群政策 三、政府架構:水平分工與垂直分工 1. 憲法與政府架構中的分工特徵 2. 政府主權的分立與制衡 3. 政府主權的分層與共治 4. 內閣制或總統制:兼論台灣新憲法 四、政黨政治與黨營事業 1. 政黨組織的經濟詮釋 2. 政黨的競合行為:?黨情況 3. 政黨的競合行為:多黨情況 4. 黨營事業與「中國國民黨公司」 五、民主失靈:民意難產與民意型塑 1. 道德民主與理性民主 2. 民意難產:投票行為的矛盾性 3. 民意難產:投票制度的互斥性 4. 民意難產:Arrow「不可能性定理」 5. 民意型塑:參與式民主與思辯式民主 六、政府失靈:政策釐訂與利益團體 1. 由政府萬能到政府失靈 2. 民意代表與立法工具化 3. 利益團體「競租」行為的後果 4. 政務官的政策制定與「選舉景氣循環」 5. 「政策買票」與政府失靈再界定 七、政府失靈:政策執行與官僚體制 1. 官僚體制的形成與利弊 2. 官僚本位與預算膨脹 3. 官僚體制的僵化與退化 4. 官僚腐化:獨賣市場與獨買市場 八、市場失靈:經濟正義與「退休優利」制度 1. 配置效率與分配正義 2. 效用主義論經濟正義 3. 契約主義與自由主義論經濟正義 4. 談判理論與共產主義論經濟正義 5. 由經濟正義論「負所得稅」與「退休優利」制度 九、市場失靈:外部效果與「三通」政策 1. 外部效果與政府功能 2. 外部成本的處理對策 3. 直接三通的經濟外部性 4. 直接三通的政治外部性 5. 當前政策檢討與「國家安全捐」芻議 十、「台灣的國際化」與「國際化的台灣」 1. 不是普通的國家 2. 雙向國際化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