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title |
East Asian Social Comparison |
Semester |
110-2 |
Designated for |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Instructor |
LIU, YINING |
Curriculum Number |
Soc5009 |
Curriculum Identity Number |
325EU1120 |
Class |
|
Credits |
3.0 |
Full/Half Yr. |
Half |
Required/ Elective |
Elective |
Time |
Monday 5,6,7(12:20~15:10) |
Remarks |
Restriction: sophomores and beyond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25. |
|
|
Course introduction video |
|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Association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
Course Syllabus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 and do not copy any of the course inform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
Course Description |
這是一門介紹東亞社會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台灣、南韓和日本三個社會的知識與比較視野,修課同學有機會參與臺大社會系與京都大學、首爾大學社會系合作交流的Junior Sociologist Workshop進行。
特別說明:臺大社會學系每年暑期與京都大學、首爾大學共同舉辦 East Asian Junior Sociologists Workshop。這項以學生為參與主體的學術交流活動,每年輪流在京都、首爾、台北舉辦。交流活動共五天,前三天由在地學校安排具有社會學研究意義的田野實地觀察,讓學生從田野中了解當地社會議題,並與其他東亞社會做比較。後面兩天則為論文研討會,由學生發表論文,進行討論。這項學術交流,2022年夏天將在臺灣舉行。由於此為系級的交流活動,所以有興趣參與的同學,必須具備社會系、或社會系雙修生的身份。本課程鼓勵社會系(含雙主修)的修課學生參與夏天舉行的East Asian Junior Sociologists Workshop,但這並非修課的強制規定。
第一次上課請務必出席 |
Course Objective |
在跨國比較的框架下,理解台日韓三個社會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本課程也將訓練學生以英文進行簡報。 |
Course Requirement |
1. 上課心得+個人閱讀口頭報告40%
a. 在上課前準備文章摘要與問題帶到課堂,上課時須提問與討論。(30%)
b. 個人閱讀口頭報告:自選一篇指定文獻進行課堂報告。(10%)
2. 期中報告 20%
期末報告主題與相關文獻整理
3. 口頭英文簡報+期末報告40%
a. 口頭英文簡報(20%):將於學期最後一次上課進行。
b. 期末報告(20%):請根據學術體例撰寫與引用文獻。
評分將根據文獻、資料、綜合分析、組織架構、寫作清晰。
|
Student Workload (expected study time outside of class per week) |
|
Office Hours |
Appointment required. Note: E-mail 約定時間 |
References |
# 東亞社會比較視野
宋念申,2019,《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臺北:聯經。
Studwell, Joe,2014,楊濤斌、蔣文豪、楊雋譯,《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臺北:八旗。(How Asia Work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Region)
Booth, Michael,2021,李佳純譯。《一山三虎:爭執不休的東亞手足,日本、韓國、中國和台灣》。臺北:愛米粒。
# 日本社會
Pilling, David,2014,《大和魂:日本人的求存意識如何改變世界》。新北市:遠足文化。(Bending Adversity: Japan and the Art of Survival)
山田昌弘(Yamada Masahiro),2016,《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青貧浪潮與家庭崩壞,向下流動的社會來臨》。新北市:立緒文化。(なぜ日本は若者に冷酷なのか:そして下降移動社会が到来する)
湯淺誠,2010,蕭秋梅譯,《反貧困:逃出溜滑梯的社會》。台北:早安財經文化。
落合美惠子,[2005]2010,鄭楊譯,《21世紀的家庭,何去何從》。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NHK特別採訪小組,2015,《無緣社會》,臺北:新雨出版。
# 韓國社會
新社會研究院,2016,宋佩芬譯,《憤怒的數字:韓國隱藏的不平等報告書》。台北市:高寶書版。
金賢美,2019,杜彥文譯,《我們都離開了家:全球多元文化趨勢下韓國新移民的離散、追尋與認同》。臺北:臺灣商務。
Breen, Michael,2018,方祖芳譯,《新韓國人:從稻田躍進矽谷的現代奇蹟創造者》。臺北:聯經。(The New Koreans: The Story of a Nation)
張夏成,2016,金福花譯,《憤怒韓國》。臺北:光現出版。
Tudor, Daniel,2013,胡菀如譯,《韓國:撼動世界的嗆泡菜》。臺北:聯經。(Korea:The Impossible Country)
|
Designated reading |
請見課程大綱中的當周指定閱讀書目。
標示*者為延伸閱讀
|
Grad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