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變遷與台灣民主制度
Social Change and Democracy in Taiwan 
開課學期
110-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陳東升 
課號
Soc5070 
課程識別碼
325 U581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114 
備註
教室:社104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3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台灣民主制度的形成已經有許多的分析,以歷史軸線來說,是從1987年解嚴為分界點,探討1970年代以後有那些事件或是因素使得台灣的民主自由空間在威權政體的支配下被敲開,而越接近1987年發生的事件或者是組成的政治團體作用力越大(若林正丈,1992;2016;吳乃德,2020),搶走了所有的鏡頭成為民主化的英雄。但是這樣的歷史分析方法可能忽略一個政治體制的轉變是經過長時間的社會政治經濟變遷所累積的社會基礎和民主自由的資產堆疊起來,使得後續的改變更有機會出現,進而逐漸達成政體轉型的目標。本文探討台灣民主如何形成的問題,採取長時段的歷史分析取徑,從日治時期開始的台灣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對於日本殖民政府的國家治理模式產生甚麼樣的影響,以及這樣的國家治理模式的運作又對民主制度的發展有甚麼樣的作用?日治時期所累積的民主經驗對於1945年以後的台灣民主發展的影響又是甚麼?例如,日治時期建立的基礎設施對於台灣1945年以後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正面貢獻,促成台灣更快速的經濟發展與新興中產階級的形成;而國民義務教育的初步推動,對於提升台灣民眾的知識能力和公民素養已經奠定相當程度的基礎,無論是後續的經濟生產或是新價值和理念的接納都是必要的,而部分民眾的民主選舉參與的經驗也變成是台灣民眾的集體記憶和文化資產。

台灣民主發展經歷日本殖民政府和威權的國民黨政府,統治者仰賴軍事武力和權力集中的政治體制,因此將台灣當成的從屬者。相關的研究基本上預設這兩個統治政權是會極力的鞏固政治權力(若林正丈,1992),並且在經濟資源上採取剝削和奪取的做法來累積統治政權的財富(凃照彥,1993;劉進慶,1992)。這兩個壓迫和剝削的統治政體只有在重大政治經濟危機或是公民社會累積一定能量後有些能量可以挑戰他們統治的權力時才會妥協而讓出一些權力。這些研究忽略統治者的政治體制經常會因為內外部因素而調整和轉變,因此國家和公民社會的互動是非常複雜的。例如,當一個政府採取普及教育、出口導向經濟成長模式或是投資基礎建設的政策來提升勞動力品質、增加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而達到提高奪取被統治者經濟利益;但是這樣的政策可能對於增加公眾民主參與的能力、意願和資源也是非常有幫助的,有這樣的社會民眾的知識和物質基礎,可以培養出更多的社會領導者,以及民眾被公民團體組織動員的機會,當然也就累積公民政治團體和公民社會跟威權統治者談判協商的能耐。換句話說,國家政治結構本身可以是一個促進民主政治發展,以及民主政治也可以影響國家體制,但是必須要透過長時期的歷史分析才能夠比較深入掌握這樣的動態交互作用的過程。透過這樣的分析也不會將威權統治者就是靜態當成政治暴力壓迫者與經濟資源的剝削者,而是假設國家體制本身是一個變項,是會隨著外部與內部因素經常性的調整,而且這些微小經常性的調整會累積成為在適當時機促成政治體制出現破壞性轉換的因素。因此,本文探究日治時期日本殖民政府與國民黨政府威權統治時期朝向廣納型國家體制發展的社會建構過程,以及不同國家治理模式對於民主政治發展有何影響?以及民主發展對於國家治理模式又有甚麼樣的作用。
 

課程目標
本課程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修課學生掌握民主制度形成的理論,並且應用這些理論對於台灣民主制度的出現進行長時段的歷史分析和理論課題研討,透過理論和歷史素材的對話,累積對於台灣社會變遷研究的知識基礎和能力。 
課程要求
本課程採取學生事前閱讀指定文獻,並且撰寫討論摘要和提出討論問題,在每週上課前一天繳交摘要,並且分享給所有修課同學當成討論的基礎。課程根據同學提出的討論問題分類整理後,進行理論對話,最後由授課教師統整討論的重點並回答關鍵的理論問題。學生修課的評量分為三個部分:1)上課討論1500字摘要(20%);2)上課討論參與程度與表現(20%);3)期末報告(6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6:00~17:00 備註: 請提前預約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上課討論1500字摘要 
20% 
 
2. 
上課討論參與程度與表現 
20% 
 
3. 
期末報告 
6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8  第一週 導論
陳東升,2021。台灣民主制度的形成:一個歷史制度的分析,發表於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人文社會科學講座。
 
第2週
2/25  第二週 民主化理論的分析框架
Huntington, P. Samuel. (劉軍寧譯) 2019.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 台北:五南。(第一、二、三章)
 
第3週
3/4  第三週 民主化理論的分析框架
Huntington, P. Samuel. (劉軍寧譯) 2019.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 台北:五南。(第四、五、六章)
 
第4週
3/11  第四周 威權體制下民主制度形成
Linz, Juan J., Juan J. Linz, and Alfred Stepan. 1996.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Pp. 3-77)

Linz, Juan J., Juan J. Linz, and Alfred Stepan. 1996. Problem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South America)(研究所另外閱讀)
 
第5週
3/18  第五周 民主制度形成的起源
Moore, Barrington. 1993(1966).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Beacon Press. (Part Three, Pp. 413-484)
Moore, Barrington. 1993(1966). 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Lord and Peasant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Beacon Press. (Part One, Pp. 3-149) (研究所另外閱讀)

 
第6週
3/25  第六週 民主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Przeworski, Adam, et al. 2000. Democracy and Developm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Well-Being in the World, 1950-19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 1-55;78-137)(研究所另外閱讀142-179) 
第7週
4/1  第七週 民主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Treisman, Daniel. 2015. “Income, Democracy, and Leader Turnover.”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59(4): 927-942.
Treisman, Daniel. 2020a. "Democracy by Mistake: How the Errors of Autocrats Trigger Transitions to Freer Govern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14: 792-810.
Treisman, Daniel. 2020b.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Predispositions and Trigger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3:241-257.(研究所另外閱讀) 
第8週
4/8  第八週 國家結構與民主制度形成
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 Robinson. 2012.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New York: Crown Business.
Acemoglu, Daron, and James A. Robinson. 2019. The Narrow Corridor: How Nations Struggle for Liberty. London: Penguin. 
第9週
4/15  第九週 日治時期的民主發展:國家結構(殖民政府)與民主發展
王泰升. "殖民現代性法學: 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現代法學知識的發展 (1895-1945)." 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 2012。
林文凱,2017。臺灣近代統治理性的形構: 晚清劉銘傳與日治初期後藤新平土地改革的比較,台灣史研究 24:35-76。
吳密察,2006。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 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 臺大歷史學報, 37: 059-143. 
第10週
4/22  第十週 (4/22) 日治時期的經濟發展的不同論點
凃照彦(李明俊譯),1993。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
吳聰敏,2004。“從平均每人所得的變動看台灣長期的經濟發展”經濟論文叢刊 32: 293-320.
洪秋芬,1992。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437-471。(研究所另外閱讀) 
第11週
4/29  第十一週 日治時期的民主發展 (民族自治運動與地方選舉)
*若林正丈[何義麟等譯],2020。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大家出版。
葉榮鐘,2000。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 台北:晨星。
楊碧川,1988。日據史代台灣人反抗史,台北:稻香出版社。
藍博洲,1993。日據時期台灣學生運動 台北:時報。

*陳若蘭,2015。“台灣初次地方選舉:日本殖民政府的制度性操作。”台灣史研究 22:139-175。
近藤正己〔林詩庭譯〕,2014。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壞(上) 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第12週
5/6  第十二週 日治時期的民主發展 (社會組織與領者結構)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硏究,台北:正中書局。
陳翠蓮,2013。“大正民主與臺灣留日學生”師大臺灣史學報 6:53-99。
Lo, Ming-Cheng. 2002. Doctors Within Borders: Profession, Ethnicity and Modernity in Colonial Taiwan.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第13週
5/13  第十三週 1945年以後民主發展 (社會組織與領導結構)
*吳乃德、陳明通,1993。“政權移轉與精英流動: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歷史形成”頁303-334,收錄在賴澤涵主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 台北:中央研究院。
姚人多,2008。 “政權轉移之治理性:戰後國民黨政權對日治時代保甲制度”台灣社會學15: 47-108。
黃仁姿、薛化元,2011。 “戰後臺灣精英的連續與斷裂:以農會精英為例 (1945-1953).”臺灣史研究 18: 93-140.
陳翠蓮,2020。自治之夢:日治時期到二二八的台灣民主運動 台北:春山。 
第14週
5/20  第十四週 1945年以後民主發展
林佳龍,1998。 “臺灣的選舉與國民黨政權的市場化:從威權鞏固到民主轉型(1946-94) ”陳明通、鄭永年(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169-259。台北:月旦出版社。
林繼文、陳明通,1998。“台灣地方選舉的起源和國家社會的關係。”陳明通、鄭永年 (主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頁23-70。台北:月旦出版社。 
第15週
5/27  第十五週 1945年以後民主發展
若林正丈[洪金珠與許佩賢譯],1992。臺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 台北:月旦出版。
若林正丈[洪郁如等譯],2014。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第16週
6/3  第十六週 端午節放假 
第17週
6/10  第十七週 1945年以後民主發展
朱敬一,2021。維尼、跳虎與台灣民主 台北:印刻。
吳乃德,2020。台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台北:春山出版社。 
第18週
6/17  第十八週 期末構想課堂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