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敘事治療
NARRATIVE THERAPY 
開課學期
96-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翁開誠 
課號
SW7020 
課程識別碼
330 M27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112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課程進度:
1. 課程介紹,分享故事與我,回家看「我的父親母親」
2. 討論「我」片:兼談敘說與實踐以及「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
3. 「沙發上的說話課」CH1~CH8
4. 「沙發上的說話課」CH9~結語
5. 藝術概論」CH1~3,CH8~10
6. 溫書假
7. 「談美」CH1~7
8. 「談美」CH8~15
9. 討論「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與「當Carl Rogers遇上了王陽明」
10. 討論「那山那人那狗」;分配論文
11. 討論「愛情萬歲」
12. 討論「戀戀風塵」
13. 討論「遠離非洲」
14. 討論「於慰慈與王惠宜」的敘說、反映與實踐
15. 討論「王臨風與施志鴻」的敘說、反映與實踐
16. 討論「鄧明宇與王曉薇」的敘說、反映與實踐
17. 整個學期的學習心得分享與回饋 交期末報告
 

課程目標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閱讀資料:
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電影)
翁開誠(1997):同理心開展的再出發—成人之美的藝術,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26,pp.261-274•
Stone, R. 著,張敏如譯(2000): 沙發上的說話課,經點傳訊。
蔣勳:藝術概論,東華。
朱光潛:談美
翁開誠(2002冬):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翁開誠(2004秋):當Carl Rogers遇上了王陽明—心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知行合一的啟發,應用心理研究,23,157-200•
霍建起: 那山那人那狗(電影))
蔡明亮:愛情萬歲(電影)
侯孝賢:戀戀風塵(電影)
Sydney Pollack: 遠離非洲(電影)
於慰慈(2003):從駱駝到野薑花:一個老社工的重生,台大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惠宜(2005):找到自己的翅膀—公部門社工督導的生成與轉化。台灣大學社會工作係,碩士論文。
王臨風(2003):放下專業,立地成人:一個困知勉行的「專業」實踐歷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志鴻(2003):犯罪如同故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明宇(2000):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曉薇(2005):順流與逆流—透過敘說,找•到•一個國中輔導老師有意味的形式。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其他參考資料:
沈清松(2000),呂格爾,東大。
Fromm原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志文
夏林清(2002),尋找一個對話的位置:基進教育與社會學習歷程,應用心理研究,16,119-156。
Mclaren, P.著,蕭昭君與陳巨擘譯: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巨流。
牟宗三(1983/1993),兩種真理及其普遍性之不同,中國哲學十九講,學生,19-43。
黃瑞祺(2000),現代與後現代,巨流。
帕瑪(Palmer , R.E.)著,嚴平譯(1991),詮釋學(桂冠新知叢書,55),桂冠。
李澤厚(1996),華夏美學(李澤厚論著集),三民。
李澤厚:美的歷程,三民。
李澤厚(1996),我的哲學提綱(李澤厚論著集),三民,97-153。
Rogers , C.(1985),Toward a more human science of the person,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5, pp.7-24.
Maslow, A. (1966). 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 A reconnaissance. Soth Bend, In: Gatway.
王陽明:大學問。
賴誠斌(2005春):自我書寫的故事:--以一位社區大學學員為例談在成人教育上的意
含。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
Maslow著,劉千美譯(1989),自我實現與人格成熟,光啟。
Spence, D. P. (1982). Narrative truth and historical truth. NY: Norton.
Sarbin , T.R.(1986),Narrative Psychology. N.Y.:Praeger,3-44。
Brumer, J.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Vitz, P. C. (1990). The use of stories in moral development: New psychological reasons for an old education method.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 pp.709-720.
Wong, K. C. (翁開誠) (1994). Narrative thinking and advanced empathy. 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pp.359-384.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