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本國憲法導論 INTRODUCTION TO CONSTITUTIONAL LAW |
開課學期 |
96-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何輝慶 |
課號 |
NtlDev1030 |
課程識別碼 |
341 11370 |
班次 |
01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新203 |
備註 |
本課程可抵原共同必修課程-本國憲法。。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 總人數上限:10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62constitu_law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也是民主國家全民共守的規範,從清末到民初,我國便
出現一些憲政典章,但因政治局勢的變化,以及民主素養等因素影響,使這些憲政運作因
未有完整的空間,致施行結果也未盡理想。
到民國三十五年制定現行憲法,又因大陸陷共而未能全面運作施行,近幾年引發廣泛
的憲政問題討論,而有修憲之作為。這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民主憲政歷程,是吾人必須了解
的,從中方能掌握我們未來比較可行的憲政運作與改革方向。
本課程主要是介紹百年來,我國憲政運作的體制及情況、分析與檢討,內中將透過每
個時期的憲政典章、政黨運作以及政治文化等相關因素作深入的探討,以期同學對我國民
主憲政的發展內涵有所理解。全部課程以講授為主,同學討論為輔,並印發相關之講義。
|
課程目標 |
期能對憲法有概括性的了解,提升台灣公民民主素養! |
課程要求 |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健民,1979,《中國共產黨史稿》,自版。
任德厚,2001,《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江炳倫,1979,《政治發展的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炳南,1992,《憲政改革與國是會議》,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
李炳南主編,2005,《政治學與現代社會》,中壢:中央大學。
李惠宗,1999,《權力分立與基本權保障》,台北:韋伯文化公司。
李鴻禧,1994,《李鴻禧憲法教室》,台北:月旦出版社。
李劍農,1971,《中國近百年政冶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朱堅章,1978,《民主理論芻議》,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沈雲龍,1981,《民國史事與人物論叢》,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呂亞力,1979,《政治發展與民主》,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易君博,1980,《政治學論文集》,台灣省教育會。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編著,2003,《憲法~權力分立》,台北:學林文化。
周繼祥,1998,《憲法與公民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周繼祥,2005,《政治學~21世紀的觀點》,台北:威仕曼文化。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五):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台北:三民書局。
胡春惠編,1978,《民主憲政運動》,台北:正中書局。
郎裕憲等,1987,《中華民國選舉史》,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高朗,1992,<從修憲後總統權力看政府體制問題>,《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七卷第二
期,頁13~24。
姚中原,2003,<台灣未來修改憲法界限的理論探討>,《國家發展研究》第二卷第二
期,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頁67~105。
荊知仁,1984,《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許世楷編,1995,《世界各國憲法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陳新民,1999,《憲法學導論》,台北:三民書局。
蒲薛鳳,1954,《現代西洋政治思潮》,台北:台菁出版社。
徐復觀,1971,《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郭湛波,1973,《近五十年中國思想史》,香港:龍門書店。
彭懷恩,1989,《台灣政黨體系的分析》,台北:洞察出版社。
楊智傑譯,2003,Jan-Erik Lane 著,《憲法與政治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公司。
楊智傑譯,2005,Mark Tushnet 著,《把憲法踹出法院》,台北:正典出版公司。
曾建元,2001,<戰後台灣憲法變遷的歷史回顧>,第三屆全國政治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
論文。
曾建元等譯,2001,Matthew S. Shugart、John M. Carey著,《總統與國會~憲政設計與
選舉動力》,台北:韋伯文化公司。
湯德宗、吳信華、陳淳文等,2003,<論違憲審查制度的改進>,《第四屆「憲法解釋之
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科所。
游伯欽、曾建元、謝秉憲、劉獻文等,2002,《權利自助手冊~基本人權輕鬆版》,台北:
新自然主義公司。
張台麟,2003,《法國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君勱,1987,《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台北:洛克出版社。
張佛泉,1954,《自由與人權》,台北:台菁出版社。
董翔飛,1995,《中國憲法與政府》,自版。
鄒文海,1974,《比較憲法》,台北:三民書局。
羅志淵,1962,《英國政府及政治》,台北:正中書局。
羅志淵,1970,《美國政府及政治》,台北:正中書局。
二、英文參考書目
Lijphart A.,1991, “Constitutional Choice for New Democracies”, N.J.
priceton Univ. press
Pennock, J. Roland, 1979,“Democratic Political Theory”, priceton, N.J.
priceton Univ. press.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網頁討論 |
20% |
|
2. |
出席 |
10% |
|
3. |
期中考試 |
20% |
|
4. |
期末考試 |
5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
介紹本課程架構及進行方式 |
第2週 |
|
憲法的發展與憲政精神 |
第3週 |
|
憲法的架構及分類 |
第4週 |
|
人民的權利與義務 |
第5週 |
|
政府類型及差異比較 |
第6週 |
|
政府類型之例證簡述 |
第7週 |
|
我國憲政發展與政黨政治 |
第8週 |
|
我國憲政發展與民主思潮的演變 |
第9週 |
|
我國重要憲政典範制定背景及內容分析:前清時期 |
第10週 |
|
我國重要憲政典範制定背景及內容分析:民國建立至北伐統一時期 |
第11週 |
|
我國重要憲政典範制定背景及內容分析:全國統一至抗戰勝利時期 |
第12週 |
|
我國重要憲政典範制定背景及內容分析:抗戰勝利至大陸陷共時期 |
第13週 |
|
我國重要憲政典範制定背景及內容分析:政府遷台至解除戒嚴時期 |
第14週 |
|
我國重要憲政典範制定背景及內容分析:解除戒嚴之後 |
第15週 |
|
綜合分析:憲法變遷與憲法解釋 |
第16週 |
|
綜合分析:國家元首、行政首長與國會權力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