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
開課學期 |
103-2 |
授課對象 |
社會科學院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陳明通 |
課號 |
NtlDev7061 |
課程識別碼 |
341 M519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1,2,3(8:10~11:10) |
上課地點 |
國發302 |
備註 |
總人數上限:3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32NtlDev7061_RMSS5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整個課程分為:探索的概論、研究的建構、觀察的方法三大部份。在探索的概論部份,首先教導同學們人類如何透過科學的方法來探索問題,其次社會科學界有那些典範在研究人類社會的問題,社會科學界的因果關係本質又如何?在研究的建構部份,將介紹如何進行研究設計、如何概念化及測量、如何操作化、如何建立觀察的指標以及如何抽樣。在觀察的方法部份,將介紹實驗法、調查研究法、田野調查法以及非介入性研究法。全部課程共計十六週,以教師講授為主,同學參與討論為輔。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的目的在培養學生科學地研究社會現象的能力,有清楚的問題意識,如何找問題並有效地研究出問題的因果關係。修習者不需具備熟練的數量方法(quantitative method)能力,同時本課程也不打算教導有關數量方法方面的技能,因為那是另一個專門課程的事,但是修完本課程後,將可引發繼續修習數量方法課程的興趣。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的報告有兩篇,第一篇在學期中繳交期中報告佔30%,第二篇在學期結束的一週內繳交期末報告佔50%,前一篇就第一部份的學習心得寫成,後一篇則運用第二、三部分所學習知識,尋找一題材,實際操作後寫成。課堂討論佔20%。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
指定閱讀 |
1.Babbie, Earl, 2010, 劉鶴群等譯,社會科學研究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第12版,臺北: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出版,雙葉書廊總經銷。
2.Nachmias, C. Frankfort and David Nachmias, 1998.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 臺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3.McGaw, Dickinson and George Watson, 1976, Political and Social Inquir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02/27 |
二二八放假 |
第2週 |
03/06 |
課程說明 |
第3週 |
03/13 |
什麼是「問題意識」(problematic)? |
第4週 |
03/20 |
三種論證典範簡介 |
第5週 |
03/27 |
歷史研究典範(I) |
第6週 |
04/03 |
清明節放假 |
第7週 |
04/10 |
歷史論證典範(II) |
第8週 |
04/17 |
詮釋論證典範(I) |
第9週 |
04/24 |
詮釋論證典範(II) |
第10週 |
05/01 |
多變項論證典範 |
第11週 |
05/08 |
因果關係的本質、解釋與預測 |
第12週 |
05/15 |
概念化、操作化及測量 |
第13週 |
05/22 |
指標、量表及分類法 |
第14週 |
05/29 |
研究設計、形成假設與驗證理論 |
第15週 |
06/05 |
實驗法、橫斷法與準實驗法 |
第16週 |
06/12 |
調查研究法與問卷設計 |
第17週 |
06/19 |
端午節放假 |
第18週 |
06/26 |
抽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