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中共政府與政治專題研究 Seminar o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P.r.c |
開課學期 |
100-2 |
授課對象 |
社會科學院 國家發展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吳秀玲 |
課號 |
NtlDev5090 |
課程識別碼 |
341 U678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8,9(15:30~17:20) |
上課地點 |
國發210 |
備註 |
總人數上限:12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02GovPolitics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為研究所課程,亦開放予大學部高年級學生選修(大陸研究學程)。授課方式以研討為主、講評為輔。修課同學須就課程內容的單元擇一報告,進行討論與接受師生批判。
授課內容主要分五部分:
第一部份:探討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背景與發展的環境;
第二部分:介紹中共的意識型態,包括馬列主義、毛思想、鄧理論和江學說;
第三部份:討論中共的統治機構、黨政運作和軍隊角色;
第四部分:檢視胡溫體制、行政監察與廉政建設、中央與地方關係和機構改革;
第五部分:評估基層民主的運作、社會主義法制化和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
本課程為研究所課程,亦開放予大學部高年級學生選修(大陸研究學程)。授課方式以研討為主、講評為輔。修課同學須就課程內容的單元擇一報告,進行討論與接受師生批判。
|
課程目標 |
一、使修課學生瞭解中共政府與政治的來龍去脈及發展現況。
二、培養學生對中共政府體制與政治運作的批判能力。
|
課程要求 |
【課堂報告】
(1) 事前準備:修課同學必須於前一週課堂上將報告大綱、內容摘要(字數約3000字)和重要參考資料(至少一篇)印發或E-mail給師生閱讀,以利課程進行與討論。
(2) 口頭報告:每人報告時間約25分鐘(建議輔以PPT),之後進行討論。
(3) 點評:針對第 8-17週討論的主題,每位修課同學至少需「點評」三篇他人的報告(可自選或由教師協調),於課堂上提出相關問題、評論或補充資料(需附書面稿,約A4紙張2-4頁,當週上課印發給修課同學)。
【期末報告】
(1) 主題與內容:修課同學據修正後之課堂報告大綱和內容撰成一篇期末報告,字數約10,000字(含註釋和參考資料)。
(2) 繳交日期:請於6月25日之前交書面報告一份(放在國發所二樓教休室授課教師信箱或送至 R411),或將檔案 E-mail to:phoenix@ntu.edu.tw。
【配合事項】
(1) 課堂禮貌和通訊設備:為不影響其他同學上課和學習效果,請勿於課堂上使用個人電腦或手機等電子產品從事與本課程無關的行為。教師(學者專家)講授或同學報告時,應專心聽講,自我克制不聊天(若有急事可至教室外接聽手機)。
(2) 自傳:請以 A4大小之紙張書寫(可電腦打字),內容不拘、字數不限;須附最近三年內的照片一張 (可用掃描),至遲於3月19日前繳交授課教師。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一 18:30~20:00 每週二 16:00~18:00 備註: 請提前來信(E-mail:phoenix@ntu.edu.tw)或來電(02-2368-8856)預約 |
參考書目 |
主題1:研究方法與授課要求
李英明(1998),《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
陳紅太 (2002),《當代中國政府體系與政治研究法》,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楊光斌 (2003),《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肖立輝(2008),《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主題2:中共黨史
胡繩主編(1991),《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吳家林、謝蔭明(1991),《北京黨組織的創建活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家敏(1998),《建國以來(1949-1997)》(上、下冊),香港:香港政策研究所。
張靜如等(1981),《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河北:人民出版社。
蔡國裕(1988),《中共黨史》(第一冊:上海、瑞金時期),台北:國史館印行。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2006),《1921-1933:中共中央在上海》,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錢理群(2012),《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馮客(Frank Dikötter)著、郭文襄等譯(2012),《毛澤東的大飢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公司。
主題3:中共意識型態
北京圖書館馬列著作研究室編(1982),《馬恩列斯研究資料匯編(一九八○年)》,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李錦坤主編(2002),《1999-2001年鄧小平理論研究》,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彭承福等(1991),《毛澤東思想新論》,成都:電子科技大學。
趙春山(2003),<中共意識形態─馬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見《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
潘煥昭(2006),《中國共產黨建國思想研究》,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羅斯•特里爾著(2006),《毛澤東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澤厚(1989),<青年毛澤東>,《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影印本,頁146-171。
庫恩(Kuhn,R.L.)著、談崢等譯(2005),《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上海:譯文出版社。
主題4:胡溫體制
丁樹範主編(2002),《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伊銘(2003),《胡溫新政》,香港:明鏡出版社。
龍華(2004),《胡溫新政》,香港:新華彩印出版社。
朱新民主編(2004),《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台北:遠景基金會。
朱新民、王嘉洲等(2005),《胡溫體制的平衡戰略─思維與政策》,台北:遠景基金會。
海翁(2006),《中南海面臨的危局》,香港:全力圖書有限公司。
史平(2007),《胡溫新佈局―十七大內幕及未來影響》,香港:夏菲爾出版有限公司。
楊開煌(2007),《新政—胡錦濤時代的政治變遷》,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馬海軍(2008),《轉型期中國腐敗問題比較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楊中美(2008),<中共的接班人與接班體制>,《新紅太陽:中共第五代領袖》,台北:時報文化,頁27-36。
主題5:黨政運作
楊開煌(2007),<中共四代領導集體決策運作之分析>,收錄於徐斯儉、吳玉山主編(2007),《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圖書,頁51-91。
Robert Weatherley (2006), Politics in China Since 1949:Legitimizing Authoritarian Rul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朱光磊(1997),《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施九青(2002),《當代中國政治運行機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夏海(2001),《中國政府架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耿曙、寇健文、楊宏山(2004),《當代中國政治關係》,台北:五南。
李侃如著;胡國成、趙梅譯(2010),《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鄭永年(2010),《中國模式:經驗與困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主題6: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Kevin J. O’Brien(1990),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 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蔡定劍(200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頁2-178。
鄒平學(2005),《中國代表制度改革的實證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
袁達毅、余敏、李欣(2008),《鄉級人大代表選舉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主題7:機構改革
劉智峰主編(2003),《第七次革命:1998-2003中國政府機構改革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夏海(2004),《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國政府機構改革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
韓繼志主編(1999),《政府機構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主題8:國家公務員制度和人才發展戰略
李如海、曾毓敏主編(1994),《幹部向公務員過渡實務》,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
朱慶芳、李如海、鄂桂紅主編(1996),《國家公務員管理》,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
吳高盛主編(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安林主編(200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釋義》,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飛(2008),《中國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孟大虎(2009),《專用性人力資本研究:理論及中國的經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張立馳(2011),《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人才思想發展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王輝耀主編(2011),《人才競爭:海外看中國的人才戰略》,北京:東方出版社。
主題9:行政監察與廉政建設
中央紀委、監察部研究室(1997),《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反腐敗》,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朱維究主編(1994),《政府法制監督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監督機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李福海編著(1994),《行政監察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周繼中主編(1989),《中國行政監察》,南昌:江西出版社。
孫藝林等(1993),《中國行政監察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應松年、彭勃、張軍主編(199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全書》,北京:紅旗出版社。
李成言(2006),《廉政工程:制度、政策與技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百鍊等(2006),《〝一把手〞的權力與權力制約監督》,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李秀娟(2007),《中國反腐敗立法構建研究-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為視角》,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主題10:中央與地方關係
吳光國、鄭永年(1995),《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牛津大學出版社。
楊宏山(2002),<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改革和發展>,《當代中國政治關係》,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頁192-245。
熊文釗(2005),《大國地方:中國中央與地方關係憲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斯勤(2007),<中國大陸中央與各省關係中的水平性與垂直性權力競爭:菁英政治與投資政策的議題連結分析>,收錄於徐斯儉、吳玉山主編(2007),《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台北:五南圖書,頁211-265。
易重華(2008),《中國地方政府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任進(2008),《比較地方政府與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主題11:軍隊的角色
李谷城(1989),《中共黨政軍結構》,香港:明報出版社。
張萬年主編(2000),《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熊光楷(2005),《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王文榮主編(2005),《中國軍隊第三次現代化論綱》,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平可夫(2006),《中國軍事與國際戰略》,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
Nan Li (ed.)(2006), Chinese Civil-military Relation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師永剛、劉瓊雄(2007),《紅軍:1934-1936》,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Larry M. Wortzel)編著 (2006),《中共軍文變化》(Civil-military Chang in China:Elites, Institutes, and Ideas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台北:國防部編印。
主題12:基層民主的運作
白益樺、楊開煌、石之瑜編(1998),《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村民自治的實踐─理論、實踐與法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張靜(2000),《基層政權:鄉村制度諸問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黃衛平主編(2000),《中國基層民主發展的最新突破:深圳市大鵬鎮鎮長選舉制度改革的政治解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何增科等(2004),《基層民主和地方治理創新》,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李凡主編(2005),《中國選舉制度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徐勇(2003),<縣政、鄉派、村治:鄉村治理的結構性轉換>,《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37-145。
于毓藍(2006),《農村基層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蘇南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凡(2008),《中國基層民主發展報告》,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郝志東、廖坤榮(2008),《兩岸鄉村治理比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主題13:社會主義法制化與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
封麗霞(2008),<中國共產黨與政府關係的生成與演變>,《政黨、國家與法治—改革開放30年中國法治發展透視》,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81-216。
郭亞丁(2005),《政黨差異性研究─中國共產黨與西方政黨的比較》,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夏勇(2004),《依法治國:國家與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國華(2002),《社會主義法治論》,北京:法律出版社。
潘兆民(1996),《中國共產主義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2011年中國政府白皮書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
指定閱讀 |
主題1:研究方法與授課要求
李英明(2007),<從新制度主義談典範的轉移與反思>,《中國研究:理論與實際》,台北:三民書局,頁45-68。
寇健文(2005),<研究途徑的發展>,《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04》,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頁11-40。
張執中(2008),<研究途徑與理論對話>,《中共黨國邊界的設定與延伸:歷史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公司,頁23-48。
主題2:中共黨史
陳永發(1998),《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著、溫洽溢譯(2001),<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追尋現代中國:從共產主義到市場經濟》,台北:時報文化,頁697-732。
錢理群(2012),《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下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59-232。
馮客(Frank Dikötter)著、郭文襄等譯(2012),《毛澤東的大飢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公司),頁203-209;303-309。
主題3:中共意識型態
左濤譯(Neil Turnbull主編、David Boyle著),(2005),《改變世界的宣言:共 產黨宣言 (THE COMMUNIST MANIFESTO)》,香港:三聯書店,頁33-109。
藍瑛主編(1992),<第八章:馬克思和恩格斯(1842-1847)>、<第十三章:列寧(1887-1917)>,《社會主義政治學說史》,上海:人民出版社,頁361-405;560-614。
魏世峰主編(1993),《建國後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頁277-306。
李澤厚(2006),<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再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香港:明報出版社,頁1-81;182-210。
鄧小平(1992),<目前的形勢和任務>、<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鄧小平文選》(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頁203-237;280-302。
庫恩(Kuhn,R.L.)著、談崢等譯(2005),<領導地位 1989-1996年>,《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上海:譯文出版社),頁131-235。
主題4:胡溫體制
吳鳴編著(2007),<第十二章:胡錦濤時代展望>,《十七大與胡錦濤時代》,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頁533-576。
寇健文(2005),<領導體制的制度化趨勢>,《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04》,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頁223-258。
主題5:黨政運作
孫哲(2004),<中國共產黨與全國人大>,《全國人大制度研究(1979-2000)》,北京:法律出版社,頁34-72。
王騷總編輯、沈莘主編(2008),<中國共產黨對政府的全面領導>,《當代中國政府與過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32-59。
封麗霞(2008),<中國共產黨與政府關係的基本狀況與實證分析>,《政黨、國家與法治—改革開放30年中國法治發展透視》,北京:人民出版社,頁217-283。
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著、樂為良譯(2011),<紅色機器—黨與國家>、<個人檔案看管者—黨與人事>,《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The Party),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21-58;101-139。
主題6: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孫哲(2004),<全國人大的制度邏輯與解析模式>,《全國人大制度研究(1979-2000)》,北京:法律出版社,頁75-120。
蔡定劍(2007),<人大制度基本理論>,《一個人大研究者的探索》,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頁3-75。
主題7:機構改革
朱光磊主編(2008),《中國政府發展研究報告(第1輯):公務員規模問題與政府機構改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昕(2007),<中國治理的結構變遷>,《轉型中國的治理與發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82-111。
金太軍(2005),<理論分析>,《鄉鎮機構改革挑戰與對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頁188-317。
主題8:國家公務員制度和人才發展戰略
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著、樂為良譯(2011),<個人檔案看管者—黨與人事>,《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The Party),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01-139。
徐頌陶、孫建立主編(2009),《中國人事制度改革三十年:1978-2008》,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
張立馳(2011),<人才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2002至今)>,《改革開放以來黨的人才思想發展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頁149-195。
主題9:行政監察與廉政建設
宋振國、劉長敏等(2006),<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反腐倡廉的理論與實踐>,《各國廉政建設比較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頁430-528。
李成言主編(2006),<廉政決策結構與民主監督效力>,《廉政工程:制度、政策與技術》,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頁218-247。
丁峰(2003),<權力監督>,收錄於吳丕主編《中國反腐敗—現狀與理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頁106-137。
主題10:中央與地方關係
金太軍、趙暉等(2005),<中央與省級政府間的關係>,《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建構與協調》,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頁109-159。
王騷總編輯、沈莘主編(2008),<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當代中國政府與過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149-175。
易重華(2008),<理順中央與地方關係 落實地方政府轉型>,《中國地方政府轉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28-264。
主題11:軍隊的角色
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著、樂為良譯(2011),<為何而戰—黨與軍隊>,《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秘密》(The Party),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41-175。
田弘茂、朱雲漢編、張鐵志、林葦芸譯(2000),<考卷二:掌握軍方>,《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12-152。
主題12:基層民主的運作
邱家軍(2010),<權力行使與代表履職>,《代表誰?-選民與代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頁208-277。
袁達毅、余敏、李欣(2008),<提名、協商和確定代表候選人>,《鄉級人大代表選舉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頁157-205。
主題13:社會主義法制化與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
羅峰(2009),<政黨權威的重塑與執政黨政治層面的嵌入>,《嵌入、整合與政黨權威的重塑—對中國執政黨、國家和社會關係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41-191。
吳仁傑(2007),<現階段中共黨內民主發展現況與展望>,收錄於楊開煌主編,《胡錦濤政權之續與變論文集》,台北:問津堂書局,頁85-107。
陳新民(2001),《社會主義法治國的理論與實際─中國大陸法制發展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2011年中國政府白皮書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91-227。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平時成績 |
30% |
(1) 出席狀況及參與討論:佔60%
(2) 課堂報告的事前準備:佔20%
(3) 自傳:佔20%
|
2. |
作業成績 |
40% |
(1) 重要參考資料:佔20%
(2) 口頭報告:佔30%
(3) 點評:佔50%
|
3. |
期末考試 |
30% |
依國科會所訂論文規格,撰寫約10,000字的期末報告。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月20日 |
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與規範說明 |
第2週 |
3月03日(六) |
紀錄影片觀摩或指定閱讀 |
第3週 |
3月05日 |
中共黨史:建政以前 |
第4週 |
3月12日 |
中共黨史:建政以後 |
第5週 |
3月19日 |
研究方法與文獻分析 |
第6週 |
3月26日 |
《專題演講》(軍隊的角色或政商關係) |
第7週 |
4月02日 |
自我教學日 (參考資料蒐集和報告大綱擬定) |
第8週 |
4月09日 |
中共意識型態一:馬列主義和毛思想 |
第9週 |
4月16日 |
中共意識型態二:鄧理論與江學說 |
第10週 |
4月23日 |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
第11週 |
4月30日 |
黨政運作 |
第12週 |
5月07日 |
政府機構改革 |
第13週 |
5月14日 |
國家公務員制度和人才發展戰略 |
第14週 |
5月21日 |
府際關係與地方政府治理 |
第15週 |
5月28日 |
基層民主的運作 |
第16週 |
6月04日 |
行政監察與廉政建設 |
第17週 |
6月11日 |
社會主義法治化與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 |
第18週 |
6月18日 |
【期末考週】(※6月25日前繳交學期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