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憲政民主的理論與實踐
Introduction to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開課學期
101-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賴顯英 
課號
NtlDev1053 
課程識別碼
341 11620 
班次
02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10:20~12:10) 
上課地點
新503 
備註
本課程可充抵原共同科目課程-本國憲法。。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
總人數上限:7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自由民主在西方是經過長期發展出來的價值體系與制度結晶,其發展之轉折、艱難與精微之處,十分複雜。基本上自由主義的憲政、法治,與民主政治,不但本質不同,甚至彼此充滿緊張與對立的關係,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逐漸聯結融和而成為「憲政民主」或「自由的民主」。國人對自由與民主的混淆與不求甚解,實不利於本國公民教育的發展與政制借鑑,是不可忽視的國家發展的障礙。本課程首先討論古雅典民主政治的涵義、運作與特徵,以及近代自由主義的興起、發展與主張,以辨明自由、民主二者之不同,及其背後的理念;然後簡介。自由與民主二者在歷史上的對立衝突、辯證性發展、及聯結融合的過程、再論及其影響下的政府體制發展與類型。希望在憲政「轉型時刻」對大家的思考有所助益。接著說明近代中國憲政民主的發展-孫逸仙、張君勱先生等人對中華民國國憲政體制的思考與政制落實。最後則回顧台灣五十年來的政治變遷、憲政民主成果與當前困境。 

課程目標
本課程為一概論與概念性課程,希望透過「關鍵概念」的介紹,使學生接觸重要思想,而對所處的時代、政制及其背後的理念有基礎的反省與體認。 
課程要求
期中考期末考各佔5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第一週:古雅典民主的形成、運作及其困境
1. 古希臘城邦的誕生與「城邦理想」
2. 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機緣及其制度運作
3. 雅典民主的特徵以及實踐之基礎與社會條件
4. 雅典民主的困難與衰微
教材:
導讀:自編講義〈雅典民主的形成、制度運作、特徵、實踐條件與困境〉16頁。
參考:
赫西奧德(Hesiod)著,蔣 平譯《工作與時日.神譜》北京,商務,1996年(西元前8世?)。
柏拉圖,《理想國》,第八卷,〈政權與形式〉。
亞里斯多德,《雅典政制》第二十-廿八章,共約十頁。北京,商務,1959年。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卷二9-12章〈政治較為修明的城邦〉,27頁;卷七4-12章〈理想城邦
的輪廓〉,30頁。北京,商務,1965年。
洪濤著,〈林間隙地的神話和空間概念〉,《古代希臘政治哲學─邏各斯與空間》,
上海人民,一九九八年,頁29-41。
Thucydides著,謝德風譯,《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卷一第七、八章、〈米洛斯的對話〉,北京,商務,一九六○年。
汪子嵩等著,《希臘哲學史》第二卷,緒論之第一、二節,頁1-32。
汪子嵩等著,《希臘哲學史》第一卷,緒論之第二節「希臘社會」,頁25-49。
John Thorley著王瓊淑譯,《雅典的民主》第二、四章。台北,麥田,1999年。

第二、三週:近代歐美自由主義思潮的興起
1、自由主義的自由-liberty:一種城市的公共生活秩序的形態。
2、自由主義興起的歷史社會背景:
自由城市、商業文明、市民階級、共和政治理想與政治現實
馬基維利的人性與「政治無關道德」、
3、司徒亞特王朝時期的人性論述與政爭對「自由」思想落實的影響
4、自由主義的預設-正視人性的幽闇面、人理性不足、易陷溺,主張慾望的適當滿足
(俗世化),人之尊重、權利保障、漸進改良、立憲法治、代議政體、有限政府、
5、霍布斯:人性的客觀探討:人性趨利避害、自利、自保,自利心非惡。自然狀態、
人人為敵、人有理性、同情(恕)之能力。文明社會、社會契約,巨靈論等概念。
曼德維爾:
人類如果沒有自利心,社會能運作嗎?
人類如果只有自利心,社會能運作嗎?
私人之小惡導致公利,故宜順應人的利己本性,以促進社會繁榮發展
亞當•斯密斯:肯定自利心、己利利人,人人交征利而民富國強,市場經濟,
4、自由主義的重要思想家的影響、推動-
洛克:自然權利、白板論與個人主義、尊重多元、契約論與革命的權利、財產論、
權利分立、保障個人權利,容忍歧異
孟德斯鳩:《法意》三權分立
教材: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第一章〈自由主義哲學傳統的回顧〉、
第三章〈洛克-西方自由主義 之父〉台北,聯經2001。
自編講義:〈近代西方的「人性論述」影響了他們對社會性質的理解,政經體制的建構,
以及「人」的自我開展〉,35頁。
自編講義:〈古典自由主義的形成與發展〉,15頁。
自編講義:節錄 博藍尼的《自由的邏輯》,4頁。
自編講義:「休謨問題」與「休謨定律」,3頁。
自編講義:〈孟德斯鳩的生平與分權理論〉節錄自Mclland 著,彭懷棟譯,《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十六章,海南島、海口出版社2003。9頁。
自編講義:〈斯圖亞特王朝前後英國的人性論述及其在憲政發展的影響〉14頁。
曼德維爾(Bernard Mandeville)著,肖 聿譯《密蜂的寓言》,〈中譯本序言〉17頁以及
作者〈1714年序言〉5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第四、五、六週:近代歐美自由、民主思潮的辯證發展

(一)民主理想的再現
1、盧梭(J.J.Rousseau,1712-1778):反對資本主義文明、批判私人財產制度、general will、人民主權、直接民主、民粹主義之始祖、道德理想國
2、西耶士(Sieyes)-法國制憲之父:人民意志超越憲法
3、法國大革命:缺失了法治的民主革命。
4、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社會主義民主、「國家回歸社會」、「人民收回國
家權力」「後政治的民主」、人的解放、有機地結合無產階級解放事業和共產主義
理想。
教材:
自編講義:〈盧梭生平及其「人民主權」、「general will」之涵義〉。3頁。
Francois Furet著,孟明譯,《思考法國大革命》下篇第二章及〈中譯本序〉、〈中文本序〉。
北京三聯,2005年。
洪鎌德,《當代主義》第五章〈馬克思主義〉,台北,揚智。2004
楊世雄,〈社會主義人性論之省思〉《哲學雜誌》第二期,1992,9月。
參考:
朱學勤,《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從盧梭到羅伯斯比爾》上海三聯,1991年。

(二)自由與民主之爭
1、法國大革命原本偏英自由主義,後受盧梭影響轉向民主
2、美國立憲的自由、民主之爭-
漢彌爾頓、麥迪孫(James Madison,1751-1836):區分「民主」與「共和」政體、
主張自由法治精英代議立憲,成為主流,
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傾向民主、主張農業理想國,未成主流
3、柏克(Edmund Burke 1729-1797:批判法國基進的民主革命,主張尊重傳統、漸進改革,肯定英國光榮革命以及美國獨立革命之自由法治。
4、康斯坦(Constant 1767-1830):批判盧梭及法國大革命、區分古代與近代兩種自由。
教材: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第四章〈康士坦論自由、平等與民主政治〉,台北,聯經2001。
自編教材:〈美國立憲的自由、民主之爭〉,節錄自Mclland 著,彭懷棟譯,《西方政治思想史》第十七章〈美國的啟蒙運動〉及第十八章〈柏克與休謨〉,9頁。海南島、海口出版社2003。

(三)、自由主義的轉型-新自由主義、憲政民主
1、扥克維爾(1805-1859):預言民主思潮不可遏抑、主張以憲政法治制約民主、以市民社會制衡國家 肯定市民社會、
2、彌勒(1806-1873)的憲政民主與功利主義
3、格林(Thomas Hill Green 1836-1882) 積極自由實質自由
4、美國進步主義運動:以更多的民主,治療自由派之民主之不足
教材: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第五章〈托克維爾論自由、平等與民主政治〉、
第六章〈約翰彌勒論自由功效與民主政治〉,台北,聯經2001。
(四)民主派的務實化-向右轉型:
1、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
2、憲政民主的社會主義
教材:
Mclland 著,彭懷棟譯,《西方政治思想史》頁620-634,海南島、海口出版社2003
威廉. 艾本斯坦,文矩譯《當代各種主義》台北,龍田,無出版年月。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曾以《當代各種主義之比較研究》為名重印。

第七週:極右法西斯的崛起與極左共產極權的擴張
1、 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自由、民主體制,對弱勢國家緩不濟急。
2、 馬列人民民主與共產主義極權:兼顧民主與效能-人民民主集中制
教材:
莫斯卡(Gaetano Mosca, 1858-1941)著《統治階級,1896》
楊碧川,《歐洲社會主義運動史》第八章〈第三國際與世界革命運動〉、第十章〈法西斯主義的威脅〉。台北,前衛,1992年。

第八、九、十週、自由主義對極權的批判以及對本身憲政民主之補強
1、博蘭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默會致知、「個人知識」。多元中心的、自動自發的秩序。
2. 卡爾.巴柏(1902-1994)-批判的理性主義以及開放社會:批判馬克思歷史命定主義及計劃經濟,主張點滴社會工程、「程序民主」,分辨「如何統治」與「誰來統治」
3、道爾(Robert Dahl):多元政治(polyarchy)-立憲精英多元競爭
3、波比歐(Norberto Bobbio 1909-):自由式社會主義
4、熊彼得:批判古典民主之可行可欲性、重新界定民主,建構經驗民主理論
5、海耶克(1899-1992)-闡揚古典自由主義:市場秩序的再認識。指責盧梭、馬克思從想像中的理想的人性去建構政經體制。致命的自負、
6、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 1909-1997)-「價值多元」、「消極自由」
7、羅爾斯(John Bordley Rawls ,1927-2002):補強新自由主義體系的社會哲學的基礎,
增加合法性。「差異原則」「小中取大」(the maximin rule)「良序社會」(well-ordered
society)
教材:
自編講義:〈多元中心的、自動自發的秩序〉,節錄自Polanyi《自由的邏輯》,二頁。
自編講義(卡爾•巴伯生平及其學說之關鍵概念)十五頁。
自編講義:〈熊彼得的修正民主理論〉三頁。
自編講義:〈海耶克生平〉三頁。
自編講義:〈以撒•柏林〉一頁。
Stephen Kresge著,鄧正來譯,《海耶克論海耶克》〈導論〉,收錄於鄧正來《規則•秩序•無知》
之附錄,頁575-616。

第十二週、民主理想的堅持
1.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公民共和主義
2. (P Bachrach):大眾參與民主
3. 哈伯瑪斯:公共領域中理性溝通的可能性
4. 馬克弗森(1911-1987):批判自由主義之深層結構-佔有式個人主義,
5. 巴柏 (B.Baber):自由主義弱勢民主的病理分析-動物園管理:
6. 社群主義:麥金泰爾、沈岱爾對個人主義與市民社會的批判
7. 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對抗新自由主義的入侵-反對摧毀一種文明。
全球化的神話、「社會意義」的歐洲國家。
教材: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第八章〈漢娜鄂蘭論政治參與與民主〉台北,聯經2001。
自編講義:〈一隻看得見的強者的手-參與西式的「正確的誤讀」,才有聲音或位置〉
B.Baber著,彭斌、吳潤洲譯,《強勢民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984)頁115-141。
《Pierre Bourdieu著,河 清譯。遏止野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7-46。
許國賢,《馬克弗森》,台北,東大書局,1993。

第十二週、期中考

第十三、十四、十五週:憲政民主的主要政府體制類型
1英國近代憲政體制之形成:從分權的「議會內閣制」到一權的「內閣制」
2. 美國憲政體制之規劃與實際運作:分權制衡的「總統制議會制」(簡稱總統制)
3法國:總統制、第三、四共和的代議民主的議會制、第五共和混合制
4.瑞士的比例協商的委員制
教材:
自編講義:〈典型中央政府體制簡介〉20頁。
山口定著,林翰譯,《政治學理論-政治體制》,第二章〈自由民主體制論〉及第三章〈自由民主體制論的問題〉,台北,風雲論壇,1994年。
Giovanni Sartori,雷飛龍譯,《比較憲政工程》,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8(1994)年,頁87-146。
參考:
Giovanni Sartori著,馮克利等譯,《民主新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1987)年
David Held著,燕繼榮等譯《民主的模式》,1998(1987)。

第十六、七週:我國憲政的發展
1..五權憲法、中華民國憲法、臨時條款
2.威權體制與政治反對運動的興起
3.政治轉型與憲政改革、增修條文
4.政黨輪替與民主鞏固
教材:
葉俊榮,《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第二章, 2003年,台北:元照
湯德宗,《權力分立論》第一章, 1998年,台北:三民。
彭懷恩,《台灣政治發展》,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3年。頁150-59〈威權統治的結構〉,
頁208-209〈寧靜的革命〉,頁210-216〈政治體制的重構〉。

謝瑞智,《憲法新論》第廿八章〈兩岸關係〉,台北,正中,2000年 增訂版。
參考
王甫昌,〈台灣的族群關係〉,收錄於王振寰編,《台灣社會》2002,頁233-274,台北:巨流。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4年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 1999年,台北:麥田
蕭阿勤,〈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第五期,頁195-250,
台北:群學, 2003年。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