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全球化與傳播
Global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開課學期
110-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新聞研究所  
授課教師
洪貞玲 
課號
JOUR7050 
課程識別碼
342 M258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新聞315 
備註
限學士班四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探討全球化與傳播之論述與現象,引導學生了解當前全球化過程,並掌握媒體與文化在其間所扮演的角色與引發的議題。修習完本課程,學生應能夠對於當前詮釋全球化過程的論述具備基本認識;對於全球化過程中媒體的角色與相關議題具備深入了解;並能對媒體與文化全球化的議題進行討論並提出批判性分析。 

課程目標
本課程探討全球化與傳播之論述與現象,引導學生了解當前全球化過程,並掌握媒體與文化在其間所扮演的角色與引發的議題。修習完本課程,學生應能夠對於當前詮釋全球化過程的論述具備基本認識;對於全球化過程中媒體的角色與相關議題具備深入了解;並能對媒體與文化全球化的議題進行討論並提出批判性分析。 
課程要求
本課程兼顧全球化傳播之理論與應用。課程分為四部分:
(1) 全球化的基本論述:全球政治、經濟、文化的轉型、對話與思辯;
(2) 傳播全球化之現象:全球媒體版圖、國際新聞、公民新聞、族群新聞;
(3) 新科技與社會運動:網際網路、認同、資訊傳遞與社會動員;
(4) 華語傳播的全球化與在地化:華語影視產製、內容與閱聽人。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三 10:00~12:00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作業 
50% 
 
2. 
責任導讀 
20% 
 
3. 
課堂參與及讀書筆記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4  你﹐準備好了嗎?--課程介紹 
第2週
3/03  全球化的體驗與衝擊
Harvey, D. (2000). Time-space compression and the rise of modernism as a cultural force. In Lechner and Boli (eds). The globalization reader (pp.134-144).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Benjamin B. (2000). Jihad vs. McWorld. In Lechner and Boli (eds). The globalization reader (pp.21-26).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Beck, U. (1998). Was ist globalisierung? Suhrkamp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Ch4. 世界地平線的開展--邁向「全球化社會學」(中譯本Pp.34-89)
(Film: Why Democracy穆罕默德漫畫風波,討論巴黎《查理週報》事件)
(生活經驗、田野觀察分享:拍攝一張照片,解釋日常生活軌跡如何反應全球化現象) 
第3週
3/10  全球政治、經濟、文化轉型
Held, D and McGrew, A. (2000).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Ch.9. (中譯本pp. 539-586)
Ferguson, M. (1992). The mythology about global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7: 69-93.
Tomlinson, J. (1999).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Ch1. (中譯本pp.1-31).
(Film: Mclibel)
(續:生活經驗、田野觀察分享) 
第4週
3/17  傳播全球化:發展與辯證
魏玓譯(1998)。〈全球的傳播.全球的權力:國際傳播理論的再思考與再建構〉, 《當代》, 136:104-119;(1999年元月)137:89-99。
Zhao, Y. and Hackett, R. (2005). Media globalization, media democratization: Challenges, issues, and paradoxes. In Democratizing global media: One world, many struggles. New York &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pp.1-33).
Bettig, R. and Hall, J. (2012). Media Merger Mania : Concentration in the Media Industry in Big media, big money: Cultural texts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pp.15-56).
(習作:搜尋最常使用的國際媒體及其相關資料,包括產業規模、訊息內容、傳佈範圍、影響力等) 
第5週
3/24  國際新聞:流通、馴化、小報化
Boyd-Barrett, O. and Rantanen, T. (1999). The globalization of news. London: Sage. Ch6. (中譯本pp.111-148)
Clausen, L. (2004). Localizing the global: Domestication’ processes in international news production.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6(1): 25 – 44.
洪貞玲、廖雅琴、林舫如(2008)。〈國際新聞的國內化與小報化:以我國報紙報導WTO香港會議為例〉,《中華傳播學刊》,14: 77-114。
(習作:觀察國際新聞報導,呈現何種觀點、有無馴化手法、是否有小報化要素?) 
第6週
3/31  公民新聞:草根、參與及與對話
Gant, S. (2007). We're all journalists now: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ess and reshaping of the law in the Internet age. New York: Free Press. Pp.175-204.
胡元輝 (2012)。〈新聞作為一種對話:台灣發展非營利性「協作新聞」之經驗與挑戰〉。《新聞學研究》,112 :31–76。
孫曼蘋(2010)。〈公民新聞2.0〉,《傳播與社會學刊》,9:153-180。
(習作:觀察國內外特定公民新聞網站,分析其特色與經營模式) 
第7週
4/07  社會學習觀察 
第8週
4/14  族群新聞:以原住民族為例
Hanusch, F. (2014). Dimensions of Indigenous journalism culture: Exploring Māori news- making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Journalism 15(8): 951-967.
張錦華(2012)。〈雲豹之眼:從雲豹新聞獎平面作品看原住民觀點的建構與改進之道〉,《原住民族文化傳播學刊》,3: 4-34。
洪貞玲 (2013)。〈數位時代的弱勢傳播權──原住民公民新聞WATTA個案研究〉,《傳播與社會學刊》,25: 135–171。
(習作:觀察台灣原民台與紐西蘭毛利台新聞,其所呈現的新聞價值與一般商業電視台有何異同?) 
第9週
4/21  期中考週 
第10週
4/28  網路與社會運動:資訊傳遞與認同
Castells, M. (2012). Changing the world in the network society. In Networks of outrage and hope: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Internet Age (pp.218-243).
Castells, M. (1997). The other face of the earth: Social movements against the new global order. In The power of identity (pp.68-83).
王維菁、馬綺韓、陳釗偉(2013)。〈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以台灣環境運動組織為例〉,《資訊社會研究》,25:1-22。
(Film: A place called Chiapas, Anti-Globalization )
(習作:搜尋社運網站、網路運動案例,分析其特色) 
第11週
5/05  網路與社會運動:社會參與及動員
Tufekci, Z. and Wilson, C. (2012). Social media and the decision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protest: Observations from Tahrir Squar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2, 363–379.
蕭遠 (2011)。〈網際網路如何影響社會運動中的動員結構與組織型態?—以台北野草莓學運為個案研究〉,《台灣民主季刊》, 8(3):45-85。
李明穎(2012) 。〈網路潛水者的公民參與實踐之探索:以「野草莓運動」為例〉,《新聞學研究》,112:77-116。
(習作:觀察太陽花運動、雨傘革命的媒體報導及網路使用,比較網路報導與主流媒體報導有何異同) 
第12週
5/12  演講或社會學習 
第13週
5/19  期末研究計畫 報告與討論 
第14週
5/26  華語電影:跨國生產與文化移轉
汪琪、葉月瑜 (2007)。〈文化產品的混雜與全球化:以迪斯奈版木蘭與臥虎藏龍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3:175-192。
魏玓(2004)。〈從在地走向全球:台灣電影全球化的歷程與類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 65-92。
康敏平、羅慧雯、謝侑穎(2012) 。〈台灣電影發行商能力建構途徑與美商合作關係之研究〉。《新聞學研究》,113:199-238。
(Film: Mulan、臥虎藏龍)
(習作:舉出一部成功的迪士尼電影或是台灣電影,分析其劇情要素及文化特色) 
第15週
6/02  華語電視:區域流通與文化消費
李丁讚、陳兆勇 (1998)。〈衛星電視與國族想像:以衛視中文台的日劇為觀察對象〉,《新聞學研究》,56:9-34。
程紹淳(2010) 。〈媒體市場區域化下被錯置的文化消費與生產?:以民視「鄉土劇」《意難忘》為例〉。中華傳播學會2010年會論文。取自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1265&P_YEAR=2010
賴以宣 (2011) 。〈國家、無線電視台、製作人:台灣電視戲劇節目跨國生產的形成(1989-1992 年)〉。《新聞學研究》,107:133-172。
(Drama:意難忘)
(習作:舉出一部台、中or日劇,分析其劇情要素及文化特色,為何受歡迎) 
第16週
6/09  中國媒體轉型:國族、控制與抵抗
李金銓 (2004)。《超越西方霸權: 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 Ch5, pp.95-115
林芬、趙鼎新(2008)。〈霸權文化缺失下的中國新聞與社會運動〉,《傳播與社會學刊》,6: 93-119。
蔡秀芬 (2013)。〈袪魅、啟蒙與賦權:中國新媒體作為另類傳播的行動與影響探析〉,《新聞學研究》, 116: 127-172。
(習作:比較中國各類媒體對於政府政策的報導和異同) 
第17週
6/16  期末成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