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物理治療臨床實習五
CLINICAL PRACTICE OF PHYSICAL THERAPY (Ⅴ) 
開課學期
95-1 
授課對象
醫學院  物理治療學系  
授課教師
吳英黛 
課號
PT4006 
課程識別碼
408 403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1,2,3,4,5,6,7,8(8:10~16:20)星期二1,2,3,4,5,6,7,8(8:10~16:20)星期三1,2,3,4,5,6,7,8(8:10~16:20)星期四1,2,3,4,5,6,7,8(8:10~16:20)星期五1,2,3,4,5,6,7,8(8:10~16:20) 
上課地點
 
備註
先修科目:所有醫學院及本系必修課程,實習三~六為台大骨、神、兒、心與柴惠敏、王淑芬、林居正、簡盟月、王儷穎、林光華、廖華芳、曹昭懿、詹美華、王顏和、胡名霞、鄭素芳、湯佩芳、王興國、陸哲駒合開先修科目:解剖學與生理學與骨科學乙與醫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乙與公共衛
限學士班四年級以上 且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2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詳見學系網頁 

課程目標
骨科疾患物理治療實習目標
1. 能熟悉骨科物理治療相關之基本與臨床醫學知識。
2. 能對相關的臨床檢查結果所代表之意義有基本的認識與了解。
骨科影像學:X光檢查、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顯影、肌肉骨骼系統超音波。
3. 能獨立執行並完成下列疾病患者之臨床評估。
病患種類:肩部疼痛、下背疼痛、關節炎、軟組織傷害(包括肌筋膜疼痛)、傷害後遺症(如攣縮、肌無力)、髖及膝關節置換,骨折,脊椎手術,燒燙傷及其他。
臨床評估:詢問病史,觀察,觸診,軟組織傷害判別檢查,神經學檢查,功能評估與步態分析,特殊檢查。
4. 能整合評估結果,列出病患之問題;過程中應具備與相關之專業人員、病患及病患家屬有效溝通之能力;訂定長、短程治療目標與計劃;並能評估療效。
5. 能根據相關的物理治療原理或理論,施行下列治療之基本執業能力。
治療技術:軟組織鬆動術,關節鬆動術,肌力訓練,牽張技巧,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技巧,功能再教育及行走訓練;並能整合治療內容,以教導病患所需之居家運動。
6. 能熟練操作基本設備及輔具:各式助行器、水療、電療、熱療、光療儀器、牽引、操作治療床及各種運動訓練器材。
7. 依據病情及病患的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協助擬訂有關的後續計畫。
(1)  擬訂居家物理治療計畫。
(2)  提供輔具諮詢。
(3)  給予病患家屬及看護者的居家物理治療訓練。
(4)  指導病患居家物理治療計畫項目。
(5)  轉介適當的長期照護場所。
(6)  衛教諮詢。


神經疾患物理治療實習目標

1. 能熟悉神經物理治療相關之基本與臨床醫學知識。

2. 能對相關的臨床檢查結果所代表之意義有基本的認識與了解,包括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核磁共振造影術、及血管攝影。

3. 能獨立執行並完成下列疾病患者之臨床評估。
病患種類:腦血管病變、周邊神經病變、其它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如:脊髓損傷、頭部外傷、退化性病變、腫瘤等)。
臨床評估:病史、意識狀態、心智能力、肌肉張力、反射、動作控制能力及型態、中風病人之動作恢復期、各種感覺、平衡能力、協調、肌力、關節活動度、運動功能狀態、步態等之評估。

4. 能整合評估結果,列出病患之問題;過程中應具備與相關之專業人員、病患及病患家屬有效溝通之能力;訂定長、短程治療目標與計畫;並能評估療效。

5. 能根據相關的物理治療原理或理論,施行下列治療之基本技術。
原理或理論:玻巴斯、路德、布朗斯壯、本體感覺誘發、工作取向、動作控制、動作學習、生物力學。
治療技術:
(1) 各種正確擺位的指導 (6) 步態訓練
(2) 被動關節運動指導 (7) 肌力訓練
(3) 床上活動能力訓練 (8) 協調能力訓練
(4) 轉位能力訓練 (9) 輪椅及其他輔具操作之訓練
(5) 坐與站之平衡訓練 (10) 神經誘發技術施行

6. 能適當操作下列基本設備:各類神經肌肉電刺激器、轉位輔助器、輪椅、助行器等輔具、支架、跑步機、傾斜床、平衡訓練儀、平行桿、運動訓練輔助器(如沙包、彈性帶、滑輪)部分輔行系統等。

7. 依據病情及病患的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協助擬訂有關的後續計畫,包括:
(1) 擬訂居家物理治療計畫
(2) 提供輔具諮詢
(3) 給予病患家屬及看護者的居家物理治療訓練
(4) 指導病患居家物理治療計畫項目
(5) 轉介適當的長期照護場所

小兒疾患物理治療實習目標
門診小兒疾患物理治療實習目標
1. 能熟悉小兒物理治療相關之基本與臨床醫學知識,並具備小兒發展與評估概念。
2. 能對相關的臨床檢查與實驗室檢查結果所代表之意義有基本的認識與應用。
3. 能獨立執行並至少完成下列三種疾病患者之臨床評估。
病患種類:高危險群幼兒、痙攣型腦性麻痺兒童、身心發展遲緩兒童。
臨床評估:使用「小兒物理治療評估表」,著重知覺動作功能及以下三種發展評估量表之其中一種(篩檢評估量表、診斷評估量表、介入評估量表) ,並會觀察及描述小兒於不同情境之行為表現。
4. 能整合評估結果,列出病患之問題;過程中應具備與相關專業人員、病患及病患家屬有效溝通之能力;訂定長、短程治療目標與計劃;並能評估療效。每位同學具備有撰寫一份個別化治療計劃(Individualize Planned Program; IPP)或執行並修訂IPP之能力。
5. 能根據相關的物理治療原理或理論,施行下列基本執業能力。
理論或模式:基本之小兒動作發展理論、行為改變技術理論、動作控制及學習理論、個案處理模式、國際功能分類系統模式(ICF Model)。
執業能力:直接治療、間接治療、諮詢治療與撰寫病歷。直接治療如感覺處理技術、誘發技術、發展增進技術、使用小兒物理治療設備與輔具等等;間接治療如居家訓練技術教導等。並會選擇、調整與建議適當之輔具等。
6. 依據病情及病患的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協助擬訂有關的後續計畫,並具備初步個案管理員能力。
病房小兒物理治療實習目標
1. 指導老師以「中文版新生兒神經行為評估量表」評估高危險群新生兒之神經行為發展,實習學生從旁觀看可準確給分無誤,並可解釋評估結果與意義。
2. 獨立以「阿爾伯塔嬰幼兒動作評估量表」評估至少一名住院患童之粗大動作發展。
3. 能熟悉床邊小兒物理治療相關疾病之醫學知識,並對相關的臨床檢查與實驗室檢查結果有基本的認識與應用。
4. 可獨立執行下列治療項目:視覺與聽覺定向訓練、頭部控制訓練、下肢踢腳訓練、雙腳承重訓練、擺位、口腔按摩與餵食訓練、胸腔照護與心肺功能訓練。
5. 能觀察生命跡象(包括心跳、呼吸、血氧),並把握安全照護原則。
6. 至少完成一名患童之「居家物理治療及注意事項」之指導(包括口頭示範教導家屬及書面資料)。


呼吸循環系統疾患物理治療實習目標
1. 能熟悉呼吸循環系統疾患物理治療相關之基本與臨床醫學知識。
2. 能對相關的臨床醫學檢查結果所代表之意義有基本的認識與了解。
(1)肺功能測試 (2)動脈血之氣體分析
(3)胸腔放射線檢查 (4)心電圖
(5)心導管檢查 (6)超音波心臟診斷
(7)一般檢驗(如:血球計數、血脂肪、血糖等) (8)動態心肺功能檢查(運動測試)

3. 能獨立執行並完成下列疾病患者之臨床評估。
病患種類:
(1) 住院病患:
a. 心臟內外科病患(如: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瓣膜置換手術、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移植等病患)
b. 胸腔內外科病患(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肺葉切除、全肺切除、食道癌、肺臟移植等病患)
c. 需呼吸照護、心肺耐力訓練之其他科病患(如:腹腔手術後病患)
(2) 門診病患:
呼吸循環系統患者及其他需呼吸照護、心肺耐力訓練之病患
評估項目:胸腔評估(如:視診、聽診、觸診、呼吸型態、咳嗽能力、痰液評估)、體溫、心跳、呼吸頻率、血壓、一般功能活動評估(如:6分鐘行走測試)、運動反應等。
4. 能整合評估結果,列出病患的問題;過程中應具備與相關之專業人員、病患及病患家屬有效溝通能力;訂定長、短程治療目標與計劃;並能評估療效。
5. 能根據相關的物理治療原理或理論,施行下列治療之基本技術。
(1) 原理或理論:運動生理、呼吸生理、循環生理
(2) 治療技術:姿位引流、叩擊及振動技巧、咳嗽能力誘發及訓練、抽痰技術、胸廓活動訓練、呼吸再訓練、恢復性運動、擬訂心臟復健計劃、設計心肺耐力運動訓練計劃、提供開刀前、出院後或居家相關物理治療計劃。
6. 能熟練操作下列基本設備:肌功器(跑步機、腳踏車)、血氧計、電動叩擊器、氧氣設備、抽痰設備、血壓計、心電圖設備。
7. 依據病情及病患的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提供後續照護諮詢,如轉介其他專業服務或開立輔具評估報告。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