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人與環境關係導論 Human Environment Relations |
開課學期 |
103-1 |
授課對象 |
學程 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 |
授課教師 |
畢恆達 |
課號 |
CIE3032 |
課程識別碼 |
501 3940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A,B,C(18:25~21:05) |
上課地點 |
普201 |
備註 |
土木系25人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70人 外系人數限制:3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31CIE3032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一、課 名:人與環境關係導論(103學年度上學期)
二、課程編號:CIE 3032
三、學 分 數:3
四、授課老師:畢恆達
研究室:工綜館437室 33665981
Email: hdbih@ntu.edu.tw
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hdbih/index.htm
五、上課時間及地點:星期四ABC節,晚上 6:30--9:15,普通教學樓二樓201教室
六、課程概要:
09/18 課程簡介:觀察、體驗、解讀、參與空間。如何看?
09/25 人與土地的深情對話:友善農業(謝昇佑)
10/02 空間觀察法
10/09人與物的對話/物的設計心理學
10/16字體散步(蘇煒翔)
10/23環境認知與地圖
10/30流行歌曲與城市記憶(馬世芳)
11/06 大眾塗鴉
11/13 街頭藝術(塗鴉客現身:鬼飛踢)
11/20 性別與空間、阿魯巴
11/27 災難空間(民生別墅、林肯大郡)
12/04 台大與公館史
12/11五味屋(顧瑜君)
12/18 都市冒險:跑酷、快閃/狂想製造機、街頭表演、裸體漂流
12/25 City for all(排他、動物)
01/01 放假
01/08 學生期末報告
01/15 學生期末報告(小考:有獎徵答)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的目的是要經由課堂講解、討論與實地練習,培養學生對於自己的生活環境有敏銳的觀察與反省的能力。從體會觀察空間的樂趣、解讀空間中的社會文化作用力,進而能主動地參與環境的經營與改善。 |
課程要求 |
1 上課聽講/參與討論。每堂課都會在結束前,花五分鐘時間做個小測驗,或者撰寫上課心得。
2 個人讀書心得二篇:我挑選幾本中文書籍,分成二群,每位修課學生每一類別選擇一本還沒有閱讀過的書籍,撰寫一千字以上之讀書心得。書籍閱讀心得報告,沒有一定的格式,但是確定不要的是寫書籍的摘要而已。我希望你們讀過書後,可以寫對於書的理解與批評、你的個人感想/聯想/啟發/疑問/延伸....
3 個人期中作業二個:(1)觀察空間:自己找一個主題,拍一組十張照片,並以文字說明之。(2)體驗空間:去一個過去因為性別、身體、階級等因素而不太敢去的空間/活動。心得包括三個部分,對於該空間本來的想像(可能來自於媒體、親友經驗等,或個人的猜想推測)、實際進入空間後的經驗過程(你的觀察、與其他人的互動...)、事後的反省與討論。
4 小組期末作業:分析/改造空間:找一個特定空間、空間類型或空間議題(期中就要說明一次)進行經驗研究。例如台北車站的指標系統、計程車司機的尿尿地圖、遊民/街友的一天、台北市開放空間容積獎勵的規定與實況、台北市書法景觀(招牌、題字)。
5 前三項為個人作業,期末為小組作業。約五人左右形成一個小組,上課後,儘快組成,並開始討論期末報告主題,進行研究。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課程延伸閱讀書目
09/18 課程簡介:觀察、體驗、解讀、參與空間。如何看?
畢恆達(2001)〈從圖畫書中遨遊空間〉。《空間就是權力》(頁179-188)。台北:心靈工坊。
Penn.S.(2002). 11'09''01 - September 11.
10/02空間觀察法
赤瀬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編)(2014)《路上観察學入門》。臺北:行人。
Nelson, G.(1984)《如何看:一本引導閱讀人為環境的手册》。台北:尚林。
Zeisel, J. (2006). Inquiry by design: Environment/ Behavior/ Neuroscience in
architecture, interiors, landscape, and planning (rev. ed.). New York: Norton.
(第8章 Observing Physical Traces,頁159-190;第9章 Observing Environmental
Behavior,頁191-226)
Rathje, W. & Murphy, C.(1993)《垃圾之歌》。台北:時報。
Whyte, W. H. (1981).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video]. Los Angeles:
Direct Cinema Limited.
10/09人與物的對話、物的設計心理學
畢恆達(1993)〈物的意義:一個交互論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
報》,7,97-110。
畢恆達(1990)〈東西的意義與環境轉變〉。《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5,41-56。
山下英子(2011)《斷捨離》。台北:平安文化。
李御寧(2008)《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台北:漫遊者。
Black, E. I. & Roberts, J.(1996)《生命中的戒指與蠟燭:創造豐富的生活儀式》。台
北:張老師文化。
Norman, D. A.(2014)《設計的心理學》。台北:遠流。
Herwig, O.(2010)《通用設計:無障礙生活的解決方案》。台北:龍溪圖書。
中川聰(2006)《通用設計的教科書》(增訂版)。台北:龍溪圖書。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2004)《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
10/16 字體散步
小林章(2013)《字型之不思議》。台北:臉譜。
桃園機場用新細明體,有什麼問題?
http://blog.justfont.com/2013/10/airport-pminliu/
東張西望地學字型
http://blog.justfont.com/2013/12/leantypo-via-sinage/
到日星鑄字行學字型
http://blog.justfont.com/2014/06/go-to-rixing/
字體與社運
http://blog.justfont.com/2014/03/fweekly-1/
與小林章字體散步
http://blog.justfont.com/2014/03/walk-with-akirakobayashi/
10/23 環境認知與地圖
Garfield, S.(2014)《地圖的歷史》。台北:馬可孛羅。
Wood, D.(1996)《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文化。
Kaiser, W., Abramms, B., & Wood, D. (2006). Seeing through maps: Many ways to
see the world (2nd ed.). Amherst, MA: ODT Maps.
Jennings, K.(2013)《掛在地圖上的狂想者》。台北:臉譜。
10/30 流行歌曲與城市記憶
馬世芳(2014)《耳朵借我》。台北:新經典文化。
11/06 大眾塗鴉
11/13 街頭藝術
畢恆達(2011)《塗鴉鬼飛踢》。台北:遠流。
11/20 性別與空間、阿魯巴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
George, R.(2010)《廁所之書:第一本廁事大全》。台北:博雅書屋。
莊伯和(2002)《廁所曼陀羅》。台北:二魚文化。
Carter, W. H.(2007)《馬桶如何拯救文明》。台北:究竟。
Bih, H.-D., & Huang, H. (2012). Aluba and “high” culture: Adolescent male peer
culture in play. Gender and Education, 24(2), 147-158.
11/27 災難空間
畢恆達、郭一勤(1999)〈科技神話的夢魘:民生別墅住宅輻射災害的社會心理衝擊〉。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111-162。
畢恆達(2000)〈從環境災害過程中探索家的意義:民生別墅與林肯大郡的個案分析〉。
《應用心理研究》,8,57-82。
12/04 台大公館史
夏鑄九(2010)《夏鑄九的臺大校園時空漫步》。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劉子銘、楊松翰、蔡明達、劉建甫(2010)《Hi! NUT:解讀臺大的82個密碼》。台北:國立
臺灣大學。
12/18 都市冒險
McKay. G.(編)(2008)《自己幹文化:派對與革命》。台北:破週報。
12/25 City for All
|
指定閱讀 |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2014)《空間就是想像力》。台北:心靈工坊。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8 |
課程簡介:觀察、體驗、解讀、參與空間。如何看? |
第2週 |
9/25 |
人與土地的深情對話:友善農業(謝昇佑) |
第3週 |
10/02 |
空間觀察法 |
第4週 |
10/09 |
人與物的對話/物的設計心理學 |
第5週 |
10/16 |
字體散步(蘇煒翔) |
第6週 |
10/23 |
環境認知與地圖 |
第7週 |
10/30 |
流行歌曲與城市記憶(馬世芳) |
第8週 |
11/06 |
大眾塗鴉 |
第9週 |
11/13 |
街頭藝術(塗鴉客現身:鬼飛踢) |
第10週 |
11/20 |
性別與空間、阿魯巴 |
第11週 |
11/27 |
災難空間(民生別墅、林肯大郡) |
第12週 |
12/04 |
台大與公館史 |
第13週 |
12/11 |
五味屋(顧瑜君) |
第14週 |
12/18 |
都市冒險:跑酷、快閃/狂想製造機、街頭表演、裸體漂流 |
第15週 |
12/25 |
City for all(排他、動物) |
第16週 |
1/01 |
放假 |
第17週 |
1/08 |
學生期末報告 |
第18週 |
2015/01/15 |
學生期末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