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人與環境關係導論
Human Environment Relations 
開課學期
104-1 
授課對象
學程  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畢恆達 
課號
CIE3032 
課程識別碼
501 394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A,B,C(18:25~21:05) 
上課地點
普203 
備註
土木系35人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70人
外系人數限制:29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41CIE3032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一、課 名:人與環境關係導論(104學年度上學期)
二、課程編號:CIE 3032
三、學 分 數:3
四、授課老師:畢恆達
研究室:工綜館437室 33665981
Email: hdbih@ntu.edu.tw
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hdbih/index.htm
五、上課時間及地點:星期四ABC節,晚上 6:25--9:05,普通教學樓二樓201教室
六、課程概要:
第 01 週 09/17 課程簡介:觀察、體驗、解讀、參與空間。如何看?
第 02 週 09/24空間觀察法
第 03 週 10/01字型散步(蘇煒翔)
第 04 週 10/08 環境認知與地圖
第 05 週 10/15流行歌曲與城市記憶(馬世芳)(繳交觀察空間作業)
第 06 週 10/22感官與空間
第 07 週 10/29人與物的對話/物的設計心理學
第 08 週 11/05人與土地的對話:友善農業(謝昇佑)(繳交讀書心得1)
第 09 週 11/12花蓮五味屋(顧瑜君)
第 10 週 11/19大眾塗鴉
第 11 週 11/26街頭藝術(塗鴉客現身說法)(繳交體驗空間作業)
第 12 週 12/03性別與空間、阿魯巴
第 13 週 12/10電影與空間:一座城市如何讓男人發瘋(鬼店、城市英雄、Noise)
第 14 週 12/17災難空間(康樂里、民生別墅、林肯大郡)(繳交讀書心得2)
第 15 週 12/24都市冒險:狂想製造機、沒問題先生、跑酷、裸體漂流
第 16 週 12/31 City for all(排他、動物)
第 17 週01/07 學生期末報告
第 18 週01/14 學生期末報告

主要參考書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2011)《塗鴉鬼飛踢》。台北:遠流。
畢恆達(2014)《空間就是想像力》。台北:心靈工坊。

在底下二群書籍中,各選一本你還沒有閱讀過的書,撰寫讀書心得,共二篇:
第一群:
李志銘(2013)《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台北:聯經。
南伸坊(編)(2014)《路上觀察學入門》。台北:行人。
Klein, N.(2003)《No Logo》。台北:時報文化。
Abbott, E.(2014)《平面國》。臺北:魔酒。
Jennings, K.(2013)《掛在地圖上的狂想者》。台北:臉譜。

第二群:
李御寧(2008)《日本人的縮小意識:豆物狂的傳奇》。臺北:漫遊者文化。
Grescoe, T.(2013)《不開車在路上:環球城市觀察行》。台北:時報文化。
Rose, G.(2010)《廁所之書:第一本廁事大全》。台北:博雅書屋。
Becker, E.(2013)《旅行的異義: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台北:八旗文化。

 

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目的是要經由課堂講解、討論與實地練習,培養學生對於自己的生活環境有敏銳的觀察與反省的能力。從體會觀察空間的樂趣、解讀空間中的社會文化作用力,進而能主動地參與環境的經營與改善。 
課程要求
課程要求
1 上課聽講/參與討論。每堂課都會在結束前,花五分鐘時間做個小測驗,或者撰寫上課心得。
2 個人讀書心得二篇:我挑選幾本中文書籍,分成二群,每位修課學生每一類別選擇一本還沒有閱讀過的書籍,撰寫一千字以上之讀書心得。書籍閱讀心得報告,沒有一定的格式,但是確定不要的是只寫書籍的摘要而已。我希望你們讀過書後,可以寫對於書的理解與批評、你的個人感想/聯想/啟發/疑問/延伸....
3 個人期中作業二個:(1)觀察空間:自己找一個主題,拍一組十張照片,並以文字說明之。(2)體驗空間:去一個過去因為性別、身體、階級等因素而不太敢去的空間/活動。心得包括三個部分,對於該空間本來的想像(可能來自於媒體、親友經驗等,或個人的猜想推測)、實際進入空間後的經驗過程(你的觀察、與其他人的互動...)、事後的反省與討論。
4 小組期末作業:分析/改造空間:找一個特定空間、空間類型或空間議題(期中就要說明一次)進行經驗研究。例如台北車站的指標系統、計程車司機的尿尿地圖、社科/法律大樓的使用後評估、台北市開放空間容積獎勵的規定與實況。
5 前三項為個人作業,期末為小組作業。約五人左右形成一個小組,上課後,儘快組成,並開始討論期末報告主題,進行研究。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課程延伸閱讀書目
09/17 課程簡介:觀察、體驗、解讀、參與空間。如何看?
Nelson, G.(1984)《如何看:一本引導閱讀人為環境的手册》。台北:尚林。
畢恆達(2001)〈從圖畫書中遨遊空間〉。《空間就是權力》(頁179-188)。台北:心靈工坊。

09/24 空間觀察法
赤瀬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編)(2014)《路上観察學入門》。臺北:行人。
Zeisel, J. (2006). Inquiry by design: Environment/ Behavior/ Neuroscience in architecture, interiors, landscape, and planning (rev. ed.). New York: Norton.(第8章 Observing Physical Traces,頁159-190;第9章 Observing Environmental Behavior,頁191-226)
Rathje, W. & Murphy, C.(1993)《垃圾之歌》。台北:時報。
Whyte, W. H. (1981).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video]. Los Angeles: Direct Cinema Limited.

10/01 字型散步
柯志杰、蘇煒翔(2014)《字型散步:日常生活中的文字型學》。台北:臉譜。
小林章(2013)《字型之不思議》。台北:臉譜。
Hustwit, G. (Director) (2007). Helvetica. London: Swiss Dots.
張捷、唐文躍、林珲、江晝、張洪(2009)〈全球化時代中國城市書法景觀的空間分異與變異:來自南京、北京和香港的比較案例〉。周建渝(編)《城市文化與人文視野》(頁27-38)。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10/08 環境認知與地圖
Ellard, C.(2010)《不再迷路》。台北:大塊文化。
Garfield, S.(2014)《地圖的歷史》。台北:馬可孛羅。
Brotton, J.(2015)《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台北:馬可孛羅。
Wood, D.(1996)《地圖權力學》。台北:時報文化。
Kaiser, W., Abramms, B., & Wood, D. (2006). Seeing through maps: Many ways to see the world (2nd ed.). Amherst, MA: ODT Maps.
Jennings, K.(2013)《掛在地圖上的狂想者》。台北:臉譜。

10/15 流行歌曲與城市記憶
馬世芳(2014)《耳朵借我》。台北:新經典文化。

10/22 感官與空間
Schafer, R. M. (1977). The tuning of the world. New York: Knopf.
Henshaw, V. (2013). Urban smellscapes: Understanding and designing city smell environments. London Routledge.
李志銘(2013)《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台北:聯經。

10/29人與物的對話、物的設計心理學
畢恆達(1993)〈物的意義:一個交互論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97-110。
畢恆達(1990)〈東西的意義與環境轉變〉。《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5,41-56。
山下英子(2011)《斷捨離》。台北:平安文化。
李御寧(2008)《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台北:漫遊者。
Black, E. I. & Roberts, J.(1996)《生命中的戒指與蠟燭:創造豐富的生活儀式》。台北:張老師文化。
Norman, D. A.(2014)《設計的心理學》。台北:遠流。
Herwig, O.(2010)《通用設計:無障礙生活的解決方案》。台北:龍溪圖書。
中川聰(2006)《通用設計的教科書》(增訂版)。台北:龍溪圖書。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2004)《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

11/05人與土地的對話:友善農業

11/12 花蓮五味屋

11/19 大眾塗鴉
畢恆達(2011)《塗鴉鬼飛踢》。台北:遠流。

11/26 街頭藝術
畢恆達(2011)《塗鴉鬼飛踢》。台北:遠流。

12/03 性別與空間、阿魯巴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
George, R.(2010)《廁所之書:第一本廁事大全》。台北:博雅書屋。
莊伯和(2002)《廁所曼陀羅》。台北:二魚文化。
Carter, W. H.(2007)《馬桶如何拯救文明》。台北:究竟。
Bih, H.-D., & Huang, H. (2012). Aluba and “high” culture: Adolescent male peer culture in play. Gender and Education, 24(2), 147-158.

12/10 電影與空間
謝世宗(2015)《電影與視覺文化:閱讀臺灣經典電影》。臺北:五南。
Bordwell, D. & Thompson, K.(2013)《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十版)。臺北:麥格羅希爾。

12/17 災難空間
畢恆達、郭一勤(1999)〈科技神話的夢魘:民生別墅住宅輻射災害的社會心理衝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5,111-162。
畢恆達(2000)〈從環境災害過程中探索家的意義:民生別墅與林肯大郡的個案分析〉。《應用心理研究》,8,57-82。

12/24 都市冒險
McKay. G.(編)(2008)《自己幹文化:派對與革命》。台北:破週報。
Todd, C. (2009). Causing a scene: Extraordinary pranks in ordinary places with Improv Everywhere.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2/31 City for All
侯志仁(編)(2013)《反造城市》+《城市造反》。臺北:左岸。(二本一套)
O’barry, R.(2013)《血色海灣》。臺北:漫遊者文化。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上課出席與討論 
10% 
(抽點一次不到,扣五分) 
2. 
個人讀書心得每篇 
15% 
 
3. 
個人作業每件 
15% 
 
4. 
小組作業/報告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7  課程簡介 
第2週
9/24  空間觀察法 
第3週
10/01  字型散步 
第4週
10/08  環境認知與地圖 
第5週
10/15  流行歌曲與城市記憶 
第6週
10/22  感官與環境 
第7週
10/29  物的意義與設計 
第8週
11/05  人與土地的對話 
第9週
11/12  花蓮五味屋 
第10週
11/19  大眾塗鴉 
第11週
11/26  街頭藝術 
第12週
12/03  性別與空間 
第13週
12/10  電影空間 
第14週
12/17  災難空間 
第15週
12/24  都市冒險 
第16週
12/31  City for All 
第17週
1/07  期末報告1 
第18週
01/14  期末報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