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三 Workshop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Ⅲ) |
開課學期 |
103-1 |
授課對象 |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康旻杰 |
課號 |
BP7008 |
課程識別碼 |
544 M0240 |
班次 |
|
學分 |
6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A,B,C,D(18:25~22:00)星期五5,6,7,8(12:20~16:20) |
上課地點 |
公館104公館104 |
備註 |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31BP7008_Practicum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延續2013城鄉所研一實習的南萬華操作,實習三課程將聚焦於傳統加蚋仔「六角二園店仔口」的都市聚落範疇,特別是窟仔頭角頭聚落及東園市街的都市再生議題。本實習課由原實習一修課學生提案,並於台北市都更處「老舊街區活化」的競爭型駐點計畫中脫穎而出,獲得補助,正式進駐東園街健康服務中心(原東園衛生所)及東園市場側的閒置空間「方方屋」,開展一系列的空間及社區行動計畫。透過與加蚋仔鄰里居民及街區活化之在地工作夥伴的互動合作,由基礎訪談研調到社區培力,由媒合社會創新的創意夥伴到推動以鄰里生活網絡為本的社區經濟,由文化地景保存行動到加蚋仔「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的規劃建構,本實習課擬於蹲點實作過程深化規劃理論與在地行動的關係。 |
課程目標 |
1. 以駐點行動規劃,擬定歷史街區及聚落空間的活化策略
2. 藉由在地合作及社區培力計畫,實踐參與式規劃設計的理念
3. 定期出版發行社區報,逐步落實由在地生活主體書寫、手繪、編輯的地方敘事
4. 重新喚起舊地名、生活場景、及傳統產業的記憶及新認同,建立進步地方感的多元文化及社會永續價值
5. 銜接空間文化資產保存活化及都市(更新)計畫的細部計畫內容,與社區居民及工作夥伴共擬加蚋仔的活化願景
|
課程要求 |
1.全程參與田野訪調、課程討論、駐點規劃行動、小組合作、社區參與、及學期評圖簡報。
2.成立在地工作室,建立並維護社群網站,定期與社區居民合作編輯發行社區報。
3.籌辦不同階段的地方性文化及產業活動,並提出或修正後續規劃設計及空間行動策略。
4.參與窟仔頭聚落文化景觀研調及提報文化資產審議相關事宜,並以此提擬加蚋仔生態博物館或都市計畫特定專用區之細部計畫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請另參考課程讀本.
|
指定閱讀 |
1. Davis, P. (1999) Ecomuseums: a sense of place,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2. Massey, D. (1993) Power-Geometry and a Progressive Sense of Place, in J. Bird & B. Curtis eds. Mapping the Futures: Local Cultures, Global Cultures, Routledge.
3. Meinig, D.W. (1979) Introduction, in D.W, Meinig 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dinary Landscapes: Geographic Essay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高傳棋. (1997) 都市邊緣地區小區域歷史地理重建--臺北市加蚋仔庄的形成與轉化, 台大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