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九C Workshop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IX) C |
開課學期 |
109-1 |
授課對象 |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康旻杰 |
課號 |
BP7226 |
課程識別碼 |
544 M0660 |
班次 |
|
學分 |
4.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6,7,8,9(13:20~17:20) |
上課地點 |
公館104 |
備註 |
(大里國小) 總人數上限:8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91BP7226_dali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九C:大里國小校園重建規劃設計
宜蘭縣頭城鎮大里國小是個依山傍海鄰大廟的漁村小校,設校五十四年,卻因校舍耐震係數不足,面臨拆除危機。又因位處人口老化與流失的偏鄉,地方對校舍是否重建曾引發兩極看法。經縣教育處與地主大里天公廟多次斡旋協商,確定拆除危樓後,於原校週邊停車場新建下一世代的大里國小。舊校是承載深刻地方記憶與認同的空間,新校規劃設計如何銜接大里師生及校友的情感與想望,乃至對環境特色教育的期待,將是真實而迫切的挑戰。公開比圖後,新校建築師已經確認,但校方希望拆除與新建過程融合更多師生、校友、與社區的參與,同時啟動建築細部設計、地景計畫、遊戲空間、公共藝術等實質空間內容與學校環境教育的結合。此高階實習即針對上述議題與規劃前提,與大里國小合作提擬「一起蓋學校」的行動策略。
「一起蓋學校」不僅涉及實體校園空間的營造,同時也是師生與社區參與學校重建的集體想像。若以building或德文bau作為對照,「蓋」並非天馬行空的建築形式玩弄或尊崇architecture的專業知識壟斷,而是關注從規劃設計到營造過程,透過workshop整合不同知識系統的操作。包浩斯Bauhaus本身的教育即深具實踐導向及跨域交流的營造理念,由studio課程進而發展成注重實用功能、材料性、與構築細節但摒棄過度裝飾的現代主義風格。包浩斯學院嘗試結合學習、工作、與生活的課程設計,解放了學校的制式框架及權力關係,由此思考大里國小新校的起造,「一起蓋學校」其實也可衍生學校與地方關係,乃至環境倫理的重建。學校的圍牆外,正是環境教育的延展。
「一起蓋學校」從「玩」(play)的起點出發,一方面藉由寓教於樂的學習過程,帶領學童熟識學校所處環境的資源和特色,並轉化為實驗教育的素材;另方面思考偏鄉小學實驗教育如何成為地方創生策略,深化在地認同的同時,也吸引更多留住及流入的年輕家庭。高階實習前階段在大里國小師生的協作下,進入實質環境教育課程的策畫與教學,透過密集的田野訪查與社區訪談,規劃一系列與山海環境、聚落社會、產業文化扣連的教材,讓「玩」性大發的學童內化地方知識之餘,也共同勾勒未來新學校的雛型,具現參與式規劃的核心價值。本學期將延續特色環境教育的主軸,以新校園公共藝術的設置計畫為操作方向,並完成以「告別舊校舍,瞻望新學園」為敘事內容的影像紀錄。
|
課程目標 |
1. 引入環境體驗及教育的價值,落實校園參與式規劃設計的理念
2. 評析偏鄉教育的真實與侷限,正視小學作為深化地方認同的場域,強化教育作為留鄉留人的基礎
3. 檢討地方創生的策略,重新盤點地方資源,建構教育與偏鄉可持續發展的鏈結
4. 透過公共藝術計畫平台,打開藝術的社會想像,銜接新舊校園、社區與學校之間的空間關係 |
課程要求 |
1. 參與大里國小新建過程的討論,與師生、社區、建築師、廟方等主要利害關係人協商新校園空間計畫的內容
2. 進行舊校園拆除過程記錄,作為日後環境與鄉土教育的材料
3. 協助完成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書的擬定,啟動公共藝術徵選程序
4. 參與學校環境教育課程教案的設計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待補 |
指定閱讀 |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