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城鄉安全與防災
Disaster Reduction Planning 
開課學期
99-2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陳亮全 
課號
BP7091 
課程識別碼
544 M385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工綜313 
備註
總人數上限:5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近十數年來台灣連續不斷遭受諸如賀伯颱風、桃芝颱風、納莉颱風、921集集大地震等大規模颱風、豪雨、地震等各種災害的侵襲。而兩年前(2009年)8月6日開始侵台的莫拉克颱風更造成了619人死亡、76人失蹤,以及超出180億元新台幣直接經濟損失的災情,成為1999年集集大地震之後,近十年來最嚴重重創台灣的一次災害。而且不只是災情慘重,其之所以造成如此災情的原因,乃本次颱風雖只屬中度颱風,但侵台短短約4天的時間(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期間)竟然降下的最高總雨量達到3,000釐米之多,佔年間總雨量的最高比例也突破了75%。加上這些降雨都集中在很短的數小時內,以致於引發了廣大地區的嚴重淹水,以及埋沒如小林村、新開部落等整個村落的大規模山崩、土石流,進而造成道路、橋樑與電力、電訊等基幹維生系統嚴重破損、中斷,中南部多條重要河流全被深厚的砂石所淤塞,大量漂流木也衝擊到橋樑、堤防,甚至癱瘓了沿岸港口的機能,近年來多處積極開發的國家風景區,也都面目全非,形成了未曾有的「複合型災害」。面對如此重大的災害,現行國家的災害防救體系及其運作、民間救災救助團體等,都受到了非常嚴峻的挑戰與挫折,而災後被迫離開家園的成千上萬災民之緊急安置、收容,以及之後更為棘手的災區重建工作等亦是困難重重,甚至至今尚未完全展開。
而莫拉克颱風的慘痛記憶尚存的2010年看來似乎較為平靜,但整年只有一次登陸的凡那比颱風,確也造成了高雄縣市廣大區域,尤其是都市化地區的嚴重淹水。另外,並未真正登台,而只有外圍掠過台灣的梅姬颱風及其產生的共伴效應,不但又創下每小時的破記錄雨量(約200mm/hr.),而且造成蘇花道路嚴重崩塌,多輛車子及數十名乘客失蹤的慘劇。
在此同時,近年在國際上也不平靜,尤其2004年12月印尼蘇門答臘西南方印度洋海床發生了規模M9.0極強烈的地震,繼而引發大海嘯,侵襲九個國家、造成30萬人以上死亡與失蹤的大慘劇。2005年9月,強烈颶風卡崔娜橫掃了世界首強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一帶,造成紐奧爾良市區80%以上面積的大淹水,超過千人死亡的悲慘災情,而且由於應變救災的遲緩、不力,不滿與指摘的聲音,對美政府形成極強烈的壓力。2008年5月2、3日兩天,強烈熱帶氣旋(cyclone)納爾吉斯侵襲緬甸沿海地區,每小時200km的強風與3.6m高的暴潮摧毀了50個以上的村落,造成近14萬人死亡的大災害,而緊接著5月12日,中國四川發生了規模達M7.9的強烈地震,在極短時間內就奪走了約2萬多人的生命、造成多達1,200萬以上人家無家可歸、震驚全球的慘劇。到了去(2010)年剛剛開始的1月中,南美的海地又發生M7.0的在地淺層(震央深度13km)地震,不但推估有超出21萬人死亡、失蹤,而且災害規模過大,導致該國政府無力救災,至今整個社會仍然嚴重動盪,形成一個難以收拾的災情。
總之,由以上所述諸多不斷在台灣與世界許多角落發生的各類重大災害,已促使災害防救成為全球性的重要課題,也促使過去二、三十年,一直強調經濟發展、國土開發的台灣受到了嚴重的警告;而若再深思已日益顯現的全球暖化或高齡少子化等自然與社會環境變遷的因素,台灣社會實在潛藏著極大的危機;亦即,未思考安全防災的國土與城鄉發展,將很難避免災害一再發生,勢必形成難以收拾的嚴重後果。
針對這些因自然環境條件,或是在國土與城鄉建設、經濟發展過程,可能伴隨的災害頻發現象,必須致力於相關的科技研發、安全的環境建構、防救災機構的設立,以及擬定各種防救災計畫與對策,才能達成事先防範、災時應變,以及事後儘速復原重建等目標。這幾年來,台灣也在飽受災害之苦後,開始推動相關防救對策,以期減少災害的發生、降低災害時的損失。然而,在此等行動之中,有利於災害減緩的國土與城鄉等空間規劃方面的努力顯然還是有所不足,許多城鄉過度開發、土地使用管制不當的事實,使得其潛藏的諸多問題暴露無遺,空間規劃上的災害防救思考與實踐,已是無法避免的課題。
雖然面對前述台灣社會的發展現實,以及實務界對災害防救理論與技術有著迫切需求的近況,國內各級學校尤其是空間規劃的教學,卻仍少有災害及其防救(災害管理)相關、較完整的課程與學習內容。 

課程目標
有鑑於此,本課程乃以(大規模天然)災害及其防救理論與手法之概論為主軸進行的教學規劃,共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提供同學對災害及災害管理、治理的基本概念、災害脆弱性與回復力、災害風險與災損、災害潛勢分析與災情模擬、防救災研究與方法等學習的機會;其次,就台灣經常發生的天然災害類型(颱洪、坡地、地震),闡明其發生機制及可能的對策,最後再進一步綜合研討防救災體系的建立、防救災計畫的研擬與防災空間規劃、防災社區營造,以及防救災資訊系統建置等相關議題,希望能幫助同學建立一整體的、跨領域的學習課程。 
課程要求
成績計算方式
1. 上課出席、發言與討論
2. 閱讀報告心得的提出
3. 期中學習心得與期末報告之繳交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1. Mileti, Dennis S.(1999)”Disasters by Design : A Reassessment of Natural Haz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 Joseph Henry Press.
(1) pp.17-39, Washington, D.C.
(2) pp.105-133, Washington, D.C.
2. Cutter, S.L. (Ed.)(2001)”American Hazardscapes: The Regionalization of Hazards and Disasters,” Washington, D.C. : Joseph Henry Press.
3. Tierney, Kathleen J., Lindell, Michael K., Perry, Ronald W.(2001) “Facing the Unexpected: Disaster Preparedness & Response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Joseph Henry Press
4. Adger, W.N. (2000), “Social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 are they related?”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4(3), pp. 347-364.
5. Cutter, S.L., Boruff, B.J., and Shirley, W.L. (2003), “Socia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4, pp.242-261.
6. Gallopin, G.C. (2006), “Linkage between vulnerability, resilience, and adaptive capacity,”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6, pp.293-303.
7. Klein, R. J. T., Nicholls, R. J. and Thomalla, F. (2003), “Resilience to natural hazard: how useful is this concept?” Environmental Hazards, 5, pp.35-45.
8. Pelling, M. (1997), “What determines vulnerability to flood; a case in Georgetown, Guyana,” Environmental Problems, 9(1), pp.203-226.
9. 其他(上課後隨堂提供)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5  災害與防救災導論:從海嘯到災害防救的初步認識 
第2週
3/04  災害防救理論與研究 
第3週
3/11  災害脆弱性與回復力 
第4週
3/18  災害潛勢與風險評估 
第5週
3/25  水災形成機制及其對策 
第6週
4/01  坡地災害(含土石流、崩塌)及其防救 
第7週
4/08  地震災害的發生與防救 
第8週
4/15  閱讀報告與討論 
第9週
4/22  災害防救法、防救體系及其發展歷程 
第10週
4/29  災害防救計畫與防減災之空間規劃 
第11週
5/06  防救災整備與緊急應變(含參訪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第12週
5/13  災後復原與重建 
第13週
5/20  閱讀報告與討論 
第14週
5/27  地方防救能力建構與防災社區 
第15週
6/03  災害防救資訊與決策支援系統 
第16週
6/10  災害治理與災害社會學 
第17週
6/17  未來課題:氣候變遷與災害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