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田野工作坊 Fieldwork Workshop |
開課學期 |
107-2 |
授課對象 |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黃書緯 |
課號 |
BP5036 |
課程識別碼 |
544 U1970 |
班次 |
|
學分 |
1.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第3 週 |
上課地點 |
|
備註 |
密集課程。與呂欣怡、黃舒楣共授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6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72field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當代科學研究已脫越單一學科領域足以解答的範疇,真實社會的問題鑲嵌在多元的價值、技術和時空脈絡當中,跨領域和創新的取向日趨關鍵,本課程擬由田野工作促使學生在實境實做中開啟學習可能性。田野工作是「蒐集與創造資料的研究方法,也是切磋與創新理論、反省…知識的認識論,以及呈現各種生命情調相互激盪的存在論」。為促使不同領域的學生從實做中同時習得研究的技法,在真實情境中提煉出兼具在地意義與理論意涵的看法,本課程將透過二天密集的閱讀、實作、講授和討論,增進學生對田野工作的技能及素養。(一)田野技能練功房:講授「觀察」、「紀錄」、「提問」、「訪談」到「書寫」等技術方法,並在個人實作及團體交流當中掌握其原理及運用。(二)「田野倫理」:針對學生老師在社區情境裡常遇見的倫理議題,結合模擬案例討論田野工作者合宜的分際,以及合於情理法的回應之道。(三)田野進行式與真實人生:由具有田野踏查經驗的老師與講者分享自身在當中的苦樂與思考,鼓勵學生從事田野工作。
本課程為初階課程,適合初次接觸田野工作的學生,歡迎各系所學生選修,作為進入場域或社區的準備。
本課程為密集課程,於第四週3月10日週日及3月16日週六二天進行。進度暫訂如下:
第一天3/10(日)
08:00-08:30 報到、分組、小組成員互相認識
08:30-09:00 田野熱身操:課程介紹 / 黃書緯
09:00-09:40 觀察實作(上)/各組助教
09:40-10:20 技能練功房(1)打開感官/陳懷萱
10:20-11:10 技能練功房(2)紀錄/黃舒楣
11:10-12:00 觀察實作(下)/各組助教
12:00-13:30 午餐、作業整理討論
13:30-14:00 各組分享、短講/黃舒楣
14:00-15:30 技能練功房(3) 提問 /黃舒楣、黃書緯
15:30-15:50 下課休息
15:50-18:00 技能練功房(4-1)訪談互動/呂欣怡、黃書緯
18:00-18:20 課程小結
第二天3/16(六)
08:00-08:30 報到
08:30-10:00 技能練功房(4-2)訪談互動/呂欣怡、黃書緯
10:00-10:20 課間休息
10:20-12:00 技能練功房(5)書寫反思/陳懷萱、黃書緯與特邀講者群(島內散步的魏兆廷、原型劇場的貢幼穎、美食作家毛奇)
12:00-13:30 午餐、作業整理
13:30-15:30 技能練功房(6)田野倫理/教師群
15:30-15:50 下課休息
15:50-16:50 田野進行式與真實人生/教師群+特別來賓(KKDAY 李文馨)
16:50-17:30 綜合討論
17:30-18:00 結語:推開田野的大門
課程地點:地理系館地理一 |
課程目標 |
學生在完成此課程後應能夠
1. 增強學生對田野工作的興趣與真實理解
2. 學習基本田野工作技能(訪談資料蒐集、田野觀察記錄)
3. 以實際案例理解及回應倫理議題
4. 掌握田野資源與實作要項 |
課程要求 |
1.本課程期待學生完成指定閱讀後,充分參與課程討論。
2.本課程為密集課程,將於3/10與3/16兩天授課,修課同學需完整參與課程。
提醒:工作坊第二日課前(詳見下作業說明)需繳交部分作業,請自行考量撰寫時間。
3.完成指定作業
作業一:街頭觀察記錄
作業二:訪談內容書寫
格式:A4版面二頁,標準邊界(上下2.54、左右3.18);新細明體及Times New Norman、12級字、單行間距;如有引用或參考文獻須註明,抄襲以零分計。
(1)街頭觀察記錄結合感官,在3/14(四) 24:00之前繳交,經課堂討論修改後於3/22(五)上傳修訂版本。
(2)訪談互動的作業,於3/14(四) 24:00之前繳交,並寄給訪談夥伴;經課堂討論修改後於3/22(五)上傳修訂版本。
*若作業未達課程期待,另通知限期修改補交;作業逾期未繳交,或未完成助教和教師要求之修訂,將予以課程不通過*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觀察記錄
1.“In the field: participating, observing, and jotting notes “(Ch2) in Emerson, R., Fretz, R., and Shaw, L.(1995) Writing Ethnographic Fieldnot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中譯〈在田野中:參與、觀察和速記〉,收錄於《如何做田野筆記》,上海:譯文)
2.Marc Auge著、周伶芝、郭亮廷譯(2014)第一章<記憶>,收錄於《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台北:行人。
3.Maxwell, Joseph A. (2009) 第三章 概念性情境:你認為發生了什麼?、第四章:你想要了解什麼?,《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高熏芳、林盈助譯),台北:心理出版社。頁35-70。
4.Fetterman, David (2000) 第一步:總論,《民族誌學》。(賴文福譯),台北:弘智文化。頁15-36。
打開感官
1.Sarah Pink(2015) Doing Sensory Ethnography. London: Sage Press.
2.赤瀨川原平, 藤森照信, 南伸坊/編(2014)〈打開感官的觀察〉,《路上觀察學入門》。台北:行人。
訪談互動
1.王仕圖、吳慧敏(2005)〈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收錄於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書寫反思
1.Emerson, R., Fretz, R., and Shaw, L.、符裕 / 何珉譯(2012)〈在田野中:參與、觀察和速記〉、〈田野筆記的撰寫〉,《如何做田野筆記》。上海:譯文。
田野倫理
1.畢恆達(2001)。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危險與秘密,頁30-91。台北:三民書局。 |
參考書目 |
謝國雄 (2003) 。 〈 第六章 整體社會範疇與茶鄉社會誌 〉 ,《茶鄉社會誌》,頁272-327。
台
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總圖電子資源)
吳偉立(2007)。象牙塔的業務機密:參與實做與四位一體。載於謝國雄(主編),以身為
度、
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頁159-188)。台北市:群學。
張雯勤,2006〈遇見田野,遇見官僚體制〉,於郭佩宜、王宏仁編,《田野的技藝:. 自我、
研究
與知識建構》,頁29-55。台北:巨流。
鄭玉菁(2007)。田野客,遊社會:談如何發展概念與我的電視購物田野之旅。載於謝國雄
(主
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頁269-286)。臺北:群學。
赤瀨川原平, 藤森照信, 南伸坊/編(2014)〈麻布谷町觀察日記〉,《路上觀察學入門
門》。台北:行人。
朱元鴻(1997)〈背叛、洩密、出賣:論民族誌的冥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6卷,頁29-
65。
Kottak, Conrad Phillip、徐雨村譯(2009)《文化人類學》。台北:麥格羅.希爾出版社
社。
王增勇等(2015)《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周平、林昱瑄編(2010)《質性/別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郭佩宜、王宏仁編(2006)《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巨流。
謝國雄編(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林開世(2016)〈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考古
人類學刊84,2016.06[民105.06] 頁77-109
Behar, Ruth、黃珮玲、黃恩霖譯(2010) <讓你傷心的人類學>,《傷心人類學:易受傷
的觀觀察者》。台北:群學。
鄧湘漪(2015)<捷徑>, <隱匿>兩章,《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台北:游
擊文化。
吳水柔(2017年2月),溫暖:巴黎彈藥庫陽光劇場,《大誌雜誌》83期,頁16-19。
陳頤華(2017年2月),釋放:日本九州福岡鶴龜湯,《大誌雜誌》83期,頁26-29。
莊雅仲(2006) 〈政治的人類學,人類學的政治:田野工作的道德想像〉,收於郭佩宜、王
宏仁編,《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巨流圖書。
書寫反思
李潼(2004)。《少年噶瑪蘭》。台北:天衛文化。
Mokki TsungJung Hsiao. 'Taiwanese Fried Sandwich.'
https://thenewgastronome.com/taiwanese-fried-sandwich/?
fbclid=IwAR0G_QAhxJk5D909Xzq5odlbd2GZ_Iw-DS63xKJAhR1Rpu7eqpmeRa3Gi2g
田野倫理
紐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頁75-120。台北:雙葉。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2012). Principles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http://ethics.americananthro.org/category/statement/
洪意凌。為什麼在都市裡寫民族誌?《巷子口社會學》。
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8/03/13/hungyiling/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2週 |
|
參考閱讀
*《茶鄉社會誌》請自行搜尋校內資源 |
第13週 |
|
作業區 |
第14週 |
|
3/10 課堂簡報 |
第15週 |
|
課堂簡報 |
第3-1週 |
03/10 |
技能練功房(1)打開感官/講者:陳懷萱 |
第3-2週 |
03/10 |
技能練功房(2)記錄、提問/講者:黃舒楣、黃書緯 |
第3-3週 |
03/10 |
技能練功房(3)訪談互動/講者:呂欣怡、黃書緯 |
第4-1週 |
03/16 |
技能練功房(4)書寫反思/講者:陳懷萱、黃書緯 |
第4-2週 |
03/16 |
技能練功房(5)田野倫理/講者:教師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