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森林氣候學及實習 FOREST CLIMATE & PRACTICE |
開課學期 |
96-1 |
授課對象 |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
授課教師 |
陳明杰 |
課號 |
Forest3017 |
課程識別碼 |
605 3120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林四 |
備註 |
森林環境學群必修,資源保育與管理學群選擇必修。實習時間地點另訂 總人數上限:3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決定某一地區氣候的特性,包括降水量、氣溫、太陽輻射、地表狀態等因素。氣候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重要環境因子,地球上森林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百分之三十,除了提供人類獲取自然資源之外,其對於地球的氣候調節、動植物生態系的穩定相當重要。而森林的分布、生長發育、演替等,都受到氣候特性的影響,而且森林在生長演替過程亦影響區域性氣候的特徵。本課程首先介紹氣象學、氣候學基本原理,其次介紹森林地區微氣象以及氣候特徵,以及森林對於環境因子的調節功\能,以及在全球氣候變遷情境下,對於森林生長、分佈的影響。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講解氣象學與氣候學的基本原理、森林地區的氣候特性、森林對氣候特性的影響等,使修課的學生建立森林氣候學相關領域的認識。使用教材方面蒐集森林氣象學、氣候學、氣象學原理等中外參考書籍,編寫成講義當做上課教材內容,並輔以觀測儀器設備的介紹、森林微氣象測站的現場觀摩、實習,及氣候資料的分析及說明,以提高學習效果。 |
課程要求 |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戚啟勳編著 (1990) 大氣科學, 大中國圖書公司。
劉繼韓編著 (1995) 氣候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吉野正敏 (1993) 氣候學,大明堂。
Rosenberg N. J., B. L. Blad, and S. B. Verma (1983) MICROCLIMATE—The Biological Environment. John Wiley & Sons.
Gordon Bonan (2002) ECOLOGICAL CLIMATOLOGY Cambridge Uni. Press.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中考 |
40% |
|
2. |
期末考 |
40% |
|
3. |
實習報告及其他 |
2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8 |
序論 |
第2週 |
9/25 |
放假 |
第3週 |
10/02 |
大氣組成 |
第4週 |
10/09 |
輻射特性與輻射收支 |
第5週 |
10/16 |
能量收支與溫度變化 |
第6週 |
10/23 |
空氣垂直、水平運動 |
第7週 |
10/30 |
空汽垂直、水平運動 |
第8週 |
11/06 |
水文循環過程 |
第9週 |
11/13 |
期中考 |
第10週 |
11/20 |
大氣環流 |
第11週 |
11/27 |
地表面特徵與氣候 |
第12週 |
12/04 |
森林地區的輻射 |
第13週 |
12/11 |
森林地區的能量收支與溫度變化 |
第14週 |
12/18 |
森林地區的水文循環 |
第15週 |
12/25 |
森林地區的風 |
第16週 |
1/01 |
放假 |
第17週 |
1/08 |
氣候指數與氣候分類 |
第18週 |
1/15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