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人文與科技的對話 The Dialogue between Humanities and Technology |
開課學期 |
110-2 |
授課對象 |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
授課教師 |
袁孝維 |
課號 |
Forest3075 |
課程識別碼 |
605 3958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6,7(13:20~15:10) |
上課地點 |
綜合大講堂 |
備註 |
兼通識A47*。與羅清華、丁詩同合授。 總人數上限:568人 外系人數限制:558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102Forest3075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科技始於人性,若不是從人的需求與夢想的角度出發,科技只是冷冰冰的技術,雖然方便了日常生活,但總是少了一些溫度。而在理解科技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同時,加深背後人文的底蘊,才能真心欣賞與感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歷程。
人文與科技的對話,邀請到在科技上有獨到的研究或發展的傑出人士,同時對人文亦有修為,或是起始的背景是科技,之後轉向人文之跨領域人士,擔任講者。其講題將包羅現今社會我們所面對的各式人文與科技複合式議題,包括資通訊、傳播、生態環保、生醫生技、音樂藝術、天文物理等,規劃十二堂系列課程。 |
課程目標 |
期許臺大學生不受科系限制,無論是學習人文或是科學類的學生,都能夠接觸不同領域的議題,拓展視野,探索、激發學生內在潛能。面對未來瞬息萬變的社會,本課程致力於培養跨領域的人才,培養每位學生全方位的人文、科技素養,使各領域彼此之間能有更充分的了解與溝通。 |
課程要求 |
上課方式:
此課程以實體上課為主,若因疫情影響可能改為部分遠距上課+部分實體上課,或是全面遠距上課。遠距上課將使用Webex直播。課程提問一律使用slido。
通過標準:請注意,本課程不評分等第,僅區分通過或不通過。
1. 每位同學有3次請假機會可以缺席或缺交作業,這三次包含任何的事、病、公、喪、生理、疫苗假,不用向老師或助教請假,助教會統計同學的出席、缺作業次數。
2. 每場講座課皆會指派作業(300字內短文,並於當週五23:59前上傳至NTU COOL)
3. 每場講座課都須於上課前10分鐘到開始20分鐘內(13:10~13:40),掃描現場的QRcode填寫點名表單簽到。
4. 作業抄襲則直接不通過。
5. 期末報告未交直接不通過。
討論課:
每組10人,每次討論課將隨機抽選七組報告討論內容。
期末報告與競賽:
以討論課分組進行,製作2.5~3分鐘Podcast。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待補 |
參考書目 |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16 |
課程介紹 |
第2週 |
2/23 |
生活,是科學與藝術的交融(孫維新 /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
第3週 |
3/02 |
聖主與昏君:政治、迷信與氣候變遷(王寶貫 /中央研究院院士) |
第4週 |
3/09 |
珠寶裡的自然史-琥珀藏龍(李家維 /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 |
第5週 |
3/16 |
創夢大叔vs.創藝音樂風潮-踏上心所嚮往的人生旅程(楊錦聰 /風潮音樂創辦人) |
第6週 |
3/23 |
討論課(一) |
第7週 |
3/30 |
一座小村莊的故事(劉克襄/ 中央社董事長/文學家) |
第8週 |
4/06 |
碳的光陰故事(魏國彥 /台大地質系兼任教授) |
第9週 |
4/13 |
捷安特的世界-關鍵決策(羅祥安/ 巨大集團前執行長) |
第10週 |
4/20 |
獨角獸養成術(楊正大/ TutorABC創辦人) |
第11週 |
4/27 |
討論課(二) |
第12週 |
5/04 |
"媒"甚麼了不起--媒體的前世今生(潘祖蔭/好好聽文創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第13週 |
5/11 |
健康長壽.快樂生活(吳明賢/ 臺大醫院院長) |
第14週 |
5/18 |
道家超世而不出世的思想(傅佩榮 /前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
第15週 |
5/25 |
討論課(三) |
第16週 |
6/01 |
期末報告 |
第17週 |
6/08 |
彈性補充教學 |
第18週 |
6/15 |
彈性補充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