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環境倫理 Environmental Ethics |
開課學期 |
110-1 |
授課對象 |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劉奇璋 |
課號 |
Forest5040 |
課程識別碼 |
625 U195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木性 |
備註 |
總人數上限:30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101Forest5040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環境倫理學嘗試將倫理學的概念和思維用於反省人類與環境間種種扭曲的關係,在以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作為核心標誌的同時,又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立場和學派。本課程試圖從生態環保史之脈絡,引介環境倫理學之相關議題與經典選讀,就具體之科技與環境議題進行探討,並要求同學以小組報告的方式自行挑選並探索感興趣的環境議題,以培養與課學生具備邁向”可持續性發展”之人文精神與倫理涵養。 |
課程目標 |
能熟悉重要的環境倫理理論和立場
能分析各種環境議題並應用相關的倫理理論
建立關懷環境的倫理意識
|
課程要求 |
課堂參與討論
閱讀
思考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二 08:00~12:00 |
參考書目 |
Berkes, Fikret. 2012. Scared Ecology (3r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Andrew Light & Holmes Rolston III (eds.),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Anthology, Oxford: Blackwell, 2003.
李文昭譯,2008。寂靜的春天。(Carson, Reachel, Silent Spring. 1962)台中:晨星出版社。
李奧帕德,阿爾多,2005。砂郡年紀-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A Sand County Almanac)。臺北;天下文化。
台灣生態神學中心文字組譯,2004。生態公義,Dieter T. Hessel編,台灣地球出版社出版。
|
指定閱讀 |
楊冠政,2011。環境倫理學概論 (上)(下)。新北市:大開資訊。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團隊辯論 |
20% |
團體合作、思考深入、表達清晰明確 |
2. |
思考與書寫 |
40% |
反思當週課程內容,表現深入了解當週議題,並思考如何運用 |
3. |
參與討論 |
40% |
課堂上針對當週議題進行討論與辯論、課堂發問、課後討論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
課程簡介 |
第2週 |
|
倫理學與公民倫理素養
何為「環境倫理學」
|
第3週 |
|
環境倫理學的挑戰 |
第4週 |
|
對大自然之責任-從人類中心到非人類中心的倫理學環境倫理學 |
第5週 |
|
生命中心的倫理學與生命之內在價值-生物多樣性之探討 |
第6週 |
|
弱人類中心主義 |
第7週 |
|
生態中心主義 |
第8週 |
|
動物中心主義:(2)動物實驗 |
第9週 |
|
生物中心主義:(1)理論介紹 |
第10週 |
|
生物中心主義:(2)瀕危物種 |
第11週 |
|
生態中心主義:(1)理論介紹: 土地倫理 |
第12週 |
|
生態中心主義:(2)理論介紹「深層生態學」 |
第13週 |
|
生態中心主義:(3)荒野保護 |
第14週 |
|
全球化與環境變遷
環境正義與社會生態學
|
第15週 |
|
不能逃避的真相-極端氣候下的環境倫理學再思 |
第16週 |
|
台灣議題討論與反思 |
第17週 |
|
回顧與回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