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title |
科學研究計畫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FOR LABORATORY SCIENTISTS |
Semester |
98-1 |
Designated for |
College of Bioresources & Agriculture DEPARTMENT OF ENTOMOLOGY |
Instructor |
張俊哲 |
Curriculum Number |
ENT5045 |
Curriculum Identity Number |
632 U1070 |
Class |
|
Credits |
2 |
Full/Half Yr. |
Half |
Required/ Elective |
Elective |
Time |
Wednesday 3,4(10:20~12:10) |
Room |
共209 |
Remarks |
學士班三年級以上,以及碩博士班開始從事實驗室工作的同學。 Restriction: juniors and beyond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14. |
Ceiba Web Server |
http://ceiba.ntu.edu.tw/981PJMFLS |
Course introduction video |
|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Course Syllabus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 and do not copy any of the course inform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
Course Description |
(1) 系統闡述 (生命) 科學研究之本質,以及從事 (生命) 科學實驗會遭遇到的逆境與樂趣。
(2) 針對研究計畫管理的實務: (a) 實驗規劃; (b) 實驗執行; (c) 英文期刊論文之佈局等要項進行經驗分享與實例操練。
(3) 每週實例講述: 如何成為ㄧ個成功的研究生。
(補充文獻: 為何有 “科學研究計畫管理" 這門課? 摘自 “昆蟲電子報" 19 期, 31st May 2009)
科學研究計畫管理 - You have to learn how to learn
張俊哲老師
這是我大約一個月前由席德尼 布雷納 (Sydney Brenner, 2002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 的訪談中所學到的句子。我非常喜歡這句話,也在各個不同的場合分享給同學。然而,沒想到當我受邀為「不可不修的一堂課」撰稿時,這句話竟然成為我的「布雷納障礙」。因為,布雷納的本意正是鼓勵年輕的學子擺脫被動的課堂學習,勇於嘗試各種管道擷取新知;坦白來說,在他的眼中,真的「沒有不可不修的一堂課」!然而,如果要由我的開課清單中挑一門課推薦給同學,無疑地,「科學研究計畫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for Laboratory Scientists) 是我的首選。
大約三年前,在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南極研究中心工作的 Charles Cook 博士受聘至系上進行基因親緣遺傳分析以及短期講學。在他成行前,我告訴他台大素有自由之學風,因此他的授課內容與主題完全由其自訂。因為我當時已有一段時間沒有和這位老同事聯絡,不知他在研究之餘,又在劍橋大學取得 MBA 學位。當他告訴我要講授「科學研究計畫管理」時,我的確相當震撼;然而,「尊重自由學風」大話已出,只能故做鎮定,靜觀其變。令人欣慰的是,Cook 博士深入淺出的教學方式以及實用豐富的內容,在當時吸引滿座之同學 (含本系與其他學系的學生),踴躍發言聲與歡笑聲不時由中非一樓大教室傳出。迄今,我仍深深懷念那一年的初夏!
隨著時光飛逝,到了兩年前的夏天,我得知 Cook 博士無法再次來台授課的消息,隨之憂鬱了起來。面臨停開這門課與否,著實令我陷入長考:「停開」的確是最簡單之方式,然而也是最不負責任之作法;「續開」的確可讓同學對研究工作之進行有所助益,但我實在無法「clone (複製) Chuck (Cook博士之暱稱)」。就在天人交戰之際,我無意間由莊榮輝教授的網站發現了「科學之路」(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這本書的中譯本。當「科學之路」這四個字映入眼簾時,我的焦慮頓時飛散,並毅然決然的在暑假中詳研這本書,佐以原文版,完成教材之製作。因此在過去的四個學期,「科學之路」已成為「科學研究計畫管理」的教科書。雖然書名看起來有些哲學,出版年代也早在 1950 年初期,然而作者 Willian I. Beveridge 以其深厚的科學研究功力與洞見,使得這本書不僅在當時深受矚目與歡迎,其觀點迄今仍擲地有聲,切中追求優質科學研究之要點。
我非常喜歡上這門課,因為我喜歡「科學之路」這本書,自己也行在「科學之路」。這門課不是教學生如何發表高點數的論文,也不是傳授申請研究計畫的竅門。這門課主要針對已經有些研究室經驗的大學部與碩、博士班學生,面對一個研究計畫,應如何從無到有進行規劃與執行。非常湊巧的是,我發現 Beveridge 的「科學之路」正是最佳的藍圖:從序言之「科學家與偵探」就直指科學研究計畫之進行需具備對線索鍥而不捨之決心與敏銳的蒐證能力 (我通常都會延請一位真正的辦案高手現身說法!);接著「準備工作」、「實驗」、「機遇」、「假設」…,到最後的「戰略與戰術」、「科學家」等章節,很完整的說明了從事研究計畫會遭遇之挑戰、應有的態度以及解決之道。
雖然選這門課的同學人數以及歡笑聲已不若 Chuck 開課時之盛況,然而同學們認真地參與討論,真誠地分享作業心得,還有眼中對科學研究露出不再恐懼的微光,都是鼓勵我每學期很樂意地走進課堂,一遍又一遍述說 Beveridge 的論點與解析當代科學研究趨勢的最大動力。行筆至此,我不禁又想到了 Brenner 講過的 "You have to learn how to learn" 這句話。我想「科學研究計畫管理」應該是為了具備這個能力所開的課。歡迎各位同學選修,課堂見!
|
Course Objective |
幫助同學了解:
(1) 檢視本身是否合適從事生命科學研究;
(2) 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 “節奏";
(3) 研究室的 “生態" 以及管理好在研究室的生活;
(4) 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成就感。 |
Course Requirement |
一顆謙卑、願意學習、願意分享的赤子之心 |
Student Workload (expected study time outside of class per week) |
|
Office Hours |
Appointment required. |
Designated reading |
1. The Art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W.I.B. Berveridge), Random House (NY, 1950 美國版).
2. 科學之路 (楊新北 中譯). |
References |
|
Grading |
No. |
Item |
% |
Explanations for the conditions |
1. |
平時書面報告 |
20% |
|
2. |
隨堂口頭報告 |
20% |
|
3. |
期末報告 |
60% |
|
|
Week |
Date |
Topic |
第1週 |
|
準備工作; 實例講解: Set Goals. |
第2週 |
|
實驗; 實例講解: Learn self-discipline. |
第3週 |
|
機 遇; 實例講解: Plan on long work weeks, but keep them productive. |
第4週 |
|
(分享與討論) |
第5週 |
|
假 設; 實例講解: Regard yourself and present yourself as a professional. |
第6週 |
|
想像力; 實例講解: Read broadly and critically. |
第7週 |
|
直 覺; 實例講解: Attend national meetings of one or more major scientific societies. |
第8週 |
|
推 理; 實例講解: Learn how to write grant proposals. |
第9週 |
|
觀 察; 實例講解: Design and carry out your research in a professional way that will help to minimize the chance of having your manuscripts rejected by major journals. |
第10週 |
|
困 難; 實例講解: Check and recheck your data. |
第11週 |
|
戰略與戰術; 實例講解: Regularly ask yourself if you are asking important research questions or trivial
questions. |
第12週 |
|
科學家 (I); 實例講解: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at do you work on?” is not “I work on species x”
or “I work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x and y”. |
第13週 |
|
科學家 (II); 實例講解: “Because it is poorly known” is not an adequate reason for choosing a dissertation
project. |
第14週 |
|
科學家 (III); 實例講解: Work on expressing ideas and results to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
第15週 |
|
期末報告(I); 實例講解: Remember that science is a social enterprise. |
第16週 |
|
期末報告(II); 實例講解: Remember that the purpose of doing research is to get answers to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world works. (PS. plus many other poi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