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健康行為科學導論
Introduction to Health Behavior Science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公共衛生學院  公共衛生學系  
授課教師
林宜靜 
課號
PH4016 
課程識別碼
801 485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公衛210 
備註
健管領域必修。與陳端容合開
總人數上限:2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PH4016_HBS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這門課程希望能將社會與行為科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應用到與健康、疾病與環境相關現象的觀察中。就學術領域而言,「健康行為科學」與「醫學社會科學」在範疇上是很難劃分的。不過近數十年來,個人行為在疾病罹患與人群健康上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被強調 (倒未必是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使得「行為」一詞受到前所未有的青睞,也引起熱烈的討論與爭辯。從深度與廣度而言,任何健康議題皆與行為有關。由於相關的現象愈形錯綜複雜,因此也須要人類知識體系中的各領域由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加以檢視,以瞭解問題的本質及形成機轉,以便能從不同層次解決問題。

本課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進行,首先是由社會科學甚至生物科學(例如sociobiology)來探索人類行為的本質;而後則以目前公共衛生領域被關注的一些行為領域或現象進行「個例」的剖析,包括其成因與影響,並觸及公共衛生對這些相關行為現象所發展出介入的適切性。依循這樣的架構與脈絡,希望能讓同學瞭解人類行為的來龍去脈,以及我們對詮釋人類行為所發展出的基本架構。 

課程目標
修習本課程之後,學生能:
1. 瞭解健康行為與健康促進相關理論與概念
2. 瞭解形塑與改變人類行為的各層級決定因子
3. 應用相關社會與行為理論及概念剖析與批判當代健康議題
4. 認識人類行為的演化與基因基礎 
課程要求
1. 踴躍參與課堂討論
2. 準時繳交作業、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5:00~17:00 
指定閱讀
1. 鄭雅方譯:打開史金納的箱子:二十世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張老師文化,2006。 (Slater L. Opening Skinner’s Box: Great Psychological Experimen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04) (SL)
2. Coreil J, Bryant CA, and Henderson JN. Social and Behavioral Foundations of Public Health. Sage, 2010.
3.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heory at a Glance: A Guide for Health Promotion Practice. (NCI)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 
25% 
 
2. 
口頭報告 
20% 
個人教科書章節導讀報告 
3. 
期末考 
25% 
 
4. 
課堂參與 
20% 
平時出席率 
5. 
小組報告 
10% 
小組論文解析報告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5  學期課程大綱與介紹 
第2週
3/04  綜論/社會流行病學 
第3週
3/11  社會環境與健康 
第4週
3/18  兒童過重與肥胖(端容) 
第5週
3/25  社會互動下的行為特質 (一)(端容)<BR>SL 第一章 打開史金納的箱子 (A組)<BR>SL 第三章 精神病房裡的正常人:精神診斷的實驗(A組)<BR>SL 第五章 平息眾聲喧嘩:費斯汀格的實驗(B組) 
第6週
4/01  [溫書假] 
第7週
4/08  社會互動下的行為特質 (二) (端容)<BR>SL 第二章 心靈暗室:米爾格藍與服從權威(A組)<BR>SL 第四章 別說你不會遇到:達利與拉(B組) 
第8週
4/15  疾病的社會反應  
第9週
4/22  期中考 
第10週
4/29  健康與疾病行為 
第11週
5/06  小組討論: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健康行為(端容)<BR>* Peter S. Bearman, PhD and James Moody, PhD. Suicide and Friendships Among American Adolescents. Am J Public Health. 2004 January; 94(1): 89–95.)(A組) <BR>
* O'Keeffe & Clarke-Pearson (2011).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Families. PEDIATRICS Vol. 127 No. 4 April 1, pp. 800 -804.(B組)  
第12週
5/13  性別、性行為與生殖健康 
第13週
5/20  小組討論:生活科技與疾病自我管理(端容)<BR>* West D (2012) How mobile devices are transforming healthcare. Issues Technol Innov: 1–14. )(A組)<BR>* Hogan NM, Kerin MJ (2012) Smart phone apps: Smart patients, steer clear. Patient Educ Couns 89: 360–361.(B組) 
第14週
5/27  暴力偏差行為與健康 
第15週
6/03  行銷與公共衛生 
第16週
6/10  小組討論:企業社會責任及公共衛生的倫理(端容)<BR>
* Harvey, J. A., & Strahilevitz, M. A. (2009). The power of pink: cause-related marketing and the impact on breast canc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6(1), 26-32.<BR>
* Cheng, et al., (2010). Social Marketing and Public Health: An introduction. (book chapter) 
第17週
6/17  健康與文化 
第18週
6/24  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