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性別關係 Gender Relations |
開課學期 |
104-1 |
授課對象 |
學程 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 |
授課教師 |
張珏 |
課號 |
HPM5004 |
課程識別碼 |
848 U104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博雅103 |
備註 |
兼通識A5*。與張心潔合開 總人數上限:140人 外系人數限制:14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41HPM5004_GR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屬於(1)大學部通識課程「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中的性別議題類別;(2)本校「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必修課程;(3)本校「各系所碩士班」、「人口學程」、「領導學程」選修課程。本課程欲培養學生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發現並分析性別不平等現象的能力,具備社會公正與平等的視野乃現代公民不可或缺之精神。本課程由生活點滴出發,學習檢視社會建構「性別」是如何在影響我們的日常行事與處世,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學習區辨各種文化制度的「社會建構」,也明瞭各種群體力量改變的可能! |
課程目標 |
1 引導學生自我檢視個人的性別經驗與影響。
2 培養學生剖析社會建構性別議題的能力。
3 建立學生破除性別岐視的能力與行為。
4 透視各種體制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學習建立性別多元與性別平等的環境。
5 了解何謂[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CEDAW] |
課程要求 |
(1)熟讀當天教材與講義(指定內容會掛到網頁),以俾上課或討論時互動。
(2)每次上課結束後,將指定課前作業或上課和討論心得,提出簡短報告,繳交網路平台。
(3)分固定小組,至多10-13人一組,以俾第三節分組討論。
(4)自選期末團體報告主題,分工蒐集資料,形成共識,提出團體報告。
【注意事項】
(1)每次上課請同學準時於9:10到博雅103教室,聆聽當週課程教授的演講。
(2)第三節課就會請同學移駕到自己所分派到的小組教室內,由各分組助教帶領指定內容或前堂課程的小組討論。
(3)點名、請假方式:
A.每次上課都會進行隨機點名。遲到或無故曠課都會做為評比學期分數的參考依據。
B.遲到的同學請自行找分組助教登記,如果助教沒有登記到,將直接以無故曠課登記之。
C.如果遇到特殊狀況,同學確有請假需求時,請上學校系統請假,並請務必於上課前通知自己的分組助教,告知您請假的原因。
D.請假次數:不得超過三次,超過三次者請向分組助教提出相關事由證明。
(4)課後心得繳交:
A.每周上課後請到Ceiba網站中性別關係課程的「作業區」依作業說明,繳交心得。
B.繳交次數。本學期課程共計有13次上課,以及分組期末報告聆聽心得,所以需繳交心得的次 數共計14次。我們會綜合同學繳交次數與心得內容評分。
C.繳交字數:每次心得的字數請控制在下限500字至上限1000字內。字數的限制是希望同學能充分表達個人的學習成果,同時又訓練精簡有效的表達技巧。
D.繳交時間:考量使同學更有效率且更充實地學習,請務必在每次上課後的兩周內線上繳交。CCeiba作業區上對遲交者仍是採開放性接受,只是會註記成紅色遲交。
E.線上繳交。心得請務必以電子檔形式線上繳交至Ceiba網站。助教會於閱讀過後,適度在網站上給予學習回饋,屆時請同學上網觀看,也非常歡迎持續討論。
F.特別強調!加退選導致一些同學未參與前兩次上課,課後心得仍需依作業說明繳交。
G.此外有另一作業空間是對參加相關研討會或活動的心得上傳處。請附上相關証明(研習證明、或照片等)。
(5)學習資源:
A.課程內容。請於每周上課程前一天,即周三晚間,再次確認Ceiba網站的課程內容,並下載資料。為提倡環保減少紙張浪費,上課當天我們將不會提供紙本資料。課程之後如果授課老師還有提供其他教材,助教也會盡快上傳。
B.小組討論內容:部分會在前一週,或是作業區上告知同學下週討論的內容,需要各自準備帶到小組討論,例如網站查詢、簡報分享等。(小組記錄於網站討論區)
C.其他。老師與助教會不定時在Ceiba課程網站上的公布欄張貼與性別有關的時事議題或研討會訊息,請同學留意。
D.課程網站內尚有即時討論區與資源分享,非常歡迎各位同學做各式的分享與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四 08:20~09:20 |
參考書目 |
Magezis, J.(2000) 《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
Wharton, A.S. (2005).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lden, MA: Blackwell.
Saul, J. M. (2003). Feminism: Issues & Arguments.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A.(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
Connell, R (2011)《性別的世界觀》。台北:書林。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
何春蕤 (2003) 《跨性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畢恆達(2004) 《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洪文龍(2006) 《GQ男人在發燒》。臺北:女書。
賴孟泉、紀品志(2009) 〈不再是醫師:簡述當代精神醫學對性傾向的觀點〉。《輔導季刊》,4,58-70。
吳易叡(2012) 〈同志與現代精神醫學在臺灣──研究、態度與媒體互動小史〉。論文發表於「當我們同在異起:同志與精神醫療研討會」,臺南:成大醫學院第三講堂。
吳台齡(2012) 〈批判精神科醫師的基督信仰實踐〉。論文發表於「當我們同在異起:同志與精神醫療研討會」,臺南:成大醫學院第三講堂。
洪兆嘉、張玨(2006) 〈正視女性飲酒問題:性別角度的初探〉。《臺灣衛誌》,25(6),419-429。
張玨、張心潔(2006) 〈臺灣菸害防治政策的性別分析:以女性吸菸為例〉。《臺灣衛誌》, 25(2),115-124。
張宏誠(2000) 〈性傾向歧視審查基準之研究──從「性別平等」論同性戀者平等權基礎〉。《東吳法律學報》,12(2),47-87。
張金權(2012) 〈誰是有牌的性變態?──法與精神醫學之「性別認同」政治〉。《婦研縱橫》,97,48-59。
黃長玲(2008) 〈民主深化與婦運歷程〉。收於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
李廣均(2002) 〈男人的名字和女人的名字﹕以「國家考試金榜題名錄」中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四年考試
及格人員為例〉。《女學學誌》,13,219-260。
彭渰雯(2005) 〈在「宰制」和「需求」之外──性消費者論述的女性主義分析〉。《女學學誌》,
|
指定閱讀 |
1 隨堂講義。
2 婦女人權學習手冊。心理出版社 2005。
3 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巨流,2012。
4 女學學誌,相關文章。
5 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6 其他相關書籍與文章、影片等。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參與課外指定研討會 |
5% |
加分 參加一次課外相關研討會或活動,加一分 |
2. |
出席與小組討論 |
15% |
|
3. |
作業、 課後心得 |
20% |
|
4. |
小組團體報告 |
25% |
|
5. |
期末考 |
4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7 |
性別平等教育與性別關係 |
第2週 |
9/24 |
性別與公共參與 (黃長玲) |
第3週 |
10/01 |
婦運與同運 (王雅各) |
第4週 |
10/08 |
性別與歷史:生活中的性別 (林維紅) |
第5週 |
10/15 |
男女交往的法律議題 (林秀怡)
講義請上網 "做親密,愛自主" 手冊
http://www.awakening.org.tw/active/3/index.html |
第6週 |
10/22 |
性別與運動 (曾郁嫻) |
第7週 |
10/29 |
性別與遷移:跨國比較 (張心潔) |
第8週 |
11/05 |
性別與宗教 (鄒逸蘭) |
第9週 |
11/12 |
性別與自我認同 (許欣瑞) |
第10週 |
11/19 |
性別與科技 (吳嘉麗) |
第11週 |
11/26 |
從國族、階級與性別談「慰安婦」 (康淑華) |
第12週 |
12/03 |
性別平等與性健康 |
第13週 |
12/10 |
性別與健康 (張菊惠) |
第14週 |
12/17 |
性別與災難 |
第15週 |
12/24 |
分組報告 |
第16週 |
12/31 |
分組報告 |
第17週 |
1/07 |
期末考 |
第18週 |
01/14 |
總檢討與補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