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性別關係 Gender Relations |
開課學期 |
101-1 |
授課對象 |
學程 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 |
授課教師 |
張珏 |
課號 |
HPM5004 |
課程識別碼 |
848 U104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博雅101 |
備註 |
兼通識A5*。 總人數上限:26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11gender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屬於(1)大學部通識課程「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中的性別議題類別;(2)本校「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必修課程;(3)本校「各系所碩士班」、「人口學程」、「領導學程」選修課程。本課程欲培養學生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發現並分析性別不平等現象的能力,具備社會公正與平等的視野乃現代公民不可或缺之精神。本課程由生活點滴出發,學習檢視社會建構「性別」是如何在影響我們的日常行事與處世,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學習區辨各種文化制度的「社會建構」,也明瞭各種群體力量改變的可能! |
課程目標 |
1 培養學生自我檢視個人的性別經驗與影響。
2 培養學生剖析社會建構性別議題的能力。
3 建立學生個人破除性別不岐視的能力與行為。
4 透視各種體制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學習建立兩性平等的環境。
|
課程要求 |
(1)熟讀當天教材與講義(會掛到網頁)。
(2)分固定小組,至多十人一組,課堂討論
(3)自選期末團體報告主題,分工蒐集資料,形成共識,團體報告。
(4)請準時出席,且於當天課後繳交隨堂討論或相關課前作業。
(5)每次上課結束後,請寫一頁簡短上課心得,繳交網路或平台。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四 08:00~09:00 備註: by appointment |
參考書目 |
卡維波(1997) 〈什麼是酷兒?──色情國族〉。收於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
231-243。臺北:元尊。
Magezis, J.(2000) 《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
Wharton, A.S. (2005).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Malden, MA: Blackwell.
Saul, J. M. (2003). Feminism: Issues & Arguments.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A.(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
Connell, R (2011)《性別的世界觀》。台北:書林。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
何春蕤 (2003) 《跨性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畢恆達(2004) 《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洪文龍(2006) 《GQ男人在發燒》。臺北:女書。
賴孟泉、紀品志(2009) 〈不再是醫師:簡述當代精神醫學對性傾向的觀點〉。《輔導季
刊》,4,58-70。
吳易叡(2012) 〈同志與現代精神醫學在臺灣──研究、態度與媒體互動小史〉。論文發
表於「當我們同在異起:同志與精神醫療研討會」,臺南:成大醫學院第三講堂。
吳台齡(2012) 〈批判精神科醫師的基督信仰實踐〉。論文發表於「當我們同在異起:同
志與精神醫療研討會」,臺南:成大醫學院第三講堂。
洪兆嘉、張玨(2006) 〈正視女性飲酒問題:性別角度的初探〉。《臺灣衛誌》,25
(6),419-429。
張玨、張心潔(2006) 〈臺灣菸害防治政策的性別分析:以女性吸菸為例〉。《臺灣衛
誌》, 25(2),115-124。
姚克武、韓文蕙、徐玉珍、謝佳容、張玨(2010) 〈由公共衛生觀點看妓權〉。《女學
學誌》,26,193-218。
張金權(2011) 《役男不死 酷兒不酷 ── 臺灣強迫兵役�勞役制度之法律與性別正義
容許性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張宏誠(2000) 〈性傾向歧視審查基準之研究──從「性別平等」論同性戀者平等權基
礎〉。《東吳法律學報》,12(2),47-87。
張金權(2012) 〈誰是有牌的性變態?──法與精神醫學之「性別認同」政治〉。《婦研
縱橫》,97,48-59。
黃長玲(2008) 〈民主深化與婦運歷程〉。收於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編),《跨戒﹕流
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
李廣均(2002) 〈男人的名字和女人的名字﹕以「國家考試金榜題名錄」中民國六十五
年至七十四年考試及格人員為例〉。《女學學誌》,13,219-260。
彭渰雯(2005) 〈在「宰制」和「需求」之外──性消費者論述的女性主義分析〉。
《女學學誌》,20,131-171。
朱偉誠(2003) 〈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或公民社會〉。《女學學誌》,15,
115-152。
佚名(2003) 〈我和邁克〉。收於哈佛克里姆森報(編),《感動哈佛:成功進名校經典自
傳50篇》。116-
121。台北:先覺。 |
指定閱讀 |
1 隨堂講義。
2 婦女人權學習手冊。心理出版社 2005。
3 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巨流,2007。
4 女學學誌,相關文章。
5 其他相關書籍與文章、影片等。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課後心得、作業 |
20% |
|
2. |
小組討論與出席 |
15% |
|
3. |
小組期末報告 |
25% |
|
4. |
期末考 |
40% |
|
5. |
參與課外指定活動 |
5% |
額外加分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3 |
性別平等教育與性別關係 / 張珏老師(台大健管所) |
第2週 |
9/20 |
婦運與同運 / 王雅各老師(台北大學社會系)
>> 助教:徐欣萍、黃珮茹 |
第3週 |
9/27 |
男女交往的法律議題 / 賴淑玲律師
>> 助教:徐欣萍、黃珮茹 |
第4週 |
10/4 |
性別與公共參與 / 黃長玲老師(台大政治系)
>> 助教:蔡奕屏、潘柏翰 |
第5週 |
10/11 |
性別與媒體 / 洪貞玲老師(台大新聞所)
>> 助教:蔡奕屏、潘柏翰
|
第6週 |
10/18 |
性別與溝通 / 葉德蘭老師(台大外文系)
>> 助教:麥瑞瑜、江坤祐 |
第7週 |
10/25 |
性別與健康 / 張菊惠老師(長榮大學醫管系)
>> 助教:麥瑞瑜、江坤祐 |
第8週 |
11/1 |
性別與運動 / 胡天玫老師(國北教大體育系)
>> 助教:麥瑞瑜、江坤祐 |
第9週 |
11/8 |
CEDAW與反暴力運動 / 嚴祥鸞老師(實踐大學社工系)
>> 助教:徐欣萍、黃珮茹 |
第10週 |
11/15 |
校慶:本週停課一次。原訂課程為「性別與自我認同 / 賴杞豐老師(台灣心理治療學會)」
>> 助教:張金權、江坤祐 |
第11週 |
11/22 |
性別與工作 / 王實之老師(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 >> 助教:梁曉藍、李素音 |
第12週 |
11/29 |
性別與科技 / 林宜平老師(陽明大學科技社會所) >> 助教:梁曉藍、李素音
|
第13週 |
12/6 |
性別與宗教 / 鄒逸蘭修女(精神科醫師、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 助教:張金權、江坤祐 |
第14週 |
12/13 |
分組報告 |
第15週 |
12/20 |
分組報告 |
第16週 |
12/27 |
分組報告 |
第17週 |
1/3 |
期末考 |
第18週 |
1/10 |
期末補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