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數位人文專題
Independent study of Digital Humanities 
開課學期
112-2 
授課對象
電機資訊學院  資訊工程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項 潔 
課號
CSIE7651 
課程識別碼
922 U453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資107 
備註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數位人文」是一個跨領域的新興研究方法,它主要是透過資訊科技,駕馭大數據,從事人文研究,尤其是使用傳統研究方式難以從事的人文研究。本課將用數位人文的方法,探討宋代鄭樵所撰的《通志》。
鄭樵(1104~1162)是兩宋之際的一位學者,他一輩子沒有考功名,但有一個宏大的志向,就是要「集天下之書為一書」,寫一部貫穿中國歷史的通史。在去世前不久,他終於完成了一部兩百卷、近五百萬字的《通志》。《通志》跨越的時間從中國上古的傳説時期到隋末,内容包含144卷的傳記,4卷年表,和52卷的針對20個不同知識主題探討的《二十略》。從12世紀成書到20世紀初,《通志》被絕大多數的學者忽視,只有在清代中期的章學誠(1738~1801)看到它獨特之處。20世紀後透過梁啓超和顧頡剛的慧眼,《通志》開始漸漸被學術界研究,如《二十略》中的《校讎略》被認爲是目錄學的最重要作品之一,但由於《通志》過於龐大,被研究的還僅僅是冰山一角。譬如連梁啓超都認爲《通志》一書,“除《二十略》外,竟不能發現其有任何價值”。
本課將用不同的數位人文的方法,將《通志》全書做一個剖析,重新詮釋《通志》的價值及其在思想史上應有的地位。 

課程目標
本課程目標是讓跨領域的修課學生,透過課程的參與,跨域學習不同學科的思維與研究方法。選擇《通志》為核心,目的是讓學生對數位人文的運用,不再僅只於表面上數位技術與工具的使用,而是深入的進入材料文本,讓工具與文本相互激盪,產生新的研究火花。本課程不但用數位科技發掘人文研究的問題,更期待用數位人文的方法深入觀察這些人文議題的核心,希冀做出不一樣的人文研究。
課程內涵包含以下面向:
 鄭樵與《通志》文本的認識
 《通志》已完成的數位資源
 相關工具與系統的開發、介紹與使用學習
 《通志》相關研究議題的數位人文運用
 
課程要求
(一) 作業說明:
1.本課程從第二週開始即結合實作研習,請學生攜帶個人筆電上課。
2.本課程沒有期中與期末作業,但每一週同學皆需針對該週課程內容撰寫隨堂報告,並於次週上課前繳交,內容可以是課程內容的提問、感想或新發想的延伸議題,可以是技術性的也可以是內容性的,字數頁數不拘,報告形式需為書面,但不限形式(word、excel、ppt或程式皆可,只要學生覺得可以充份呈現個人想法,即可)。
(二) 計分方式:10%出席狀況;20%課堂表現;70%隨堂報告。
(三) 加簽須知:
1.未能於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完成選課,欲加簽本課程的同學,請於第一週參與課堂後領取加選號。
2.本課程開放本校及跨校聯盟人文學院各科系所選修,學分認定請修課同學依所屬系所院規定辦理。
(四) 防疫措施
1. 開學後加選事宜請參照(三)
2. 本課程採實體上課,所有防疫措施依學校相關規定執行與調整。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2–8小時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23192
https://inindex.com/literature/bookDetails/1132826084889612290
https://inindex.com/literature/bookDetails/1132825430771126273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狀況 
10% 
 
2. 
課堂表現 
20% 
 
3. 
隨堂報告與討論 
70%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作業繳交方式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考試形式
書面(口頭)報告取代考試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