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法哲學專題一
SEMINAR ON PHILOSOPHY OF LAW (Ⅰ) 
開課學期
97-2 
授課對象
學程  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陳妙芬 
課號
LAW5101 
課程識別碼
A21 U153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7,8(14:20~16:20) 
上課地點
社法研7 
備註
與大學部合開。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課程進度:(詳細內容參考課程讀本)

週次 日期 主題 指定預習內容 備註
1 2/17 課程介紹
2 2/24 重返語用學的源頭 Viana, Vico and the Grounds of Pragmatics
3 3/3 語言、行動、歷史 維柯,《新科學》
4 3/10 詩性智慧(現代性批判) 維柯,《新科學》
5 3/17 自然法則 但丁,《神曲》
6 3/24 史詩、悲喜劇 但丁,《神曲》
7 3/31 小說的公共想像 Nussbaum, Poetic Justice
8 4/7 文學選讀(一) Dickens, Hard Times 觀看
電影
9 4/14 現代詩人法官(一) Nussbaum, Poetic Justice 期中考週
10 4/21 現代詩人法官(二) Nussbaum, Poetic Justice
11 4/28 平等:階級與性別的展演性 Sayer, 《階級的道德意義》
12 5/5 歷史目的論 (1)Pompa, Vico’s Theory of the Causes of Historical Change
(2)Paparella, Vico’s Poetic Philosophy within Europa’s Cultural Identity
13 5/12 詩性與理性 蔡瑞霖,《詩性與理性》
14 5/19 詩性復歸 蔡瑞霖,《宗教哲學與生死學》
15 5/26 文學選讀(二) 神曲的再詮釋(神曲或美夢成真) 觀看
電影
16 6/2 習作報告(一) 期末作業主題報告
17 6/9 習作報告(二) 期末作業主題報告

 

課程目標
主題:詩性懲罰(Poetic Justice)

「詩性懲罰」(poetic justice,或譯「詩性正義」)是人類社會最早的一種對於自然正義的想像。「自然」有時間、空間與複雜結構性的多維向度,雖然人主觀意識的有限理解力總是難以掌握自然的全貌,但亙古以來重要的哲學家們卻從不放棄對自然的全面理解和詮釋,法哲學更從自然與理性的思考中提出歷史共業與詩性懲罰的觀念,從自然歷史的角度闡述正義的理念與實踐。本學期選讀但丁的《神曲》與維柯的《新科學》,從他們這兩本屬於前科學時期的經典作品,帶領同學接觸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詩性懲罰與正義觀,接著再介紹由當代女性主義哲學與政治自由主義代表納斯邦所提出的「詩人法官」的概念,進一步比較現代理性主義的「詩性正義」概念與非理性主義之差異。理解和掌握「詩性」與「理性」的對比方法是探索此一課題的重要入門學問,因此課程中亦穿插閱讀相關文獻,以求對詩性懲罰有一概論性的理解。
 
課程要求
評分方式:
(1)修課同學應預習每週指定的文獻、參與討論,並且選定至少一週課程指定的內容,在課堂上做隨堂口頭報告,報告時須提供大約500-1000字的報告大綱。
(2)每人應選定與課程相關的主題,在期末發表習作報告,並在6月19日之前按規定繳交一篇期末習作論文,論文字數約在6000-10000字之間(研究生應交約8000-10000字)。
(3)每位同學的口頭報告、課程參與和期末作業均列入學期總成績評量。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一)學術著作:

Auxier, Randall E. Imagination and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Vico: A Critique of Leon
Pompa’s Recent Work.
Martha C. Nussbaum, Poetic Justice: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Public Life.
Boston, Mass.: Beacon Press, 1995.
Paparella, Emanuel L. Vico’s Poetic Philosophy within Europa’s Cultural Identity,
2007.
Pompa, Leon Vico’s Theory of the Causes of Historical Change, Monograph Series
No. 1, The Institute for Cultural Research.
Radbruch, Gustav Rechtsphilosophie, eds. Ralf Dreier and Stanley L. Paulson, UTB
Uni-Taschenbcher Verlag, 1999.
Sayer, Andrew The Moral Significance of Class;《階級的道德意義》,萬毓澤、
陳妙芬譯,台北巨流出版社,2008年。
Viana, Amadeu Vico and the Grounds of Pragmatics.
Vico, Giambattista Scienza Nuova (1744);《新科學》,上、下兩冊,朱光潛譯。
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Vico, Giambattista The New Science of Giambattista Vico, translated from the third
edition (1744) by Thomas Goddard Bergin and Max Harold Fisch,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48.
Vico, Giambattista Selected Writings, ed. and translated by Leon Pomp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蔡瑞霖 《宗教哲學與生死學—一種對比哲學觀點的嘗試》,南華管理學院出版,
1999年。
蔡瑞霖 《詩性與理性—論美學的兩種態度》。
蔡瑞霖 《當代認知現象學—一場關於「所意」觀念的百年論爭》,南華大學出版,
1999年。
陳黎、張芬齡(譯著) 《神聖的詠嘆—但丁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
陳妙芬 〈法律美學〉,台灣法理學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年。

(二)文學著作:
Dante, Alighieri Divina Commedia;《神曲的故事》,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年。
Dickens, Charles Hard Times.
Mrquez, Gabriel Garca 《百年孤寂》。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