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法哲學專題一
Seminar on Philosophy of Law (Ⅰ) 
開課學期
102-1 
授課對象
學程  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陳妙芬 
課號
LAW5101 
課程識別碼
A21 U153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5,6(12:20~14:10) 
上課地點
法研5 
備註
與學士班合開。婦女性別學程。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21Philosophie_law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課程主題】法學方法與詮釋學 (Methodology of Jurisprudence and Hermeneutics)

法學方法論的核心是「法律解釋」,更仔細的說法是:「法學方法論探討法律的分析和解釋,透過解釋以界定法律的適用範圍及效力。」由於法律解釋總是出於解釋者的特定立場,因此法學方法論一直都為解釋學所困擾,十九世紀初受經驗科學方法影響的「歷史法學派」,可說是現代最早提出法律解釋學的法學理論流派,主要代表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提出的法解釋方法及法體系論,透過翻譯和引介,至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中文世界的法學理論和實務。然而,經過十九世紀中歐洲人文社會科學方法的論戰,歷史法學派的解釋學漸漸被修正或取代,後起的法學方法論雖仍採用「解釋方法」一詞(Savigny的用語),但內容上已經做了非常多的調整、補充或修改,甚至已使過去源於歷史法學派的法解釋學面目全非。受到「哲學詮釋學」(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興起的影響,二十世紀以後,許多著名法學家基於對解釋者立場的反省,產生對法律文本和法律效力全新的觀點,一場具有改革及顛覆性的方法論轉向—「詮釋學的轉向」(”the hermeneutic turn”),悄悄地在歐陸及英美法學界發展,因此有別於以往的解釋學,我們將歷經詮釋學轉向的法學方法論及其提出的解釋學通稱為「法律詮釋學」(hermeneutics of law)。


「詮釋學」(hermeneutics)本身並不是一個統一或確定的概念,有時與「解釋的藝術」(the art of interpretation)、「理解的方法」(the methods of understanding)或「理解的藝術」(the art of understandings)混用,這裡我們不妨將「詮釋學」定位為一門「理解的藝術」,因這是最不容易引起誤解的用法。如此,「法律詮釋學」實際上就是一門理解法律的藝術,從學理及思想方法分類上,還可大致區分下列六種詮釋學取徑:

(1)Heidegger-Gadamer approach (理解世界、存有、傳統及歷史)
(2)Neokantian-Ricoeur approach(自我反思、存有者、文本及實踐)
(3)Nietzsche-Deleuze approach(權力、文化階層與價值)
(4)Marxist-critical approach (政治、經濟、法律剝削與自由)
(5)Analytical-hermeneutic approach(語用、意圖、法律意識與溝通)
(6)Psychoanalytical-queer approach (性別、法律與規訓)

由於近年國際有一股新的Ricoeur學趨勢,而台灣目前卻極少有人接觸上述第二種哲學詮釋學取向,更不了解它對法學方法的重要影響,因此這學期將以此為重點,藉由當代法國重要哲學家Paul Ricoeur的著作,介紹這支詮釋學如何探討解釋者立場和客觀解釋等問題,同時搭配選取中文世界法學方法論文獻和個案實例,帶同學認識這套詮釋學如何實際運用於法學方法、法律解釋以及理解法律效力。
 

課程目標
近年國際有一股新的Ricoeur詮釋學趨勢,而國內仍極少有人接觸他的哲學詮釋學,更不了解這對法學方法的影響,因此這學期將藉由當代法國重要哲學家Paul Ricoeur的著作,介紹這支詮釋學如何探討解釋者立場和客觀解釋等問題,同時搭配選取中文世界法學方法論文獻及個案實例,帶同學認識這套詮釋學如何實際運用於法學方法、法律解釋以及理解法律效力。 
課程要求
【評分及課程要求】
(1)修課同學應預習每週指定的文獻、參與討論,並且分配課程指定的內容,在課堂上做隨堂口頭報告,報告時須提供大約500-1000字的報告大綱。(平時分數,佔學期成績25%)
(2)修課同學每人輪流紀錄課程內容與討論,並且提供約2000-3000字左右書面紀錄。(書面記錄分數,佔學期成績25%)
(3)期末安排每人發表學習心得、閱讀或研究進度,並在期末指定日期之前按規定繳交一篇約8000字左右的研究論文。(期末作業成績,佔學期成績5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指定閱讀】
(上課使用Ricoeur原著英譯本,同學可參考法文原版,亦可輔助參考中譯本。)
1.Paul Ricoeur (1969). Le conflit des interpretations. essais d’hermeneutique, aux Editions du Seuil, Paris.

2.Paul Ricoeur (1974). The Conflict of Interpretations. Essays in Hermeneutics, ed. Don Ihd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3.Paul Ricoeur (2008).《解釋的衝突》(簡體中文譯本)。台北:商務印書館。

4. Karl Larenz (1992/1996). 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初版,1996年。台北:五南出版。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黃筱慧、沈清楷主編 (2013). 《哲學與文化》,呂格爾百年專題,第40卷,第7期(革新號第470期)。

Ricoeur and Law:
1. Ricoeur, The Just (Le Juste).
2. Ricoeur, Reflections on the Just (Le Juste 2).
3. Ricoeur, “Le Juste, la justice et son echec,” in Paul Ricoeur, eds. Myriam Revault d’Allones and Francois Azouvi (Paris : Editions de l’Herne, 2004).
4. Ricoeur, “Le juste entre le legal et le bon,” in Lectures 1.

Other related works:
1.Ricoeur, Paul. 2004. 《活的隱喻》,汪堂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Ricoeur, P. 2005. The Course of Recognition, trans. by David Pellau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eorge Taylor:
1.Ricoeur and Just Institutions, PHILOSOPHY TODAY (forthcoming 2013).
2.Ricoeur, Narrative, and the Just, 470 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Taiwan) 145-58 (2013).
3.Reenvisioning Justice, 12:3 LO SGUARDO: RIVISTA DI FILOSOFIA (Italy) 65-80 (2013). Special issue on Ricoeur. Available at: http://www.losguardo.net/public/archivio/num12/articoli/2013_12_George_Taylor_Reenvisioning_Justice.pdf.
4.Legal Interpretation: The Window of the Text as Transparent, Opaque, or Translucent, 10 NEVADA LAW JOURNAL 700-18 (2010).
5.Ricoeur and the Distinctiveness of Legal Hermeneutics, in RICOEUR ACROSS THE DISCIPLINES 84-101 (Scott Davidson ed., Continuum 2010).
6.Law and Creativity, in PHILOSOPHY AND AMERICAN LAW 81-87 (Francis J. Mootz, III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