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
台灣四面環海,東臨世界最大洋區,處西太平洋海上交通門戶,扼東亞南北往來樞紐。 此種海域地理軸心形勢,使臺灣於世界舞台第一次出現時,即是以海洋樞紐之關鍵地位為列強所認識。 此種地理與戰略之重要性,在今日亦未稍有更動。就海上交通概況而言,台灣仍為商務東亞往來要點,就海上戰略位置而言,台灣位居第一島鏈核心位置,具有極特殊的戰略地位,掌握臺灣島就能有效地遏止東海與南海的咽喉戰略通道。亦同時擁有與「第二島鏈」內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途徑。地處東亞戰略鎖鍊咽喉。
就天然資源而言,無庸諱言,現階段台灣缺乏諸多必要戰略物質,如石油、天然氣、煤或鐵等等,近乎完全仰賴進口。但當觸及周邊海域之天然資源,特別是生物性天然資源,因台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間,大陸棚與大洋生態複雜多樣,又親潮由日本北方南下經台灣東北角彭佳嶼、黑潮由南經台灣到日本,因親、黑兩潮交會,尤其像台灣的東北,形成優良漁場,當然使台灣的海洋生態多樣且豐富,此間自然擁有豐富漁業資源。如是天然條件下,台灣附近海域魚種約 2,500餘種,海洋生物物種約佔全球物種的十分之一。非惟近海漁業有所依賴, 更因以往眾多努力,台灣漁獲量世界排名第 20 位,台灣遠洋漁業為世界六大遠洋漁業國之一,鮪魚與魷魚產業分別為世界第一與三名並擁有世界強大航運船隊。
除漁業資源外,台灣所掌控周邊海域,根據相關研究,亦有可能蘊藏著眾多其他天然資源,此間包括在台灣北方東海大陸礁層之石油或天然氣;在台灣南方之可燃冰等等。
導致海域爭端原因眾多,然大致上均不免於:歷史和地理因素;經濟資源因素;戰略部署因素。 台灣周邊海域情勢固然複雜,然若將上述可能導致海域爭端之因素進行分析,同樣發現台灣周邊海域形勢若有所導致海域衝突之可能因素,仍統轄在此等因素之下。
主要可分為東北海域、東邊海域、南邊海域及西邊海域分別進行討論,東北海域涉及了領土主張、漁業資源爭奪、海域劃界等牽動國內外形勢之重要議題;東邊海域則主要包含漁業資源爭奪與航道保持暢通之爭端;南邊海域則涉及海域界限與可能的領土糾葛(南海諸島與巴丹群島);西邊海域更是複雜異常的種種糾葛。
台灣周邊海域情勢因為領土權益延伸問題而更加複雜,台灣所涉及的領土延伸問題包括:海域劃界(北方與南方);「釣魚台列嶼」 (Diayutai Islands);「南海諸島」 (South China Sea Islands);漁業爭端;中國軍事船艦(科學研究船、潛水艇)。
總體而言,台灣現階段應針對不同區域應有不同因應策略,在北部應維持既有漁業狀態與秩序、聯合相關軍事安全;在西部應維持現狀、盡力維持和平;在南部南海諸島可能各類不同措施,因對象而異其措施;在東部維持高度自由航行,對於第一批暫定執法線持續強力維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