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人類世的應用音樂學
Applied Musicology for the Anthropocene 
開課學期
112-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黃佩玲 
課號
GenEdu5024 
課程識別碼
H02E50220 
班次
01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綜503 
備註
本課程以英語授課。開放國北教、臺藝大各2名。A15:文學與藝術、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
總人數上限:7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這是一門實驗性的課程,企圖探索音樂與聲音的研究如何能對陷入危機的星球有所貢獻。由於全球環境急速並持續地變遷,我們也急需面對許多難以理解的新議題與思想。因此,這堂課強調的是跨領域的共同學習。我們將從近年來,描述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造成可觀影響的地層命名--「人類世」--之討論出發,進而在環境音樂學、民族音樂學、聲音研究、環境人文的研究成果中尋找靈感,以協助我們將知識轉為應用,以協力的方式共同激盪出具創意、教育性、倡議性的行動計畫來面對這個星球上共同遇到的種種未來挑戰。當然,音樂與聲音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不過本課程的企圖,是要鼓舞所有人在所有知識與生活領域中都注入對人類世危機的覺察與關注。

*本課程每週以英語講課2小時,並有1小時之分組討論,著重以團體實踐的方式計畫期末報告。本學期另有開授一門「人類世的應用音樂學 02班」,提供以英文為母語或相當程度者修習。* 

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
1. 反思人類如何透過樂動、發聲、與聆聽與其環境和非人類互動。
2. 剖析「人類世」議題與自我生活和環境的關係。
3. 培養跨領域視角,發展批判提問思考、團體合作、與整合不同領域知識框架的能力;運用課程的跨域知識,發揮創意,分組設計一個應用音樂聲音面對某人類世議題的行動計畫。 
課程要求
1. 閱讀與討論:學生應於上課前閱讀指定文章,並完成相關的作業,每週的小組討論課將以作業為基礎進行延伸討論。

2. 合作式學習:學生們將分為4-5人的小組,合作提出一個應用音樂或聲音面對特定人類世議題的行動計畫,形式不拘,每週討論並自行準備各組所需的計畫背景資料。

3. 計畫報告:各組將於期中與期末進行團體口頭報告,分享行動計畫的進度。每組將在公開的部落格平台上呈現英文的書面報告,每位學生並將各自描述其貢獻與學習心得。線上呈現的報告需確認拼音文法無誤,並依芝加哥格式手冊(Chicago Manual of Style)的格式引述參考資料,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襲。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2:10~14:00 備註: Please email me beforehand if you want to chat during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Week 2
- Watch Video: “John Luther Adams: Music in the Anthropocene,” Banff Centre for Arts and Creativity. 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WG0zpPOGcQ

Week 3
- Donna Haraway, Noboru Ishikawa, Scott F. Gilbert, Kenneth Olwig, Anna L. Tsing, and Nils Bubandt. 2016. “Anthropologists Are Talking – About the Anthropocene,” Ethnos, pp. 535-544.

Week 4
- Jeff T. Titon. 2013. "The Nature of Ecomusicology," in Toward a Sound Ecology,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20, pp. 223-235.

Week 5
- Margaret Q. Guyette and Jennifer C. Post. 2016. “Ecomusicology, Ethnomusicology, and Soundscape Ecology: Scientific and Musical Responses to Sound Study” In Current Directions in Ecomusicology: Music, Culture,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pp. 40-46.
Week 6
- Margaret Q. Guyette and Jennifer C. Post. 2016. “Ecomusicology, Ethnomusicology, and Soundscape Ecology: Scientific and Musical Responses to Sound Study” In Current Directions in Ecomusicology: Music, Culture,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pp. 47-53.

Week 7
- Lin, Y-R et al. 2020. “Situating Indigenous Resilience: Climate Change and Tayal’s “Millet Ark” Action in Taiwan,” Sustainability 12(24), (pages 5-17, sections 3.1-3.4).
Week 8
- Lin, Y-R et al. 2020. “Situating Indigenous Resilience: Climate Change and Tayal’s “Millet Ark” Action in Taiwan,” Sustainability 12(24), p. 10676 (pages 1-5, 17-21, sections 1, 2, 3.4 to end).

Week 11
- Christopher Small. 1998/2010. Musicking: the meanings of performing and listening, pp. 1-10.
Week 12
- Eric Clark, Tia DeNora, and Jonna Vuoskoski. 2015. “Music, empathy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Physics of Life Reviews, pp. 61-72 (to end of section 3.4).
Week 13
- Anthony Seeger. 2016. “Natural Species, Sounds, and Humans in Lowland South America: The Kïsêdjê/Suyá, Their World, and the Nature of Their Musical Experience.” In Current Directions in Ecomusicology: Music, Culture,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pp. 89-98.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程參與 
10% 
學生若需請假應在上課前透過NTU COOL信箱與助教聯繫以取得批准;無故缺席將累計扣分。 
2. 
每週閱讀與作業 
20% 
上課前完成當週的指定閱讀及相關作業;部分作業與閱讀以及討論相關,部分將配合課堂內容於上課期間公布。 
3. 
每週團體討論  
15% 
1) 參與由助教主持的討論課,討論每週的閱讀和延伸問題;每週將新分討論小組及組內角色以促進討論。 2) 每週以8/10的基本分起算,積極表現(例如主動提問互動,與小組建立良好討論氣氛,主動與全班分享討論等)將加分;被動參與或不當行為(例如有害言論、從未參與閱讀註解討論等)將扣分。 
4. 
期中團體口頭報告 
15% 
學生應組成4-5人之小組,合作關注一個與人類世相關的緊迫問題。全班應在第6週確定小組成員,期中報告於第9-10週進行。 
5. 
期末團體口頭報告 
15% 
每個小組將在第15-16週報告其合作計畫。 
6. 
期末團體書寫報告 
20% 
每組將團體報告撰寫成期末書面報告(英文的wordpress 部落格文章,鼓勵應用多媒體);每個組員並分別繳交自己的貢獻心得。期末報告需沒有拼音文法錯誤,並遵循芝加哥手冊風格的引用規則,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襲。 
7. 
反思日記 
5% 
學期間有三次反思回顧問答,以整合跨週的課程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以錄影輔助
作業繳交方式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0  第1週
引言與概論

音樂與聲音可以如何與生態、環境、與受損的星球有所關係?我們將評估目前的風險並概覽接下來的行動目標。 
第2週
2/27  第2週
面對人類世

「人類世」是什麼,而音樂表演者與研究者如何回應這個概念? 
第3週
3/5  第3週
人類世的辯論

「人類世」為何被如此命名,而這個名字有沒有辦法告訴我們有關地球現下的的處境? 
第4週
3/12  第4週
環境音樂學的各種「生態」

音樂學者如何引用生態的概念進行研究,而他們的方法與自然科學研究者對生態的理想有起共鳴嗎? 
第5週
3/19  第5週
島嶼的環境音樂學

本週邀請民族音樂學者官元瑜引領我們認識聲音與感知的知識體系,並透過夏威夷傳統舞蹈體驗這種知識建構模式。 
第6週
3/26  第6週
生態與音樂學的合作可能

人文與自然學科之間,有什麼機會透過聲音與音樂的媒介進行合作? 
第7週
4/2  第7週

聲音散步

行走是一種促進自我轉變的教育方式。延續前幾週的生態行走與聲景討論,本週我們將在台大校園內進行「聲音散步」,並分享我們聽到的事物。 
第8週
4/9  第8週
台灣的人文生態學

面對人類世,台灣的社群能如何孕育恢復能力?本週我們邀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林益仁老師,來分享他的環境行走研究行動與人文生態觀。 
第9週
4/16  第9週
期中報告

各組將報告他們計畫合作面對的人類世議題。 
第10週
4/23  第10週
面對人類世的幾個應用音樂案例

音樂學者、藝術工作者、與倡議者應用音樂與知識於改善社會的案例,能帶給我們什麼概念工具與啟發?我們這週從思考Praxis (實踐反思) 出發, 關注幾個透過應用生態音樂學試圖改變人類世軌跡的案例。 
第11週
4/30  第11週
從「音樂」到「樂動」

我們將轉換思考模式,從視「音樂」為產品轉換到「樂動」的人類行為,組合一個可以應用於集體面對人類世的音樂工具箱。本週我們關注樂動所啟發的參與實踐、符號學意義、政治、與同理心。 
第12週
5/7  第12週
樂動能做些什麼?

本週我們持續組合面對人類世的音樂工具箱,關注樂動所啟發的情感、自我與社群、健康與療癒。 
第13週
5/14  第13週
多物種的親屬關係

聲音與聆聽如何拓展了我們對人與非人物種之關係的理解? 
第14週
5/21  第14週
不只有人的環境關係性

聆聽與樂動如何協助人們在不同環境中與水和土地建立各種關係? 
第15週
5/28  第15週
期末報告與討論(一)

我們嘗試整合本學期的討論於實際運用的計畫。
第1-5組報告 
第16週
6/4  第16週
期末報告與討論(二)

我們嘗試整合本學期的討論於實際運用的計畫,並回顧整門課的學習體悟。
第6-10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