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教育實踐課程(二)中學服務 Educational practice (II) Middle school |
開課學期 |
111-2 |
授課對象 |
學程 中等學校教育學程 |
授課教師 |
王秀槐 |
課號 |
EduTch3003 |
課程識別碼 |
P01 0035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6,7(13:20~15:10) |
上課地點 |
|
備註 |
限教程修習,實踐課程,108新制課程,不列入舊制26學分,上課地點:請洽中心。 總人數上限:25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提供師資生赴中學(鄰近台大的和平高中)、引導高中生進行跨領域主題探究課程規劃之教育實踐機會。108課綱推行後,探究課程為高中生培養「帶著走的探究力」的重要項目,學生將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探究者;而跨領域則是為了因應全球化與國際化所帶來的快速轉變。因此引導高中生主動探索真實生活情境中跨領域的議題,乃為未來老師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因此,本課程中師資生將透過設計「培養探究超能力~跟著台大老師探討有趣的跨領域議題」的微課程(微課程介紹影片:https://youtu.be/ewUmMsCAbVM),引導高一學生針對真實情境中的有趣議題,進行探究。透過此過程,師資生將習得跨領域探究之理念、課程規劃、教學與引導方法,以期成為符應108課綱新趨勢之未來教師。
|
課程目標 |
修習本課程的同學將學到:
1.掌握跨領域主題探究的要點與引導方法。
2.能夠選擇有興趣的主題,設計完整的微課程
3.有機會赴鄰近台大的中學實地教學,增進現場教學能力 |
課程要求 |
1. 積極參與課程活動與討論。
2. 準時閱讀課程資料、完成繳交規定作業。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五 16:00~17:00 |
參考書目 |
1.鐘建坪(2010)。引導式建模探究教學架構初探。科學教育月刊,328,2-18。doi:10.6216/SEM.201005_(328).0001
2.林冠宇(2019)。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淺談跨領域學習。清華教育:跨領域學習,99,1。
3.蔡宛真、林怡汝(2019)。跨領域學習-訪談林秋斌教授。清華教育:跨領域學習,99,2。
4.國立嘉義大學實驗教育中心。PBL 現象本位/專題本位學習。檢自:https://cie.ncyu.edu.tw/innovation.aspx?getId=652E552D87160688 |
指定閱讀 |
1.鐘建坪(2010)。引導式建模探究教學架構初探。科學教育月刊,328,2-18。doi:10.6216/SEM.201005_(328).0001
2.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行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3.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行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4.林冠宇(2019)。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淺談跨領域學習。清華教育:跨領域學習,99,1。
5.蔡宛真、林怡汝(2019)。跨領域學習-訪談林秋斌教授。清華教育:跨領域學習,99,2。
6.國立嘉義大學實驗教育中心。PBL 現象本位/專題本位學習。檢自:https://cie.ncyu.edu.tw/innovation.aspx?getId=652E552D87160688
7.陳佩英、愛思客團隊、鄭美瑜、黃琪、鄭毓瓊、魏秀蘭…王敏芬(2017)。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 初階工作坊實踐手冊。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團隊
8.藍偉瑩(2018)。素養導向教學培力講師共備工作坊的籌備與課程設計-跨領域課程設計。檢自:https://reurl.cc/pMMQXe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探究議題與診斷書口頭報告及簡報 |
20% |
1.針對有興趣的主題進行探究,並思考高中生可能會遭遇的挑戰。
2.課堂中提供機會進行討論。
3.僅須用PPT進行口頭報告。 |
2. |
教案設計與實際教學 |
40% |
1.針對跨領域主題探究設計微課程教案。
2.在赴中學上課前,進行試教與演練。
3.實地教學與課後反思討論 |
3. |
期末成果報告 |
20% |
1.針對微課程教學進行討論與反思。
2.本作業僅須用PPT進行口頭報告,不需繳交書面報告! |
4. |
課堂與實地參與 |
20% |
課堂參與、出席率 |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
上課形式 |
|
作業繳交方式 |
|
考試形式 |
|
其他 |
由師生雙方議定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4 |
課程簡介
跨領域探究理念 |
第2週 |
3/3 |
探究歷程-發想與反思(3/4-3/9線上議題探究報告與討論) |
第3週 |
3/10 |
學生特質與教案設計 |
第4週 |
3/17 |
跨領域探究教案演練與討論(一) |
第5週 |
3/24 |
跨領域探究教案演練與討論(二) |
第6週 |
3/31 |
W1和平高中微課程:跨領域主題探究(一)(4/1or4/2線上教學反思) |
第7週 |
4/7 |
W2和平高中微課程:跨領域主題探究(二)
|
第8週 |
4/14 |
自主學習(不到班) |
第9週 |
4/21 |
W3和平高中微課程:跨領域主題探究(三)
|
第10週 |
4/28 |
W4和平高中微課程:跨領域主題探究(四) |
第11週 |
5/5 |
W5和平高中微課程:跨領域主題探究(五) |
第12週 |
5/12 |
成果發表籌備討論 |
第13週 |
5/19 |
自主學習(不到班)(持續引導學生完成成果報告) |
第14週 |
5/26 |
W6和平高中微課程:成果發表-學生跨領域主題探究成果 |
第15週 |
6/2 |
期末成果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