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教育概論
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 
開課學期
98-1 
授課對象
中等學校教育學程  
授課教師
田芳華 
課號
EduTch5101 
課程識別碼
P01 U0010 
班次
01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備註
非教育學程學生可修-限5人,教育基礎課程,新聞207。
總人數上限:25人
外系人數限制: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1introedu1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介紹教育的基本理論、我國教育現況、和當今主要議題。上課以教師講授、課堂討論、外賓演講、實地蒐集資料、小組作業、學生報告等方式並行。希望培養具備敏銳思考和行動能力,且視野寬廣的未來教育工作者。
 

課程目標
本課程欲培養學生具備下列興趣和能力:
一、 對從事教育事業的興趣。
二、 具備教育學的基本概念。
三、 瞭解我國教育現況。
四、 找尋和運用教育相關文獻資源的能力。
五、 對教育時事議題的敏感度與分析能力。

對應師資培育中心核心能力
一、 充實對教育理念與體制之認識
二、培養課程、教學與評量之之能
三、 提升學生輔導與班及經營之能力
四、 增進多元創新與溝通領導之能力
五、 養成自省、敬業與關懷社會之態度
 
課程要求
講義
上課所需講義,請自行決定是否影印購買。

評量方式
一、 出席與課堂參與 20%:出席情況良好、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者加分。遲到、早退、蹺課、上課做其他事、未參與討論發言者一律扣分。
二、 作業A 20%:找尋教育參考資料
三、 作業B 20%:印象教育
四、 作業C(小組報告) 40%:各組主題不同

作業說明
(一)一般說明
1. 作業分為A、B、C三類。A、B、C三類作業都要交書面報告和電子檔。其中A、B類會隨機點個別學生上台報告,C類作業需小組合作進行口頭報告。A、B類作業以個人表現評量。C類小組作業之評分有個人口頭報告和小組整體表現兩種,各佔C類作業的一半。
2. 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師資培育的重點項目。因此,每位學生都要上台報告。不作口頭報告者(不能只負責放投影片),個人口頭報告以零分計算。
3. 小組之組成:以異質為原則,視修課人數而定,原則上每組3─4人。
4. 輪到口頭報告之小組最晚需在前一天將報告大綱和投影片電子檔寄給任課教師過目,以利教師備課。
5. 報告組口頭報告時,該組學生須發報告大綱給班上同學。
6. 口頭報告每組40分鐘,其中包含提出一個和報告主題相關的問題供班上共同討論。課堂另留10分鐘由老師做評語和補充。報告者請注意控制時間。
7. 小組報告評分:
8. 不得抄襲或剽竊他人作品。抄襲或剽竊他人作品者,本科學期總成績一律以零分計算。
9. 繳交:書面作業需於本學期作業截止日時繳交。書面報告和電子檔皆須繳交。凡抄襲之作業以零分計算,遲交作業扣分。

(二) 作業大類和主題
A類:尋找教育參考資料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習教育學程的課,應該學會如何找尋教育領域內的參考資料。請用台大圖書館館藏 、ERIC (可用EBSCO(host)系統)、聯合資料庫、教育論文全文索引資料庫等相關資源,練習找尋下列資料,並嘗試用APA之參考書目格式呈現所找資料:
(1) 找尋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 並記錄該書在台大的館藏地、索書號和借閱狀態。
(2) 利用ERIC找尋 Kennedy M. M. 所寫之期刊論文Contribut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research on teacher qualifications. 請寫出該文所刊登之西元年代、期刊名稱、卷期和頁數。
(3) 找尋和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s )主題有關的中英文期刊論文各一篇。請寫出所使用的資料庫名稱或搜尋系統,並記錄該期刊論文完整資訊,包括作者、出版日期、論文題目、期刊名稱、卷期和頁數。
(4) 找尋有關十二年國教最近六個月以內的相關新聞二篇。

B類:印象教育
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請你用數位相機或手機記錄你心中對教育的所思所感。只要一張照片,配上500字以內的文字,記錄你對目前教育現況的感動、憤怒、哀傷、感謝、喜悅或期待。拍攝記錄之教育階段僅限於國中、高中和高職。若拍攝對象為人物,請先獲得對方同意才能進行拍攝。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不得抄襲或剽竊他人作品。本作業每個人都要交照片和文字說明之電子檔與書面檔。但是否會上台作口頭報告,則以隨機點名或其他方式決定。數位相機可向本中心依照相關規定辦理商借(例如當天歸還、善盡保管責任)。

C類:讀書摘要心得報告類
從下列不同的主題中,挑選一個主題。針對該週主題所列的參考資料和小組自行尋找的參考資料整理,在此主題範圍內自訂題目,寫成心得報告。
(1)非傳統學校
(2)多元智慧和學習風格
(3)多元入學
(4)課程與教材
(5)教師效能
(6)學生輔導──教育電影賞析
從下列不同影片中至少選擇二個影片,就師生關係、班級經營、學生輔導、親師關係或其它不同面向作適當的分析與比較
a. 十月的天空:多媒體服務中心 (VD) 987.83 4044-7
b. 春風化雨:多媒體服務中心 (VD) 987.83 4044-7
c. 放牛班的春天:多媒體服務中心 (VV) 987.83 7760-3
d. 小孩不笨I:多媒體服務中心 (VV) 987.83 3381
e. 小孩不笨II:多媒體服務中心 (VV) 987.83 3381-1
f. 一個都不能少:多媒體服務中心 (VV) PN1995.9.C47 N6z 2000
g. 魯冰花:多媒體服務中心 (VV) 987.83 2684-9
h. 街頭日記:多媒體服務中心 (VV) 987.83 4060-3
i. 我和我的小鬼們 DVD發行日期:2009 年 06 月 05 日
已向圖書舘薦購
(7)教育理念與現場
I. 學校:選定一所國中、或高中、或高職
II. 訪問對象:該校之教師和校長(教師和校長至少各一人,鼓勵優先訪問獲得Power Teacher獎、Super Teacher獎、或金鐸獎之教師得主)
III. 訪問主題:在這些受訪者眼中,什麼是教育?好的教育?怎樣算是好老師?當前國內教育現場的問題和因應之道?也可兼及教師和校長從事教育志業的心路歷程與對師培生的期望和勉勵。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一 13:00~14:30
每週一 17:30~18:00
每週四 13:00~14:30
每週四 17:30~18:00 備註: 請事先約好時間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王文科主編 (2002)。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6)。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林玉体 (1998)。教育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徐宗林等(2007).教育導論。台北:五南。
秦夢群主編 (2004)。教育概論。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鈿富(2006)。教育概論。台北:三民。
陳迺臣主編 (2000)。教育導論。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雄主編 (1996)。教育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主編(2002)。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台北:學富。
歐陽教主編 (1998)。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孫國華、施宏彬、林乃慧(2006)。教育學導論。高雄:麗文。
王克難(譯)(1984)。夏山學校。台北:遠流。(Neill A. S., 1967)
田耐青(譯)(2002)。統整多元智慧與學習風格──把每位學生帶上來。台北:遠流。(Silver, H.F., Strong, R.W. & Perini, M. J., 2000)。
朱台翎(1993)。森林日記:森林小學的教育,1990~1992。台北:書泉。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李平(譯) (2003)。經營多元智慧(增定版)。台北:遠流。(Armstrong, T., 2000)。
李雅卿(1997)。種籽手記。台北:遠流。
林心茹(譯)(2001)。培養反思力。台北:遠流。(Paris, S. G. & Ayres, R. L.,1994)
林志忠等著(2003)。E世代教師的科技媒體素養。台北:高等教育。
林美玲(2001)。多元智力理論與課程統整。高雄:復文。
邱如美(譯)(2000)。親師新主張。台北:天下遠見。(Anne W. D., & Jean L. K., 1999)
姜添輝(2002)。 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等教育。
張明輝(主編)(2004)。教育政策與教育革新。台北:心理。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德銳等(2001)。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系統。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梁雲霞(譯)(2000)。多元智慧與學生學習成就。台北:遠流。(Campbell, B.,1999)
許麗玉(譯)(1986)。老師怎樣跟學生說話。台北:大地。(Ginott, H. G., 1972)。
陳保朱(譯)(2002)。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台北:時報。(大江建三郎,1994)。
黃光國(2004年3月10日)。理性的呼喚。中國時報。
劉世閔(2005)。社會變遷與教育政策。台北:心理。
歐申談(譯)(1993)。教師效能訓練。台北:新雨。(Gordon, T.,1970)。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雙葉。
戴明國編著(2005)。教育原理、制度與實務。台北市:高等教育。
簡茂發和李琪明(2001)。當代教育指標。台北:學富。
侯文詠(2003)。危險心靈。台北:皇冠文化。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2008年9月16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all
王保進(2003)。從標竿化探討教師績效評估。教育資料與研究,53,20-27。
王振世、蔡清中(2008)。台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東南亞、大陸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比較。教育政策論壇,11(2),75-105。
王麗雲和甄曉蘭(2009)。社會學取向的教科書政策分析。教科書研究,2(1),1-28.
田弘華和田芳華(2008)。大學多元入學制度下不同入學管道之大一新生特性比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 (4),481-511。
田芳華(2009)。資訊素養與學習風格關係之實徵研究:以大三學生為例。教育  學刊,32,79-117。
田芳華和傅祖壇(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比較。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209-233。
呂燕卿、林文生、陳文典、高麗真、游自達、薛梨真、楊國揚、林純如、陳簾筑、張蓓玲、余霖、張佩琪和楊正傑(2008)。論壇:審定制教科書內容多元化及品質議題。教科書研究,2(1),107-163。
林煥民(2007)。我國推行教師專業評鑑政策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0(3),103-142。
紀惠英和林煥祥(2009)。從PISA測驗結果看九年一貫課程成效與高中職學生成績的差異。教育政策論壇,12(1) ,1-39
許育典和陳碧玉(2009)。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零體罰政策。教育政策論壇,12(1),107-140
陳淑敏、廖遠光、張澄清(2008,8月)。少子化趨勢與教育改革之民意調查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1(3),1-31。
馮丹白、陳信正(2007)。 高中職社區化教育政策實施成效與問題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0(2),123-164。
黃政雄(2002)。全人教育。2008年9月16日,取自:http://www.cses.tcc.edu.tw/upfiles/school/board/Class_1162_HEL01.doc
楊深坑(2008)社會公義、差異政治與教育機會均等的新視野。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4), 1-37。
詹美華(2008)。教科書市場化議題之論述分析。教科書研究,1(2),1-28。
劉美慧、黃嘉莉、康玉琳(2007)。台灣教師評鑑制度之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5(3), 37 - 68 。
賴志峰(2008)。一所公辦民營國民中小學課程領導之研究:課程領導者的基本信念、實際作為與具體效果。教育政策論壇,11(1),107-145。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與課堂參與 
20% 
出席情況良好、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者加分。遲到、早退、蹺課、上課做其他事、未參與討論發言者一律扣分。 
2. 
作業A 
20% 
找尋教育參考資料 
3. 
作業B 
20% 
印象教育 
4. 
作業C(小組報告) 
40% 
各組主題不同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7  課程介紹與導論 
第2週
9/24  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第3週
10/01  教育學的基礎(一) 
第4週
10/08  教育學的基礎(二) 
第5週
10/15  教育學的基礎(三) 
第6週
10/22  教育學的基礎(四) 
第7週
10/29  教育學的基礎(五) 
第8週
11/05  我國教育制度與現況(一) 
第9週
11/12  我國教育制度與現況(二)
教育改革 
第10週
11/19  專家演講 
第11週
11/26  教育議題(一):非傳統學校 
第12週
12/03  教育議題(二):多元智慧、學習風格與多元評量 
第13週
12/10  教育議題(三):課程與教材 
第14週
12/17  教育議題(四):多元入學 
第15週
12/24  教育議題(五):教師效能 
第16週
12/31  教育議題(六):學生輔導 
第17週
1/07  教育議題(七):教育理念與現場
總結 
第18週
1/14  繳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