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教育心理學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開課學期 |
112-1 |
授課對象 |
中等學校教育學程 |
授課教師 |
徐式寬 |
課號 |
EduTch5102 |
課程識別碼 |
P01 U0020 |
班次 |
02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1,2(8:10~10:00) |
上課地點 |
|
備註 |
非教育學程學生可修-限7人,教育基礎課程,上課地點:新聞所203。 總人數上限:4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目的在於介紹目前常見的教育心理學基礎知識。本課程將鼓勵學生對於課堂中所提到的主題,透過自己過去的學習及教學經驗加以反思,以期更瞭解自己對於教學與學習的假設與概念,並在未來教學的現場上,能夠將課堂內的理論與實際情況連結。 |
課程目標 |
具體而言,本課程對學生有以下的期望:1)學習目前的教育心理學相關知識及其應用;2) 能夠瞭解及掌握學生的發展與心理狀況;3) 能夠分辨教學方法與學習策略之適用情況;4) 反省自己對教與學所擁有的觀點與邏輯;5) 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理念、思維、與學習態度。 |
課程要求 |
1. 課前預習,課中參與,課後反思
2. 對學生發展、學習與個別差異具有興趣與熱誠
3. 積極參與課程活動與討論
4. 準時完成繳交規定作業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4-8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葉重新(2011)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重修二版。台北:東華。
張文哲譯(2021)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Slavin原著),第四版。台北:學富文化。
陳奎伯、顏思瑜譯(2009)教育心理學—為行動而反思。(O’Donnell, A. M, Reeve, J. & Smith, J. K. 原著)。台北:雙葉書廊。
陳宥儒等譯(2008)教育心理學(Sternberg & Williams原著)。台北:禾楓。 |
指定閱讀 |
Ormrod, J. E. 原著,白惠芳 、林梅琴、陳慧娟、張文哲譯(2011)。教育心理學。台北:洪葉。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7 |
課程介紹
東西方教育定義差異
教師知識與決策 |
第2週 |
9/14 |
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
認知與語言發展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
第3週 |
9/21 |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個人與社會的發展
人格與自我感的發展
同儕關係與理解的發展 |
第4週 |
9/28 |
教師節放假一次 |
第5週 |
10/5 |
道德與利社會行為的發展
團體差異:文化及族群、性別、社會經濟
|
第6週 |
10/12 |
反思一 討論 |
第7週 |
10/19 |
個別差異:智力、認知風格傾向 |
第8週 |
10/26 |
期中考 |
第9週 |
11/2 |
學習與認知歷程與學習策略 |
第10週 |
11/9 |
知識的建構與遷移及教學策略 |
第11週 |
11/16 |
較高層次的認知歷程 |
第12週 |
11/23 |
行為取向的學習理論 |
第13週 |
11/30 |
社會認知取向的學習理論
反思二 討論
|
第14週 |
12/7 |
動機與情感 |
第15週 |
12/14 |
動機的認知因素 |
第16週 |
12/21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