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教學媒體與運用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Practice |
開課學期 |
112-1 |
授課對象 |
學程 中等學校教育學程 |
授課教師 |
徐式寬 |
課號 |
EduTch5207 |
課程識別碼 |
P01 U017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6,7(13:20~15:10) |
上課地點 |
|
備註 |
非教育學程學生可修-限7人,教育方法課程,總人數限22人。上課地點:新聞所105。 總人數上限:22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為師資培育中心的教育方法課程之一,旨在培養學生將資訊科技等媒體資源等結合至未來教學科目的教學設計當中的能力,以及撰寫資訊融入教學的教學教案與設計教材。本課程將從教學規劃、教材製作、教學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發展等面向,進行資訊科技與教學媒體的探討與實作。最後,對於學生健康安全之網路使用等原則,有所了解。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首重教學媒體的適切使用。本課程將透過教師講解與學習活動設計兩部分,來培養學生進行媒體融入的教案與教材設計的能力。
第一部分:同學將針對所選的單元概念,分析領綱及課本,了解學科的概念架構。然後透過文獻與案例閱讀,了解學習者需求,以發展教學目標與簡易教案。接著,學生將搜尋、挑選與修改媒體素材,以製作教材。最後則進行實體與遠距試教。
第二部分:學生可以延續第一部分的單元概念,或者重新挑選一個主題,探索及選擇一項學科適用的教學媒體,設計學習活動。媒體融入的教學策略,可能包括問答、辯論、探究、展演等。學生需要思考未來教學的學生可能需要的環境設備支援,最後完成教案與引導講義。
修習本課程的學生,應對於電腦基本能力包括文書應用、計算與影音素材之剪輯等應具熟悉度,因此需要通過測驗。此外,對於學科學習相關之影音資源、自由軟體、APP、3D列印、程式撰寫等亦能夠初步認識並挑選擇一深入了解其教學運用。
|
課程要求 |
學生需要已經修過或者正在修習教材教法的課程,並有實際教中學生的經驗。原則上此門課是給教育學程最後一年,即將要去教育實習的同學修習的。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6-10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1. Unsworth, R. (2023). Teaching through the cloud: An ethnography of the role of cloud‐based collaborative technologies in the formation of teachers' classroom practices.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
2. Parsons, D., & Adhikar, J. (2016). Bring Your Own Device to Secondary School: The Perceptions of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Electronic Journal of E-learning, 14(1), 66-80.
3. Selwyn, N. (2011). In praise of pessimism-the need for negativity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2(5), 713-718.
4. Kirschner, P. A., & De Bruyckere, P. (2017). The myths of the digital native and the multitasker.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67, 135-142.
5. Wallace, R. M. (2004).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eaching with the Interne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1(2), 447-488.
6. 徐式寬(2018)。教育科技與教育實踐間的差距及省思。清華大學教育學報,35(2),71-103頁。
7. 徐式寬、關秉寅(2011)。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素養評量表之建構與調查。科學教育學刊,19(4),335-357頁。
8. 張霄亭(總校閱)(2002),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雙葉。原著: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 Smaldino, S. E. (2002).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7th edition.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9. 吳明隆、林振欽(2019),資訊科技與教學應用:議題、理論與實務。台北:經緯文化。
10. 何榮桂主編(2008)。資訊科技融入高級中學各領域教學示例。台北市:師大。
11. 廖振順 (2012)。地理課沒教的事: 用 Google Earth 大開眼界。台北:時報文化。
12. 其他參考網站 |
指定閱讀 |
張霄亭(總校閱)(2002),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雙葉。原著: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 & Smaldino, S. E. (2002).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7th edition.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資訊融入教學期刊文章或案例閱讀心得(H01) |
7% |
找出與你任教學科相關的兩份教學文獻、教案或教學案例,撰寫閱讀心得,包括分析學科概念、學習者需求、以及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和媒體的選擇考量。 |
2. |
困難概念教材發展與試教 (H02) |
25% |
選擇一個你認為很有挑戰性的概念(困難概念也可能來自同學建議),設計一個簡單的教案,包括: (1) 概念架構與教學目標撰寫:分析領綱、分析學習者,發展概念/能力架構圖,並撰寫學習目標。(2) 教材設計:發展教學流程,挑選適當的媒體以支持概念發展,製作一份15-20分鐘的教材。以及(3)實際教學:進行概念試教並錄影。 |
3. |
媒體作業 (H03) |
15% |
學生應對於電腦基本能力包括使用大屏教學、簡報、文書應用、計算與影音素材剪輯等應具熟悉度。這些基礎媒體有些會在課堂上進行教學,有些則會提供參考資料以供自行練習。每個單元都有需要完成的媒體習作。 |
4. |
媒體操作檢測(H04) |
10% |
媒體操作能力檢測將於一小時之內,完成數項媒體操作任務。檢測任務與媒體習作相似。 |
5. |
加入學習者的活動的教案設計 (H05) |
16% |
學習活動是探知學生學習狀況與成果的重要管道。針對所選的單元主題,運用媒體來設計納入學生學習活動的教案,可以假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如課堂問答、探究活動、實作活動、或差異化教學等來進行學習活動設計。教案應該包含學習者分析、學習活動的設計理念、活動所需媒體的準備、活動進行流程、以及學習成果的評量。 |
6. |
期末教材製作 (H06) |
10% |
實際發展材料,包括教材、引導講義、以及學習單等。 |
7. |
期末教案報告(H07) |
7% |
進行10分鐘的期末報告。 |
8. |
課堂參與 |
10% |
包括上課出席及遲到率、媒體問題討論協助、教案教材小組參與度、期末心得。 |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
上課形式 |
提供學生彈性出席課程方式 |
作業繳交方式 |
延長作業繳交期限, 學生與授課老師協議改以其他形式呈現 |
考試形式 |
延後期末考試日期(時間) |
其他 |
由師生雙方議定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6 |
課程簡介、作業說明
媒體科技融入教學之意涵 |
第2週 |
9/13 |
一、學科概念架構、教學目標 |
第3週 |
9/20 |
二、學習者分析、教學方法、與媒體支援度 |
第4週 |
9/27 |
三、教學媒體選擇、智慧財產權 |
第5週 |
10/4 |
四、媒體製作與教學流程 |
第6週 |
10/11 |
五、媒體教材呈現與教學注意事項 |
第7週 |
10/18 |
六、概念試教 |
第8週 |
10/25 |
期中回顧
&媒體操作檢測(H05) |
第9週 |
11/1 |
七、加入學習者的媒體教學與活動設計-1-語言練習、社會探究 |
第10週 |
11/8 |
加入學習者的媒體教學與活動設計-2-數學模擬、科學探究 |
第11週 |
11/15 |
台大校慶放假一次 |
第12週 |
11/22 |
期末教案初稿報告 |
第13週 |
11/29 |
加入學習者的媒體教學與活動設計-3-遠距教學平台、自主學習、學習資源 |
第14週 |
12/6 |
學生成績紀錄與分析 |
第15週 |
12/13 |
了解學生特性: 網路倫理、網路健康與安全使用 |
第16週 |
12/20 |
期末教案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