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9 |
第一週 (9/19):介紹課程(林 端、吳玉山、王泰銓、明居正)
|
第2週 |
9/26 |
第二∼四週:政治面向(吳玉山)
第二週 (9/26):簡體字、漢語拼音,與中共的歷史發展
吳玉山,「注音符號、威妥瑪式、及漢語拼音對照表」《中國大陸教學研究通訊》,第四期(民國83年10月),頁17-23。
「漢語拼音音節索引」,《新華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頁4-9。
Yu-Shan Wu, “China,” in Jeffrey Kopstein, Mark Lichbach, 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Interests, Identities, and Institutions in a Changing Global Ord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第3週 |
10/03 |
第三週 (10/3):科技官僚治國
吳玉山,「宏觀中國:後極權資本主義發展國家-蘇東與東亞模式的揉合」,載於徐斯儉、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臺北:五南,民國96年)。 |
第4週 |
10/10 |
第四週 (10/10):國慶紀念日,放假一天 |
第5週 |
10/17 |
第五週 (10/17):中國大陸有可能民主化嗎?
Yu-Shan Wu,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under Authoritarian Regime,” in Tzong-Ho Bau, e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of Mainland China in a Changing Global Society (Taipei: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03), pp. 29-47. |
第6週 |
10/24 |
第六∼八週:法律面向(王泰銓)
第六週 (10/24):中國社會主義法律之形成與發展
王泰銓,「中國社會主義法制研究(一)民國81年;(二)民國82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王泰銓,《投資大陸市場法律與實務分析》,(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2月),頁1-92。
王泰銓,《中國大陸經濟體制改革與投資爭議問題》,(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年)。
|
第7週 |
10/31 |
第七週 (10/31):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及其部門分析
王泰銓主編,《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彙編》,(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大陸法制研究中心,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增修訂三版,2006年10月)。
|
第8週 |
11/07 |
第八週 (11/7):中國涉外(涉臺)法律、法規
王泰銓、陳月端編著,《兩岸關係法律》,(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印行,民國89年10月)。
王泰銓編著,《中共對外經濟貿易法(China’s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Law)》,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67,最新版(附最新修訂補充資料),(2005年)。 |
第9週 |
11/14 |
第九∼十一週:兩岸面向(明居正)
第九週 (11/14):兩岸的分裂:原因與經過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國家統一綱領》。
王功安、毛磊主編,「軍事對抗時期的兩岸關係(1949-1979)」,《海峽兩岸關係概論》(湖北:武漢出版社,1998年1月),頁33-77。
|
第10週 |
11/21 |
第十週 (11/21):兩岸各自的發展:1949 – 2005
「江澤民對兩岸關係講話全文」,《聯合報》(民國84年2月5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國家統一綱領》。
|
第11週 |
11/28 |
第十一週 (11/28):兩岸互動:歷史與展望
郭瑞華,「中共對台統戰政策的演變」,《共黨問題研究》,第十四卷,第五期(1988年5月),頁1-23。
許立倫,「中華民國大陸政策之歷史回顧與評析」,《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卷,第八期(1994年8月),頁62-80。
明居正,「美國、中共與日本的戰略關係與台海風雲」,載許光泰編,《香港回歸與大陸變局》(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86年)。
|
第12週 |
12/05 |
第十二∼十四週:社會面向(林端)
第十二週 (12/5):轉型社會下的人口、戶籍與社會階層化
吳介民,〈壓榨人性空間:身分差序與中國式多重剝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九期(2000年9月),頁1-44。
參考書:
陸義龍,《戶籍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黃榮清等,《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人口》(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
李強,《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分層結構》(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
第13週 |
12/12 |
第十三週 (12/12):斷裂社會下的城鄉失衡
陳志柔,〈中國社會情勢:城市〉,載於丁樹範編《中國大趨勢:2003-2004》,(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4),頁130-147。
耿曙,〈中國社會情勢:鄉村〉,載於丁樹範編《中國大趨勢:2003-2004》(台北:新新聞文化公司,2004),頁148-167。
參考書:
孫立平,《斷裂: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孫立平,《失衡:斷裂社會的運作邏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李培林主編,《農民工:中國進城農民工的經濟社會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
第14週 |
12/19 |
第十四週 (12/19):誠信危機社會下的宗教復興
鄭志明等,〈大陸宗教發展概況〉,載於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大陸宗教概況:1996-2001》(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頁31-95。
張家麟,〈當代中國大陸宗教政策變遷及其影響:菁英途徑論述〉,《新世紀宗教研究》,第2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55-107。
邢福增,〈當代中國大陸政教關係探討:兼論對基督教的發展影響〉,《新世紀宗教研究》,第2卷,第2期(2003年12月),頁109-174。
參考書:
魏昕、博陽,《誠信危機:透視中國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曹中建編,《中國宗教研究年鑑:2001-2002》(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
第15週 |
12/26 |
第十五∼十七週:經濟面向(吳玉山)
第十五週 (12/26):經濟發展的總體表現
鄭竹園,「中國大陸總體經濟發展與穩定」,載於何思因、陳德昇、耿曙主編,《中國大陸研究方法與成果》(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民國92 年)。
|
第16週 |
1/02 |
第十六週 (1/2):跨國的比較
林毅夫,「中國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經驗」,載於《中國奇蹟:回顧與展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
第17週 |
1/09 |
第十七週 (1/9):中國大陸的政治經濟循環
吳玉山,「政治如何影響經濟:談中國大陸的政經循環」,載於《知識饗宴,系列二》(台北:中央研究院,民國95年)。
|
第18週 |
1/16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