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近代中日外交關係
Modern Sino- Japanese Diplomatic Relations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學程  日本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張啟雄 
課號
Prog3012 
課程識別碼
P48 311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3,4(10:20~12:10) 
上課地點
普205 
備註
日本研究學程學生優先選課。日文系學生修習本學程課程之學分,計算為系外一般選修學分。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以中文授課,但會穿插少許日文的外交專門術語,以期學生因耳熟能詳而早日學會閱讀日文外交文獻。
又,課程以近代日本東亞外交為主,戰後東亞外交為輔的內容,做為學生探索近現代日本對東亞外交的基礎。讓學生理解日本從「脫亞入歐論」走向「東亞盟主論」,到達「大東亞共榮圈」的頂點後,墜入戰敗投降的廢墟,經過復興時期的「政經分離」外交,完成「雁行體系」的政經布局,走向「日本第一」的外交高峰,最後在「泡沫經濟」下,步履蹣跚的邁向「正常國家」的未來外交。
 

課程目標
1.培養學生建立國際觀、綜合分析、獨立思考等諸能力
2.訓練學生以日本對東亞國際關係為中心的報告撰寫能力
3. 以外交檔案為核心,分析日本對外關係的學術研究
本課程與純粹日本學研究頗有不同,其最大差異在於以近鄰國家的角度,觀察日本對外的國家行為,所以也可以稱之中日、韓日、琉日、台日的外交關係。換句話說,從東亞的角度來觀察近現代日本的東亞外交。
此外,本課程亦擬講授或訓練學生,製作理論架構。

課程進度&單元主題(亦可依學生研究興趣略為調整)
第1週 張啟雄撰〈中華世界秩序的轉型—近代初期日韓國際秩序原理之爭〉
第2週 「中華世界帝國」與近代中日紛爭(1)
第3週 「中華世界帝國」與近代中日紛爭(2)
第4週 何如璋的琉案外交
第5週 中日交涉琉球分島改約案
第6週 國際秩序原理衝突下的「琉球王國」地位
第7週 朝鮮壬午兵變的中日國際秩序原理論述
第8週 朝鮮門戶開放政策:「以不治治之論」vs.「實效管轄領有論」
第9週 期中報告(期中考)或百年來東亞國際政治格局的變遷
第10週 近代日本「爭天下」或「侵略」的構想與布局
第11週 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差異:「宗藩體系」vs.「殖民體系」
第12週 中日和約締結前後的國際政局與日本政經情勢
第13週 「政經分離」vs.「政經一體」的名實論分析--戰後日本對兩岸政策的形成與轉變(1952-1972)上
第14週 「政經分離」vs.「政經一體」的名實論分析--戰後日本對兩岸政策的形成與轉變(1952-1972)下
第15週 「日本第一」vs.「和平崛起」--冷戰前後東北亞國際秩序的衝突與整合
第16週 釣魚台列嶼的主權歸屬問題—日本領有主張的國際法驗證
第17週 學期綜合檢討與問題討論
第18週 期末考或報告 
課程要求
預習指定閱讀

評量方式
討論與報告:40%,期中考或報告成績:30%,期末考或報告成績:3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1、 王友仁,《日本大陸政策與中國》,(台北:德華出版社,1994)。
2、 何思慎,《擺盪在兩岸之間:戰後日本對華政策1945- 1997》,(臺北市:東大出版社,1999)。
3、 林明德,《近代中日關係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
4、 張啟雄編著,《戰後東北亞國際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亞太研究計畫,2002)。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