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
Music Design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開課學期
106-1 
授課對象
學程  創意創業學程  
授課教師
蔡佳芬 
課號
DS5203 
課程識別碼
Z01 U008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3,4(10:20~12:10) 
上課地點
卓R506 
備註
經表單預選審查,務必出席第一堂課以授權碼加選。詳閱https://goo.gl/wffVZQ。基本能力課程。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1DS5203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音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欣賞音樂以及創作音樂(包含唱奏)也是人類的本能,不僅僅旋律性強的樂音能感動人,自然中的各種聲響也常常啟發與影響著人們的心靈。只是,經過學術深化之後大家漸漸地將音樂分門別類,視為一項高深的專有技術,漸漸地忘記人類享受音樂的初衷,也漸漸遠離音樂的意義與功能。
這門課程將帶領學生重新感覺周圍的各種聲響,從不同的角度學習欣賞與聆聽,體認音樂的多元性與藝術性。透過生活中的觀察體驗,發掘人類對於音樂的需求,針對特定議題,發想音樂可能的使用與表現方式,發揮自己的專長進行音樂與其他領域的創新設計與改造應用。課程會以分組的方式進行討論與實作,學生將由團體合作的經驗中激發出更多的創意與包容心,學習溝通與互動的技巧。

音樂的創作來自於人際之間的交流,因此課程的教學內涵將分三個層次探討:1.由內而外:先從學生自身的感受出發,透過樂曲的欣賞發現不同音樂的特質與意涵2.由外而內:調查生活中與音樂相關的事務,探究其背景與創作元素及帶給人類的影響 3.內外交流:經過觀察與思考,想想音樂與自身環境的關係,引導學生發現議題進行創意設計與跨域合作的提案與執行。

課程將分四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著重於音樂概念的啟發與知識性學習;包含音樂的起源與演進,音樂的要素,音樂與科學、社會、人文與心理的關係,以及古今音樂傳播工具的介紹。第二個階段著重於生活中的觀察,此時的音樂並不是以創作者的角度出發,而是從使用者的角度進行田野調查,有可能是到不同的場域或是進行特定對象的訪問,發現可以改善或是創新之處。第三個階段就是思考設計期,經由田調的結果,跟組員們討論擬定可研發之議題,並且進行音樂設計與應用的規劃。第四個階段則是實際將音樂設計落實執行與反覆測試,不論成果展現的成功與否,團體合作、工作效率與責任感會是這個階段需要學習的課題。課程將視情況彈性地結合需要的資源及老師,並將因應學生的提案所需開設工具性工作坊課程。 

課程目標
(一) 啟發學生對於聲音的感受與想像力
(二) 增進學生的音樂知識與提升生活上的美感品味
(三) 讓學生了解如何將音樂做多元的連結應用
(四) 讓學生了解自己所長與如何有效率地進行團隊合作
(五) 開拓學生的視野鼓勵跨域的創意發想
(六) 建立同理心與包容力
(七) 培養不怕失敗勇於實踐的精神
(八) 發現與體會音樂對於人類的意義 
課程要求
課堂參與20%
設計提案20%
實作執行20%
團隊成發40%

1.學生需要按時出席,完成上課指定作業
2.學生需進田野調查,設身處地實際了解問題
3.學生需發揮創意,提供有趣的點子
4.學生需具有美感,使音樂設計具有品味與內涵
5.學生需接受團隊合作,主動參與並接納他人多元的意見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一、 指定閱讀 (請詳列每週學生應配合閱讀之篇章)
(一)大衛拜恩(Byrne, David.),陳錦慧譯。《製造音樂》。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5。
(二)王美珠。《音樂文化人生》。台灣:美樂出版社,2001。
(三)汪森。《音樂傳播學導論-音樂與傳播的互文性建構》。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四)范欽慧。《寂靜山徑》。台灣:遠流出版社,2015。
(五)孫清吉。《樂學原論》。台灣:大陸書店,1989。
(六)曼紐因(Menuhin,Yehudi)與戴維斯(Davis, Curtis W.),冷杉譯。《人類的音樂》。香港:三聯書店,2003。
(七)Hosken,Dan. 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Technology (2nd Edition). Oxford: Routledge,2014.

二、 延伸閱讀 (請詳列每週學生應配合閱讀之篇章)
(一)漢寶德。《文化與文創》。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4。
(二)曾遂今。《音樂社會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三)_______。《音樂傳播學理論教程》。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四)錢永祥總編輯。《音樂與社會》。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3。
(五)彤絲朵(Tunstall Tricia),陳婷君、歐陽端端譯。《改變生命-音樂改革社會的力量》。新北市:漫步文化,2013。
(六)Seaton, Douglass. Ideas and Styles in the Western Musical Tradi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七)Wade-Matthews, Max and Wendy Thompson. The Encyclopedia of Music: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the art of music-making. Lorenz Books, 2011.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1  學期音樂會介紹 (結合古典與電子的互動音樂會) / 課程說明與面試 
第2週
9/18  音樂與聲景/ 設計思考活動 
第3週
9/25  音樂地圖/ 設計思考活動 
第4週
10/02  音樂語言學/ 正式分組與討論  
第5週
10/09  國慶放假 
第6週
10/16  音樂萬花筒/ 創新原型製作 
第7週
10/23  田野調查報告(第一次小組提案) 
第8週
10/30  講座課程 
第9週
11/06  講座課程 
第10週
11/13  第一次小型預演(1、2) 
第11週
11/20  第一次小型預演(3、4) 
第12週
11/27  第二次小型預演 
第13週
12/04  第二次小型預演 
第14週
12/11  彈性調整 
第15週
12/18  彈性調整 
第16週
12/25  實戰檢討、D-day布展討論會 
第18週
1/06  D-day 創新設計成果展 (必須一定要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