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參與式設計
Participatory Design 
開課學期
106-1 
授課對象
創意創業學程  
授課教師
賴仕堯 
課號
DS5205 
課程識別碼
Z01 U0190 
班次
01 
學分
1.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第5 週
星期六1(8:10~9:00) 
上課地點
卓R508 
備註
初選不開放。密集課程。上課時間10/14-15,詳閱https://goo.gl/3lW3cg,淡江大學宋玫玫合授。基本能力課程。與謝尚賢合授
總人數上限: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1DS5205_01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身處21世紀這個社會環境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已然發現各種層次的問題無法僅透過單一學科領域便獲得解決。面對如此挑戰,以「創造力」與「跨領域合作」突破過往窠臼的訓練甚為關鍵,其關心不僅及於如何調整作法,更涉及用新的角度與態度看待問題。又,誠如Creativity at Work創辦人Linda Naiman所言,創造力有兩道程序,分別為思考與生產。若只有靈感卻沒有落實,充其量只能稱為想像力。因此,秉持D-School強調實作的精神,本課程將培養同學善用所學,以創新、包容的思考方式因應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
本課程基於先前對於跨域合作創新研究,歸納出欲藉由跨領域合作而獲致創造力與創新,幾項核心關鍵知識的導入能進一步促進跨域合作,包括了「參與式設計」、「設計未來」與「跨域視覺化溝通」要素,以激發學習過程中的跨域創造力。本課程歡迎各系所學生選修。
關於參與式設計,在研究的實驗中發現:(一)不同專業領域間的有效溝通是跨域合作能發揮力量的重要因素;(二)團隊內的跨域合作中適當的工具(或是平台、媒介)會影響工作的效果;(三)跨域合作需要異質成員將原本的知識能力發揮出來,專業界限的成見必須解放,專業的信心必須釋放;(四)基於多元知識與更寬廣的視角,除了團隊內部,與使用者的「跨域」合作也很重要;(五)跨域合作有助於團隊內部與對外共同願景的建構,進而確立共同目標,利於獲致創造性的結果。因此,本課程提出以參與式設計作為增進跨域合作效度的方法,並據以發展出工作坊的學習模組。
本課程欲透過以兩日為一單元的工作坊形式,密集講授、討論跨領域合作之創造力與創新之工作方法。除了參與式設計主題之外,也在主體架構下加入未來思考與視覺溝通,以發展複合型操作模組的工作坊。其目的在透過理念的了解與具體的操作,引領學生跳脫制式線性思考,增進以多樣性觀點切入議題的能力。課程以兩天的一個工作坊為單位,每次皆有不同主題,選修者可依照興趣與需求選修不同主題的工作坊,充分具備學習的彈性。
 

課程目標
透過工作坊的理念/理論介紹與實際內容操作,學習跨領域與合作的概念與方法;
(一) 由工作坊的操作激發解決問題的創造力思維;
(二) 學習設計未來的思維、視覺溝通的技能、以及參與式設計的方法;
(三) 培養團隊合作對內的合作,以及對使用者/利害關係人的外部溝通能力,以提升有效跨領域合作的智能;
(四) 學習對於實際問題的多元觀點、多角度思考與多面向分析,以避免思考的窠臼與陳腐的決絕問題策略。

【進度及教學內容概述】
本次工作坊結合未來思考與團隊內部的參與式設計(協作設計)為方法, 探索以跨領域合作方式引發創造力的可能性。工作坊將擬定一項主要的設計任務:思考20年後的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一活)的空間利用, 作為設計的題目。
工作坊可概分為下列部分:
1) 首先由教師介紹工作坊理念與內容,包含本單元的概論、理念/理論、以及基本操作方法介紹。
2) 其次以「開放空間討論」形式彙整學員在課前對基地的觀察與訪談資料, 作為工作坊的共同資源。
3) 「空間--行為場所」練習, 觀察實際空間, 並轉化為圖文紀錄與描述;
4) 「設計未來」:以未來思考方法推估設計任務(台大校園與一活)的未來可能情節;
5) 跨領域分組;
6) 設計任務(一活)的未來空間基本設定討論
7) 台大第一活動中心的協作設計
8) 設計方案模型製作
9) 方案成果發表與交流(評圖):發表工作坊設計成果,說明所設計的工作坊內容如何回應題目所設定的目標、操作的課題、各種條件狀況……等。完成透過工作坊單元的操作學習個單元所要傳達的學習內容。

此外, 工作坊前需要學員對於設計任務對象(台大一活)進行使用者訪談與空間觀察。工作坊之後需要成員的回饋意見, 會在課後以團體訪談方式進行。 
課程要求
(一) 本課程強調異質背景成員的跨領域團隊合作;
(二) 本課程成績評量不只看成果,還包括個人團隊合作與參與狀況;
(三) 本課程可依各單元目標訂定/變動修課人數,並篩選修課學員;
(四) 保留初選不開放,須經過書面審查或面試取得授權碼加選;
(五) 每次修課單元時間為2天,請先評估該時間確定可以參加。因此課程務必要出席,不接受請假,上課也不得遲到。

課程結束後會進行約1個小時的課程回饋討論。

課程將以台灣大學第一學生活動中心作為工作坊操作練習的真實場域。設計的任務是要思考2037年的「一活」建築, 需要如何重新定位, 規劃並設計。
學員須課前先進行實地的訪談與觀察。相關要求會另行公佈。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一) 教師自編講義
(二) Kaufman, J. C.及Sternberg, R. J. 著;黃曉嵐、蔡淑君、胡翠茵、張芝萱譯
(2014),《創造力理論與當代議題面面觀》。第八章〈組織創造力:系統方法〉、第十七章〈創
造力是領域特定性的嗎?〉、第十九章〈個體與團體創造力〉。臺北:華騰文化。
(三) King, S. 等原著;楊沛儒譯(1996),《參與式設計:一本合作、協力、社區營造的
技術指南》。第一章〈脈絡〉、第二章〈參與式設計工作坊〉、第三章〈組織的原則〉、第五章
〈個人體驗與知覺〉,臺北:崇智國際文化。

延伸閱讀
(一) Chambers, R. (2002). Participatory workshops: a sourcebook of 21 sets
of ideas and activities. London; Sterling, VA: Earthscan Publications.
(二) Ehn, P. (2008). "Participation in design things".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on Participatory Design 2008.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92-101.
(三) Sanders, E. B.-N., E. Brandt, et al. (2010). "A framework for
organizing the tools and techniques of participatory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Biennial Participatory Design Conference. Sydney, Australia, ACM:
195-198.
林淑媛、黃憶婷(2007)。〈設計合作學〉。《設計研究》,7:68-75。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前作業報告 
10% 
課前指定作業, 包含訪談與觀察, 須做成指定格式的報告。 
2. 
課程參與 
15% 
依過程中之出缺席狀況、各階段參與情形表現進行個人評分。由教師及助教共同評分。 
3. 
方案成果 
30% 
工作坊的主要設計提案成果之評圖成績。有評圖老師與助教就設計的提案報告共同打分數。團隊合作提案, 全組同一成績。 
4. 
團隊互評 
10% 
團隊成員就合作過程隊組內的每一位成員的團隊合作表現提出評分與評語。 
5. 
課後方案成果 
25% 
小組作業,於課程後將提案成果, 依創新設計學院要求的格式, 做成海報與手冊內容完稿。各需輔以清楚的文字說明並重視版面設計。可參酌評圖意見進行修訂, 於課程結束一週後繳交,不得遲交。 
6. 
個人學習評估與心得報告 
10% 
個人作業,根據課前訪談觀察、課堂講授與工作坊操作內容、提案報告過程...等, 撰寫以2000字為度之學習心得。於課程結束後一週繳交。不得遲交,亦不得抄襲,否則不予計分。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0週
10/13 前  閱讀基地「台大第一學生活動中心」相關資料(另行提供);親赴現場進行觀察、體驗、訪談並筆記心得。建議現場觀察時間不少於3-4小時,且最好包含一天中的2個不同時段。 
第1週
10/14  1. 破冰, 認識團隊
2. 工作坊介紹
3. 基地調查彙整
4. 「空間--行為場所」建構練習
5. 未來思考:建構未來情節
課後練習:「空間--行為場所」建構 
第1週
10/15  1. 作業交流
2. 跨領域分組
3. 空間基本設定
4. 協作設計
5. 方案模型製作
6. 方案的呈現交流:評圖
7. 課程回饋團體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