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創新社會設計工程
Social Design Engineering 
開課學期
107-2 
授課對象
創新設計學院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授課教師
謝尚賢 
課號
DS5311 
課程識別碼
Z01 U023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卓R505 
備註
初選不開放。授權碼加選,須出席3/9-10、4/13-14、6/2週末工作坊。詳goo.gl/oR136j。基本能力課程。與賴仕堯共授
總人數上限: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72DS5311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身處21世紀這個社會環境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已然發現各種層次的問題無法僅透過單一學科領域便獲得解決。面對如此挑戰,以「創造力」與「跨領域合作」突破過往窠臼的訓練甚為關鍵,其關心不僅及於如何調整表層作法,更涉及用新的角度與態度看待問題。又,誠如Creativity at Work創辦人Linda Naiman所言,創造力有兩道程序,分別為思考與生產。若只有靈感卻沒有落實,充其量只能稱為想像力。因此,秉持D-School強調實作的精神,本課程將培養同學善用所學,以創新、包容的思考方式因應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
本課程基於對跨域合作創新之研究,在D-School原有的「設計思考」基礎上,再導入「參與式設計」、「未來思考」與「跨域溝通與團隊合作」的關鍵能力培養,以激發學習過程中的跨域創造力。
本課程透過十八週的課程時間,以半天至兩天的工作坊形式,教授及實作體驗跨領域合作創新之工作方法,並以真實社區環境中正在發生的社會議題做為社會設計方案主題,藉由跨領域團隊合作,共同操作實際的社會-空間-時間議題解決方案,透過對議題的同理、瞭解與具體的解決方案發想、操作及測試,引領學生跳脫制式線性思考,增進以多樣性觀點切入議題的能力,並在跨域合作的環境中,有效地發揮創意思考。
本課程採問題/專題導向式學習,三位老師(其中一位為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的宋玫玫教授)共同發展課程教材及教案,並實際參與各週課程活動,歡迎各系所不同領域的學生選修。

報名網址 https://goo.gl/oR136j


D-School官網:http://dschool.ntu.edu.tw
D-School粉專:https://zh-tw.facebook.com/ntudschool/ 

課程目標
1.透過理念∕理論介紹與實際內容操作,學習跨領域與合作的概念與方法;
2.由教學模組的操作激發解決問題的創造力思維;
3.學習以未來思考為本的設計思維、跨域溝通與團隊合作技能、以及參與式設計的方法;
4.培養團隊合作對內的合作,以及對使用者∕利害關係人的外部溝通能力,以提升有效跨領域合作的智能;
5.學習對於實際問題的多元觀點、多角度思考與多面向分析,以避免思考的窠臼與陳腐的解決問題策略。 
課程要求
1.本課程強調異質背景成員的跨領域團隊合作及課堂中的出席參與;
2.本課程成績的評量不只看工作成果,還包括個人團隊合作與參與狀況;
3.本課程可依各單元目標訂定∕變動修課人數,並篩選修課學員;
4.保留初選不開放,須經過書面審查或面試取得授權碼加選;
5.為了解學習狀況,課程會發放問卷測驗與訪談,該測驗不影響本課程成績。
6.修課同學需繳交相關成果作業並參加期末成果展。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指定閱讀:教師自編講義

延伸閱讀:
1. Kaufman, J. C.及Sternberg, R. J. 著;黃曉嵐、蔡淑君、胡翠茵、張芝萱譯(2014)。第八章〈組織創造力:系統方法〉、第十七章〈創造力是領域特定性的嗎?〉、第十九章〈個體與團體創造力〉。收於《創造力理論與當代議題面面觀》。臺北:華騰文化。
2. King, S. 等原著;楊沛儒譯(1996)。第一章〈脈絡〉、第二章〈參與式設計工作坊〉、第三章〈組織的原則〉、第五章〈個人體驗與知覺〉。收於《參與式設計:一本合作、協力、社區營造的技術指南》。臺北:崇智國際文化。
3. Chambers, R. (2002). Participatory workshops: a sourcebook of 21 sets of ideas and activities. London; Sterling, VA: Earthscan Publications.
4. Douglas Stone, Bruce Patten, Sheila Heen. (2000).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How to Discuss What Matters the Most. Penguin Books.
5. Ehn, P. (2008). Participation in design things.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on Participatory Design 2008. Bloomington, Indiana, Indiana University: 92-101.
6. Stuart Diamond. (2010). “Getting More: How to Negotiate More to Achieve Your Goals in the Real World” (中文版:〈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上完這堂課,世界都會聽你的〉,史都華?戴蒙,2011)
7. 林淑媛、黃憶婷(2007)。〈設計合作學〉。《設計研究》,7:68-75。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