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設計如何說故事 Designing Stories |
開課學期 |
110-1 |
授課對象 |
創新設計學院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
授課教師 |
吳米森 |
課號 |
DS5106 |
課程識別碼 |
Z01 U028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第1,2,3,4,5,16 週 星期三D(21:10~22:00) |
上課地點 |
卓R506 |
備註 |
密集課程。修課注意事項及時間詳閱課程概述,歡迎願意接受挑戰的學生!。基本能力課程。與張聖琳共授 總人數上限:2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設計如何說故事停修申請於12/7 前上系統申請。|
*上課時間以課程大綱為主!!!!
-------------------------------------------------------------------------------------------------
請有意修習本課程的同學(包含但不限於已選上和已在二階登記的同學)參加9/15(三)21:00-24:00課程的課前 Meeting,本次 Meeting 將會詳細說明課程之授課方式與內容,請同學們謹慎思考後再考慮加簽事宜,避免因加退選相關事宜拖延到開學後 super intensive 的教學進度。
Meeting 時間:9/15(三)21:00-24:00
Meeting 網址:https://meet.google.com/qdz-kgdt-upx
非常感謝各位同學的配合,也請幫忙廣發此訊息給需要的同學,謝謝!
-------------------------------------------------------------------------------------------------
小王子居住的星球很小,如果想多看一次夕陽,只要抬起椅子向前多走兩步就好。在文學裡,我們看到時間用來衡量空間,這種空間的理性是說故事的我們應該追求的。《設計如何說故事》不只是Creative writing或「說好故事」 的訓練課程,更是一場自我的社會空間敘事的實踐。「設計」是名詞也是動詞;我們必須洞悉設計(名詞)如何制約自我意志及集體記憶。例如建築,人的故事、記憶如何鑲崁在空間裡?如果媒體是人體感官功能的延伸,建築則為台灣當代社會的一種矛盾寓言大放送。任何醜陋的、暗黑或不堪的建築不應只是在符號象徵的形式下討論,而是回到人於與環境/地景/建築的實質關係。人、建築與記憶:本課程嘗試帶領學生回到自己的「家鄉』、『故鄉』或出生地,一步步拓展、介入、質疑建築所連帶的現象,以文化生產為介面作為建構國族論述(National narrative)的一種初探。
以Investigating、Retelling到Inventing的核心概念出發;發展發展四個階段 (Phases):
I. 吹牛與告白:夢的解析+鬼故事/靈異敘事的集體記憶。
II. 感官敘事:返鄉尋找12個空間、建築或地景;分成三個主題
A.已經消失的
B. 應該消失的
C. 即將消失的
III. 場域實踐 PRAXIS 由同學家鄉的點以及場域的故事連結設計成各自的線,設計行程及路徑到空間的實踐-敘事。
IV. 策展:期末成果展產出
A.故事大綱集結成書
B. 以非文字形式,還魂再現你的空間故事。(可以是:口語、影片、動畫、圖片、攝影、建築模型/設計、歌曲、戲劇、舞蹈、行動藝術、社會事件、暗黑旅遊行程、一本雜誌、設計一個YouTube頻道、遊戲等各種單一或綜合形式,亦可獨立提案其他形式發表。」
C. 主題(請擇一)
《2040演唱會設計》
《2040 世界博覽會 台灣館》
授課方式:
MODULE 1 Video-lecture(28支影片)
MODULE 2 Meeting-discussion(週三晚上9:00-12:00,本學期共五次)
MODULE 3 Workshop-Presentation
D-School官網:http://dschool.ntu.edu.tw
D-School粉專:https://zh-tw.facebook.com/ntudschool/ |
課程目標 |
「故事」不止要說的好,更要真實到能夠「住」進去。這門課的基本理念是:故事,不只從腦袋長出來,而是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因為我們有太多莫名的鄉愁,單憑模糊、扭曲的記憶絕對無法說出一個「好故事」(a decent story)。嘗試將你我置身其間(不是看建築而是進入)真實產生關係美感才會油然而生,所有的對話才有意義。藉由遊走在這些充滿衝突與爭議的建築量體;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我們嘗試在暗黑中辨識日常暴力與解放監禁的可能。期待本課程的文字、影像的紀錄與創作能提供台灣公民教育、美學、反抗意識另一種想像。 |
課程要求 |
・積極參與場域密集課/實作前準備工作;包含工作坊、每週的閱讀及指定作業。
・這是 super intensive 密集課程,請修課同學在課程期間儘量排開雜務,全力參與課程運作。課外準備時間為鐘點數的三倍(包含小組討論、習作、田野調查、編輯、策展)。
・期末考試:成果展實務操演及個人課程筆記的 Portfolio。
・修課同學需繳交相關成果作業並參與 D-School 期末成果展(12/25)。請務必積極參密集課。
・場域實踐:雲林古坑鄉。
・11/19(五)課程重要集會日,請務必空下來。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Aristotle, “Poetics”, Dover Publications, INC.
Barthes, Roland. (1977) Image, Music, Text. London: Fontana
Barthes, Roland. (1957/2000) "Myth Today." In A Roland Barthes Reader, edited by Susan Sontag, 93-149. London: Vintage.
Harvey, D. (2003) 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 NY & London: Routledge
Lynch, Kevin.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Syd Field, “The Screen-writer’s Workbook”, Delling Publishing
Syd Field, “The Screenwriter's Problem Solver”, Delling
郭菀琪譯/佐佐木俊尚著 (2012) 。《策展的時代:串聯的資訊革命已經開始》,台北: 經濟新 潮社。
蘇文淑譯/濱野智史著(2011)。《架構的生態系:資訊環境如何被設計至今》。台北: 大藝出 版。
詹宏志著(1996)。《城市人》,台北市:麥田。
呂健忠譯/Hal Foster 主編(2013)。《反美學:後現代論集》,新北市:立緒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09/22 |
吹牛與告白 BLUFFING & CONFESSION
#Online Meeting 1:Course Overview + first assignment description(晚上9:00-12:00) |
第2週 |
10/2 |
感官敘事 SENSORY STORYTELLING
#Online Meeting 2:Discussion on assignment:說故事的職業(晚上9:00-12:00) |
第3週 |
10/9 |
感官敘事 SENSORY STORYTELLING |
第4週 |
10/16 |
感官敘事 SENSORY STORYTELLING
#Online Meeting 3:The anatomy of Story 故事解剖術(晚上9:00-12:00) |
第5週 |
10/23 |
感官敘事 SENSORY STORYTELLING
#Online Meeting 4:Discussion on assignment:再見原鄉(晚上9:00-12:00) |
第6週 |
10/30 |
感官敘事 SENSORY STORYTELLING |
第7週 |
11/6 |
場域實踐 PRAXIS
#Online Meeting 5:Preparation(晚上9:00-12:00) |
第8週 |
11/13 |
場域實踐 PRAXIS |
第9週 |
11/20 |
場域實踐 PRAXIS |
第10週 |
11/27 |
場域實踐 PRAXIS |
第11週 |
12/4 |
策展 CURATION |
第12週 |
12/11 |
策展 CURATION |
第13週 |
12/18 |
策展 CURATION |
第14週 |
12/25 |
策展 CURATI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