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設計導論
Social Design: An Introduction 
開課學期
110-2 
授課對象
創新設計學院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授課教師
黃書緯 
課號
DS5108 
課程識別碼
Z01 U032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四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卓R508 
備註
初選不開放。修課申請詳閱課程大綱。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關於街區與設計,《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的作者Jane Jacobs就曾舉過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個社會有多少能力保存舊技術或舊商品,端視它結合新商品、新服務或新用途的能力。但,這是如何發生的?我舉個小例子。我有幾位藝術家朋友曾為了反對紐約市計畫興建的一條鐵路線而進行抗爭,抗爭手段之一,是畫一幅巨大的街頭橫幅布條。但要如何讓這面布條在大風中挺住.....其中一位藝術家想起有個製造老式船帆的工匠就住在附近,雖然該工匠從未製作過抗議布條,但他答應嘗試,而且最後也成功了」。

Jacobs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一個異質的、活絡的社會網絡能夠如何面對危機、應變以對。大疫之年,也是如此。COVID19疫情在全球爆發,迫使我們改變原有生活模式。有別於其他傳染病,COVID19幾乎癱瘓了大部分國家原先建構的防疫及醫療系統,也挑戰了工業社會一直以來所依賴的中心化設計、生產及物流模式。卻也是這波危機,讓開源概念、公民參與及共作空間所構成的分散式生產體系,在這一連串社會系統失能狀態中獲得了表現的機會。是的,不要浪費危機。因為危機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正可以讓我們反省系統失靈的原因,而解決危機的過程更可以成為社會參與的重要切入點。

所以,如果說是2015年的「台北設計城市展」將「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炒得風風火火,讓「人民力量」、「設計改變社會」這些口號方興未艾,這波疫情正提醒我們把對社會設計的注意力從設計展移到街道上,從街區在疫情中的危機、改造與再設計中,重新思考社會設計的可能與限制。

這門課程會在人、物、境的架構下,開展以下四個主題。

主題一,「穿過你的物件的我的手」。我們將以物件為起點,討論如何理解物件的社會意義?生產物件的組織又是如何運作?設計師近年為何又如何從物件背後現身?我們希望能在這階段讓同學在個人、物件、社會、環境之間能建立一個社會關係性的思考方式。

主題二,「休士頓,我們遇到問題!」。常見對設計的社會學式批判總是從消費與勞動入手,但其實設計領域的自我批判可一點都沒少過,我們將討論其中幾個關鍵的設計反思,包括:責任設計、參與設計、推測設計,並且搭配相關研究將設計方法與社會學研究連結在一起。

主題三,「讓事情發生」。雖然這門課不強調行動,但總是要知道行動前需要作哪些準備,所以我們將順著常見的社會設計方法,問題界定、技術創新、組織人群,討論內在的政治張力、行動兩難,甚至「人本設計」的盲點。

主題四,「社計就是再設計」。學期最後一個月是我們的密集工作月。我們會讓同學以大稻埕街區為場域,分組以「後疫情」為題進行設計研究,重新設計街區中的尋常物件以開展反思(research through design),最後在創新設計學院期末D-Day進行成果發表。

最後,這門課將會有兩次校外見學的規劃,藉由課程參訪、小組探索,讓同學得以在參訪前認識、參訪中體會,參訪後反思。校外見學的合作對象待確認後會於課程說明時公布。


**本課程將以表單填寫之內容作為篩選標準,請想要修課的同學認真填寫**
欲修課者,先在2022年1月10日~23日23:59前填寫初選表單:https://forms.gle/Qm7Vb4yVvt6FFSKp8
入選者,會在1/25收到入選通知;向隅者,我們保持聯繫。 

課程目標
1.了解社會設計的基本方法;
2.以四個主題深入問題分析;
3.建立自主學習分析方式。 
課程要求
準時出席
閱讀文本
參與討論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參看課程進度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討論 
20% 
 
2. 
見學作業 
30% 
 
3. 
個案分析 
10% 
 
4. 
期末報告 
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7  課程介紹:何謂社計?如何研究?

- Koskinen, Ilpo and Hush, Gordon. 2016. “Utopian, Molecular and Sociological Social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vol.10. no.1., 65-71.
- Lupton, Deborah. 2017. “Towards design sociology”, Sociology Compass. 2018;12:e12546.
- 鄭陸霖,2020,〈設計,東西的誕生〉,收錄在《尋常的社會設計》,台北:雙囍。
 
第2週
2/24  物件的意義

-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1章。
- Verganti, Roberto,2018,《設計力創新》(呂奕欣譯),台北:馬可孛羅。第1章。
 
第3週
3/3  生產的組織

- Papanek, Victor,2013,《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第2章。
-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2章。
- Juiler, Guy.,2009,《設計的文化》(鄭郁欣譯),台北:韋伯。第2章。
 
第4週
3/10  設計這一行

-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6章。
- Juiler, Guy.,2009,《設計的文化》(鄭郁欣譯),台北:韋伯。第3章。
- Knox, Paul L.,2019,《城市與設計》(徐苔玲、王志弘譯),台北:群學。第7章。
 
第5週
3/17  小組探索(一):大稻埕校外見學 
第6週
3/24  責任設計

- Papanek, Victor,2013,《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楊路譯),台北:五南。第9章。
-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8章。
- 吳嘉苓,2015,〈永久屋前搭涼棚:災後家屋重建的建築設計與社會改造〉,《科技、醫療與社會》,第20期,頁09-74。 
第7週
3/31  參與設計

- Bruno Latour. 2009. “A Cautious Prometheus ? A Few Steps Toward a Philosophy of Design: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Peter Sloterdijk).” Hackney, Fiona, Glynne, Jonathan, Minton, Viv. ”Net-works of Design”,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Design History Society, Sep 2008, University College Falmouth, Cornwall, United Kingdom. Universal Publishers, pp.2-10.
- Cristiano Storni. 2015. “Notes on ANT for designers: ontological, method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turn in collaborative design”, CoDesign, vol. 11. 2-4, 166-178.
- 鄭珮宸,2020,〈改革公園兒童遊戲場的媽媽民主:連結照顧日常與倡議論述的對抗性公共領域〉,《台灣社會學刊》,第67期,頁135-191。 
第8週
4/7  推測設計

- Malpass, Matt.,2019,《批判性設計及其語境》(張黎譯),南京:江蘇鳳凰美術。第2、3章。
- Dunne, Anthony and Raby, Fiona,2019,《推測設計:設計、想像與社會夢想》(洪世民譯),台北:digital medicine。第3、5、9章。
- 陳宇翔,2016,〈「社會-市場」框架:當代臺灣證券公司營業廳的科技、空間與社會關係型構〉,《臺灣社會學刊》,第60期,頁1-53。 
第9週
4/14  小組探索(二):大稻埕五感發掘 
第10週
4/21  如何界定問題?

- 筧裕介,2013,《社會設計》(李凡譯),北京:中信。第3、4章。 
第11週
4/28  技術社會交纏

- Verganti, Roberto,2018,《設計力創新》(呂奕欣譯),台北:馬可孛羅。第4章。 
第12週
5/5  組織相關群體

- Verganti, Roberto,2018,《設計力創新》(呂奕欣譯),台北:馬可孛羅。第6、10章。 
第13週
5/12  小組探索(三):設計提案 
第14週
5/19  小組探索(四):提案調整 
第15週
5/26  小組探索(五):期末報告
(5/29:D-Day) 
第16週
6/2  課程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