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循環城事專題
Circular City Projects 
開課學期
111-1 
授課對象
創新設計學院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授課教師
黃書緯 
課號
DS5214 
課程識別碼
Z01 U0340 
班次
 
學分
1.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第9,10,11 週
星期六2,3,4,5,6,7,8(9:10~16:20) 
上課地點
卓R501 
備註
密集課程。建議選修年級:二年級以上。 修課申請及上課日期詳閱課程大綱。。基本能力課程。
總人數上限:2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循環城市(Circular City)的概念是要打造具有生命力的城市,以循環過程取代由開採到丟棄的線性過程,藉由物品、人、食物、廢棄物、水、野生動植物和空氣等不同的物質流動(flows)達成持續不斷的連結,如同城市的新陳代謝般,讓都市和經濟能正常運作。要改變城市物質流動的方式,才能重新連接城市與其所依賴的周邊生產區域,無論是通過自產自銷,自給自足,還是通過補償對源頭資源的消耗,讓每個城市區域最終對其物質消耗負責,建立城市與鄉村互助合作,共好共善的生活方式。

這樣的改變不會從天而降,而是從重新設計日常生活小事開始。可能是巷口的都市菜園,也許是家中的二手衣物,甚至,是你現在手中的那瓶啤酒。藉著改變小事物,我們開始調整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轉變社會與自然的互動模式,更重要的,是重新想像另類的接近都市的權利(Right to the City)。

這學期的課程,我們將會以「資源回收」為起點,與興隆社宅公共藝術案的執行團隊明日製作所、關心回收者議題的五角拌合作,從資源回收、拆解廢棄、循環利用的過程中重新認識都市生活,進而思考社會住宅能夠如何更多地成為循環經濟流動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注意事項] 本課程為密集課程,上課時間如下,請確認能完整出席。

- 11/5
- 0900~1200:課程介紹@Dschool
- 什麼是circular urbanism?
- 為什麼談資源回收?
- 紹興學程分享
- 1400~1700:課程主題
- 「回收」作為一種社會技術網絡複合體
- 畫出人與物、社會與技術的網絡關係
- 小組交流自己的課前觀察
- 再把上午紹興學程的分享整理進去
- 討論明天興隆社宅的觀察
- 11/6
- 0930~1230:環境觀察@興隆社宅
- 0930~1000:集合
- 1000~1100:公共藝術:如何介入社區?
- 藝術如何介入社區?
- 之前的案例?
- 遇到的困難?
- 觀察的技巧?
- 1100~1120:觀察提醒
- 空間變化:從安康社區到興隆社宅
- 感官政治:蹲踞、凝視、氣味
- 1120~1230環境觀察
- 1400~1700:社會創新@Dschool
- SLOC原則
- 案例討論
- 11/19
- 0930~1230:體驗課程@五角拌
- 跟著阿姨收回收、分類、去回收站
- 1400~1700:收斂討論@Dschool
- 如何讓社宅成為思考資源回收社會議題的起點?
- 試著提案
- 12/3
- 1400~1600:提案分享@興隆社宅
- 12/10
- 1400~1600:D-day@Dschool
- 成果發表 

課程目標
從資源回收、高齡議題、社宅規劃的過程中重新認識都市生活,進而思考我們能夠如何更多地參與在循環經濟的流動過程中。最後,透過快閃店這樣一個以快閃展覽(Pop-Up)為概念的活動形式,藉著拼裝一個理想的「循環城市生活」,讓參與者「體驗」這樣的生活方式,以對於資源回收與都市生活的可能改變有更開放的想像。 
課程要求
修課學生需全程參與方案討論、交流活動、成果發表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一、指定閱讀 (請詳列每週學生應配合閱讀之篇章)

界定問題:循環經濟議題的複雜思考
* Donella Meadows,2016,《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台北,
經濟新潮出版社。
* Goddard, John. and Vallance, Paul. 2013.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ity . London: Routledge. P.9-49.
* 王志弘,2014,〈拼裝都市論與都市政治經濟學之辯〉 ,《地理研究》,第 62 期:109-122。
* 14-17:分析問題的穀倉效應
* Tett, Gillian. 2016,《穀倉效應》(林力敏譯),台北:三采。
設計方法:如何跨領域? 如何行動?
* Norman, Donald. 2014. 《設計的心理學》(陳宜秀譯),台北:遠流。第 6 章,頁 260-304 。
* 山崎亮,2015,《社區設計》(莊雅琇譯),台北:臉譜
* Hassan, Zaid. 2013. The Social Labs Revolution.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P. 1-29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討論 
30% 
 
2. 
心得文章 
30% 
 
3. 
設計提案 
40%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上課形式
作業繳交方式
考試形式
其他
由師生雙方議定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