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單車城市
Cycling City 
開課學期
108-2 
授課對象
創新設計學院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授課教師
黃書緯 
課號
DS5313 
課程識別碼
Z01 U039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卓R508 
備註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2DS5313_bikecity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延續著過去三年的經驗,這門課將會分成四個層次來討論如何設計一個單車友善的城市?
自行車作為設計物(Is an Object):尋著人類學家的腳步,拉開與運輸管理者的不同,重新認識自行車是一個物理的東西(thing)、一個跨時間向度的物件(thing)、一個生產鍊中的商品(commodity)、一個慾望的物件(object)。
自行車是移動載具(On the Road):當我們學會騎車,就像打開一個寬闊的世界,但把騎自行車當作休閒、通勤,甚至工作,這移動的意義與體驗卻大不相同。我們將先比較休閒與通勤這兩種自行車移動體驗,然後討論這兩種不同移動方式的自行車道是如何配置?
自行車與都市空間(In the City):自行車的移動方式也牽動著都市空間的變化,我們會先討論近年有關「單車仕紳化」的討論,然後轉換成孩童的視角來理解其街道生活與騎車經驗,最後思考如何在零預算的情況下奪回街道?
移動作為一種服務(As a Service):Mobility as a Service(MaaS)是近年被熱烈討論的交通整合服務新觀念,自行車在這概念落實的過程中一直是關鍵物件。然而在公共自行車乃至共享載具的設計與佈建過程中,權力也隨著資訊的流動而出現位移,甚至壟動。面對這樣的「數位治理」,市民能否設計出更好的共享方式?
最後,為了讓理論討論與日常生活結合,這門課會以台大為田野場域,一方面要求同學觀察台大周邊的自行車環境,另一方面也以「YouBike 2.0試辦計畫」進入校園為個案,分析其對台大原有的單車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課程目標
課程大綱:http://swalk.blogspot.com/2020/01/hackubike.html 
課程要求
務必參加:3/7、8單車觀察工作坊(0930-1630),6/13 Dday成果發表(1300-1600)
注意事項:雖然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開學延後兩週。但因本課程已於學期中另外進行兩天觀察工作坊,因此期末考週後不進行補救教學。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詳列於課程進度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3週
3/05  單車烏托邦?

- Grescoe, Taras.,2013,《不開車,在路上: 一個無車主義者的環球城市觀察行》(陳信宏譯),台北:時報出版。
- Sadik-Khan, Janette. and Solomonow, Seth.,2018,《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從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探尋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和智慧運輸》(高子梅譯),台北:臉譜出版社。第8章。
- Popan, Cosmin. 2019. Bicycle Utopias: Imagining Fast and Slow Cycling Futures. New York: Routledge. Ch. 3.

3/7、8:觀察工作坊

- 以台大周邊、新店交通公園為觀察場域,討論周邊的自行車使用方式與使用者在這環境騎車會遭遇的潛在問題?
- 開放給Minerva學生參與 
第4週
3/12  認識自行車

- Vivanco, Luis A. 2013. Reconsidering the Bicycle: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a New (Old) Thing. New York: Rutledge. Ch. 1~2.
- Molotch, Harvey.,2018,《東西的誕生》(李屹譯),台北:群學。第1章。
 
第5週
3/19  自行車文化

- Vivanco, Luis. 2013. Reconsidering the Bicycle: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on a New (Old) Thing. New York: Rutledge. Ch. 3.
- Mapes, Jeff. ,2010,《鐵馬革命:如何用自行車打造好城市》(王惟芬譯),台北:行人。第2章。
- Montgomery, Charles.,2016,《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鄭煥昇譯),台北:時報。第10章。 
第6週
3/26  自行車階級

- 林文源、 陳晉煦,2012,《單車品味政治:以2000年後臺灣新竹市文化競逐為例》,臺灣社會學刊 ; 49期 , 頁147 - 205。
- 李佩璇,2009,《自行車的休閒化:休閒實作型式的象徵鬥爭》,台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 Boterman, W.R. 2017. “Cargo bikes as a lens for gender, class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Amsterdam.” Centre for Urban Studies Working Paper.
- Jacobs, Jane.,2016,《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梁永安譯),台北:早安財經。第2章。 
第7週
4/02  清明節 
第8週
4/09  通勤的兩難

- 洪偉傑,2012,《自行車通勤政策的借轉與實踐—以台北為例》,台大地理所碩士論文。
- Blok, Anders. 2017 “Infrastructure new urban common worlds?” in Infrastructures And Social Complexity (edited by P. Harvey, C.B. Jensen and A. Morita). New York: Rutledge. Pp.102~114.
- Stehlin, John. 2015. ”Cycles of investment: bicycle infrastructure, gentrification,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47: 121-137.
- Melody L Hoffmann . 2016. Bike Lanes Are White Lanes: Bicycle Advocacy and Urban Planning.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Ch.4
- 講員:劉柏宏(經典工程主持人) 
第9週
4/16  公共自行車

- 呂采穎,2016,《日常生活中的科技實踐:以台北市YouBike系統為例》,政大社會所碩士論文。
- Sadik-Khan, Janette. and Solomonow, Seth.,2018,《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從紐約公共空間的凋零與重生,探尋以人為本的街道設計和智慧運輸》(高子梅譯),台北:臉譜出版社。第9章。
- 講員:劉麗珠(微笑單車發言人) 
第10週
4/23  童年與街道設計

- 董娟鳴,2011,〈衛星市鎮鄰里環境特徵對兒童移動自由之影響〉,《建築與規劃學報》,第十二卷第三期,頁169~198。
- Iverson, O.S., Smith, R.C., and Dindler, C. 2017. “Child as Protagonist: Expanding the Role of Children in Participatory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2017 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Design and Children.
- Hanssen, Gro Sandkajer. 2019. “The Social Sustainable City: How to Involve Children in Designing and Planning for Urban Childhoods?” Urban Planning, Volume 4, Issue 1, Pp.53–66.
- Jacobs, Jane.,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吳鄭重譯),台北:聯經。第4章。
- 講員:李玉華(特公盟國際組) 
第11週
4/30  提案工作坊

- 兩個基地個案面臨什麼樣的系統磨合問題?要如何解決?
 
第12週
5/07  平台經濟

- Srnicek, Nick. 2017. Platform Capitalism. London: Polity. Ch.2.
 
第13週
5/14  共享單車

- Duncan McLaren and Julian Agyeman. 2017. Sharing Cities: A Case for Truly 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ies. Cambridge: MIT Press. Ch.1~2.
 
第14週
5/21  Right to the SMART CITY

- Kitchin, Rob. 2014. “The Real-time city? Big data and smart urbanism.” geoJournal 79:1-14.
- Joe Shaw and Mark Graham. 2017. “An Informational Right to the City? Code, Content, Control,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tipode Vol. 49 No. 4, pp. 907–927.
- Sharon Zukin and Max Papadantonakis, "Hackathons as Co-optation Ritual: Socializing Workers and Institutionalizing Innovation in the “New” Economy" In Precarious Work. Published online: 04 Dec 2017; 157-181.
- Aldred, Rachel. 2010. “On the outside: constructing cycling citizenship.”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11(1), pp.35-52. 
第15週
5/28  提案設計(一)

- 小組討論 
第16週
6/04  提案設計(二)

- 小組討論 
第17週
6/11  發表會

- 一組15分鐘口頭報告
- 邀請相關行動者

6/13:D Day

- 成果發表 
第18週
6/18  期末考

- 課程檢討
- 繳交期末報告(一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