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儀式、場景與設計 Ritual, Scenario and Design |
開課學期 |
109-1 |
授課對象 |
創新設計學院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
授課教師 |
陳懷萱 |
課號 |
DS5219 |
課程識別碼 |
Z01 U043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卓R508 |
備註 |
修課者務必參加本課程安排的週末工作坊。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91DS5219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透過儀式、場景與設計的視角,來探討旅遊文化「體驗」的意涵。旅遊文化是當代體驗現代生活的重要經驗來源。休閒旅遊的經驗,透過觀者與被觀者的互動與具體化過程,同時成為可以建構、解構與重組地方、空間、文化與國家意涵的知識創造來源。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在她的作品《在一起孤獨》中探究科技如何影響與形塑人與人相處的模式,以及影響社會各種人際互動的意義。在身處數位時代,網路生活不只帶來又親密又疏離的矛盾感受,同時也讓我們對於「親身經歷的真實身體經驗」產生不同的需求與渴望。從關注人與科技共處模式,作者也讓我們開始思考人與人透過面對面接觸對話,創造連結與意義的重要性。事實上,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領域開始思考「體驗」對於科技時代的重要性。如何從理解個人與群體行為的意涵與賦予意義的過程,設計人與人之間真實經驗的連結來建立對所接觸的人事物「有感」的記憶點,則成為這堂課關注的重點。
我們將在宜蘭員山深溝場域,課程分成4個主題,我們會透過儀式中介的視角、體驗的實作、場景脈絡的分析討論與拆解,到創造發展體驗互動的參與,來創造青年體驗在農村的意義。透過帶領同學觀察、動手做、閱讀討論和提案討論,探索與發展學習體驗方法原型。課程內容除了結合理論與案例的討論,探討儀式、場景與設計的交互作用以及多元意涵,更重要的是將透過課堂講座、工作坊與場域參訪,創造與地方社區的連結及對話,以探索宜蘭員山深溝作為不同人、不同背景人群相遇\協作\實驗\共生的maker space,如何可能藉由體驗設計來發展融合地方不同世代不同文化價值觀的機制。最終我們希望同學可以結合對經驗、理論和案例討論,體驗模式的創意共融提案。
透過帶領同學觀察、動手做、閱讀討論和提案討論,本課程希望達到以下目標:
1.從真實情境需求去創造與設計儀式體驗與場景
2. 探索以觀眾為中心的即興互動模式
3. 從關係人口議題的探討來理解儀式、敘事與觀眾能動性的意涵
課程進行將環繞在以下主題中發展:
1)理解儀式中介的視角
a.定義儀式
b.儀式展演
c.儀式作用
d.儀式設計
2)場域探索的體驗意義
a. 9/20 場域田野初體驗
b. 10/31,11/1透過在宜蘭場域的週末工作坊場域體驗建立關係挖掘議題
c. 場域農友協作共創
d. 12/27 場域成果分享會(暫定)
3)場景脈絡的分析
a.體驗作為探索場景脈絡的方法
b.日常生活作為場景
4)互動轉譯的實作
a. 場域對話:策展作為創造連結的模式
b.小組實作:與農友合作,共創體驗設計的模式
|
課程目標 |
透過帶領同學觀察、動手做、閱讀討論和提案討論,本課程希望達到以下目標:
1.從真實情境需求去創造與設計儀式體驗與場景
2. 探索以觀眾為中心的即興互動模式
3. 從關係人口議題的探討來理解儀式、敘事與觀眾能動性的意涵
|
課程要求 |
課程活動包括:農村實作體驗,個別小組報告之田野訪調,以及在場域的期末成果發表分享會。
1.必須參加9/20 (日)深溝體驗一日工作坊
2. 必須參加10/31(六),11/1(日)宜蘭場域的週末工作坊場域體驗建立關係挖掘議題
3. 必須參加場域期末成果發表會(暫定12/27)
1. 課堂參與與討論: 15%
2. 任選4週之閱讀心得與提問:20%
3. 閱讀小組導聆互動 (每週小組設計文章的導聆互動活動):10%
4. 場域工具箱(場域資料搜集、分析與整理):5%
5. 小組的不上課共學紀錄筆記整理與反思10/27,11/10,11/24,12/22:20%
6. 期末小組專題(口頭呈現10%+書面報告20%):30%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請見課程內容說明 |
參考書目 |
謝淳鈺(2019)《社會小設計:從點到面的設計串連:小改變翻轉地方大未來》台北:漂亮家居
Oznec, Kursat & Margaret Hagan (2019) Ritual Works: 50 ways to create engagement, shared purpose and a culture that can adapt to change. New Jersey: Wiley
匡山、羅伯.法布坎 (2020)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友善設計如何改變人類的娛樂、生活與工作方式。新北市:大和書報
山崎亮(2012)《社區設計的時代》台北:臉譜
洪震宇(2019)《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台北:遠流
Design Council (2015). Design methods for developing services. from https://connect.innovateuk.org/documents/3338201/3753639/Design+methods+for+developing+services.pdf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1. 課堂參與與討論 |
15% |
|
2. |
2. 任選4週之閱讀心得與提問 |
20% |
|
3. |
3. 閱讀小組導聆互動 (小組設計文章的導聆互動活動) |
10% |
|
4. |
4. 場域工具箱(場域資料搜集、分析與整理) |
5% |
|
5. |
5. 小組的不上課共學紀錄筆記整理與反思10/27,11/10,11/24,12/22 |
20% |
|
6. |
6. 期末小組專題(口頭呈現10%+書面報告20%) |
3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5 |
課程介紹
Bell, Catherine. (1997). Ritual: Perspectives and dimens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n Demand |
第2週 |
9/22 |
從體驗的成分說起
陳美芬. (2015). 工作假期實踐農事服務之可行模式研究. 鄉村旅遊研究, 8(2), 9-22.
高宜淓. (2018). 宜蘭縣深溝村半農半 X 發展之社會設計. 休閒研究, 7(2), 1-18. |
第3週 |
9/29 |
農村作為生活型態
蔡晏霖. (2016). 農藝復興: 臺灣農業新浪潮. 文化研究, 22, 23-74.
莊晨, 余孟和, & 章明哲. (2011). 台東鄉村新移民生活型態與生活調適之研究. 農業經營管理年刊, (17), 29-44. |
第4週 |
10/06 |
「食農」體驗意涵
洪馨蘭. (2015). 風土食材小旅行在當代美濃的展演實踐. 中國飲食文化, 11(1), 37-66
莊婷鈺, 侯純純, & 游曉貞. (2017). 以服務設計觀點探討農業體驗設計. 商業設計學報, (21), 95-114. |
第5週 |
10/13 |
儀式作用
Shinde, K. A. (2011). Placing communitas: Spatiality and ritual performances in Indian religious tourism. Turizam: međunarodni znanstveno-stručni časopis, 59(3), 335-352.
Knottnerus, J. D. (2016). Understanding Rituals in Everyday Life: Sociology and Structural Ritualization Theory. In Ritual as a Missing Link (pp. 1-14). Routledge. |
第6週 |
10/20 |
儀式設計 (Guest lecture—林承毅)
|
第7週 |
10/27 |
小組討論與探索(不上課,繳交探索發想筆記):
「在前往宜蘭深溝路上」:
小組從儀式設計的角度,來拆解「出發」前往深溝的經驗
分析「在路上」的「儀式」,包括啟動儀式的人、物件、行動
小組設計與發想一個「在路上」可操作的個人儀式
請在10/31場域共學時執行這個儀式,並觀察記錄儀式是否發生作用 |
第8週 |
11/03 |
10/31,11/1場景的體驗:
宜蘭場域共學workshop(島內散步-魏兆廷)
11/3不上課:共學紀錄筆記整理與反思) |
第9週 |
11/10 |
小旅行體驗設計方法學(上)
|
第10週 |
11/17 |
小旅行體驗設計方法學(下)
|
第11週 |
11/24 |
小組提案發想與資料搜集研究(不上課)(本週請與老師預約小組meeting時間說明小組專題目前的進度與想法) |
第12週 |
12/01 |
非主亦非客:儀式場景設計共構動態意義
Loke, L., Khut, G. P., & Kocaballi, A. B. (2012, June). Bodil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designing ritual interactions for participatory live-art contexts. In Proceedings of the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Conference (pp. 779-788).
從藝術介入, 創意市集到社區記憶再現—大稻埕都市再生的後博物館想像. 博物館學季刊, 33(2), 29-47. |
第13週 |
12/08 |
小組提案探索與發想
場景設計:策展作為創造連結的模式(Guest Lecture--優雅農夫 黃鼎堯) |
第14週 |
12/15 |
小組提案互評
|
第15週 |
12/22 |
小組提案討論 |
第16週 |
12/27 |
期末深溝分享會 |
第17週 |
1/05 |
小組提案微調
1/9 D-Day |
第18週 |
1/12 |
課程檢討與回饋 |
|